姚亞菲,郝 婧
(集寧師范學院,內蒙古 烏蘭察布 012000 )
基礎設施建設中BOT模式的應用研究
姚亞菲,郝 婧
(集寧師范學院,內蒙古 烏蘭察布 012000 )
本文以BOT方式為例,首先分析了完善政府基礎設施投融資體制的必要性,簡述了BOT方式在我國的現狀及存在問題,最后提出了政府在基礎設施投融資中的作為。
基礎設施建設;投融資體制;BOT方式;政府角色
BOT方式近年來在世界范圍內表現出強勁勢態,它運用基礎設施建設的融資和項目管理模式,能夠融匯外來資本及私人資本共同參與的新型方式。BOT即建設(BUILD)、運作(OPERATE)、移交(TRANSFER)英文直譯,BOT方式這種為公共工程建設的投融資思想源起能夠追溯到十七八世紀的英國和法國,最初用于燈塔等設施的建設,取得了初步成效,隨著國家和社會的發展,許多國家都開始涉獵到這種投融資范圍,其目的是為了解決政府有效資金不足,緩解政府財政壓力,并且能夠實現風險分擔。如今,BOT投融資方式在基礎設施建設中所涉及到的領域包括高速路、電廠、船舶港、橋梁、隧道、機場設施等。
BOT方式借助于建設、運作、移交的戰略步驟,項目所置身其中的成員有:建設的源起人(包括當地政府、建設相關部門及政府指定的工程企業),建設項目經營者和投融資機構(跨國機構、商業銀行和投資信貸公司等貸款機構等)[1]。
2.1 尚未形成完備的制度規范
這些制度規范包括在當前我們國家缺乏一整套完備而成熟的體系,比如具體的政策規范、法律規范以及方針策略。眾所周知,BOT投融資模式的優勢是能夠整合各方資源,最終來實現資本資金的最優化,取得項目建設的優質化。但是,從項目締造者一直都收付交工整個流程中,會遇到各式各樣的問題,比如資金流動的不透明、如何確保工程質量的責任監督、怎樣平衡項目各方利益與經濟效率、如何規范BOT模式的行為隨意性等等都是現行法律法規的還沒能明確的范圍,隨著現行的經濟格局的變化,BOT也將面臨更加復雜的局面,其獨有的特點也決定并要求政府從中作為,制定并形成一套統一的BOT法規體系來規范規范多方利益的協調。
2.2 政府角色與BOT角色相悖
一直以來,我國政府一直是全能型政府,即“掌舵”又“劃槳”。在基礎設施建設中實行一攬子包管的政府角色,從項目發起、規劃、生產、驗收和管理面面俱到,未能體現效率,甚至適得其反引起民眾矛盾。而對于 BOT,其要求在項目管理中建設、運營和轉讓是相分離的。無疑全能型政府與BOT方式是相悖的。從政府角色轉變的功能性來看,現行政府亟需向職能型政府轉變,這就要求政府管理角色開始下放,學會放手,在把握和調節好宏觀環境,制定出更合理的政策方針,積極做好規劃引導,發揮掌舵作用,而將建設和運作交放給市場和社會,實行政企分開,體會出競爭的作用,社會參與的功能。
2.3 缺乏專業的BOT人才
BOT作為一種興起的投融資方式,我們的經驗并不豐富,尤其是能夠精通專業投融資知識的專業人才匱乏。這意味著BOT方式未來要茁壯發展,政府就必須要大力鼓勵和培養專業人才。
3.1 建立健全相關規則制度
能夠運用合理可行的制度來保障 BOT方式的運營有序無疑是最重要的意義。政府應當首先明確制定并出臺相關法律法規,以此來強化政府對于BOT項目的管理與監督。針對當前BOT方式還存在的漏洞以及不合理之處,有必要通過調研和實踐來規范和修改。例如:關于資本進出法、公共立法、信貸資格保護法、擔保法、合同法、保險法、環境保護法、責任風險法等等。此外,政府可以積極借鑒國外國家先進的制度為我用,并且可以考慮聘用外行的獨立中介機構,使國內外著名的專業投融資集團及資質優越的設計單位共同參與其中,提出更為科學的建議,共同建立健全投融資制度體系。
3.2 引導、鼓勵和支持BOT項目的發展,拓寬投融資渠道,實現主體多元化
BOT項目所涉及到發起方、參與方以及實施方等成員,因此,市場準入及參與勢必會引起更多人關注。如何能夠讓社會民間資本和社會力量加入我國基礎設施的建設,這就要求我國政府亟待加強對BOT項目管理,想方設法為項目發起人等各方提供寬松的政策支持和與良好的投資環境,鼓勵項目發起人對BOT項目的成功的信心。
深化投融資體制,拓寬社會資本尤其是民間資本投資的渠道和領域,增強我國投資發展內生動力,保障公共產品有效供給,提升城市建設管理水平,有效的方法就是首先要實現的基礎設施項目招商信息發布平臺能夠公開面向社會發布,規范投融資項目內容,為社會創造良好的競爭環境,積極引導社會民間以及外來資本做好準入條件,;其次是需要按照基礎設施建設的公共物品屬性,明確建立投融資招標、價格等協同配套機制,規范各方利益;鼓勵投融資者及建設中更好的參與其中; 再次還需加強項目管理,建立健全風險預警機制,積極引導并規避投資人和建設人的風險監控,保障社會各方公共安全,為其提供一定的保障。
3.3 政府要注重和加快BOT專業人才的培養
21世紀,人才乃戰略重要之本。由于 BOT在我國是一種全新的并還長期處于成長期的投融資方式,就必須大力加強對BOT專業人才的培養力度,以適應我國開展BOT項目的需要。BOT作為一種新興的投融資方式,有自身特殊的氣質與屬性,這意味著專業人才才能確保項目的順利開展。我國引入BOT投融資方式的時間不長,毫無疑問,這是一個需要不斷探索和創新發展的過程,相對而言,BOT專業人員相當匱乏,有完備理論知識系統和良好經驗的人員就更是鳳毛麟角了,在這方面,政府必須意識到需要大力培養專業人才,積極借鑒外國成熟的BOT項目經驗,結合國家具體國情,全力做到與國際先進發展方式齊頭并進,充分開展國際資金項目合作,加快我國基礎設施的建設[2]。
綜上所述,BOT可以借助于外來民間資本,將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交付于私人投資建設,這對于我們發展中國家的國情來說,其意義無疑是巨大的。隨著未來BOT等融資方式進一步發展,政府所起到功能和作用更加強化,寬松政策與良好投融資環境逐步建立,配套設施設備日漸完善,不斷培養專業性人才,積極調整和改變思路,積極吸取并借鑒國外成熟技術及經驗,相信政府一定會在基礎設施BOT投融資中有所作為。
[1]羅知頌.來賓模式—BOT投融資在中國的成功經驗[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 ,1999.
[2]E.S.薩瓦斯.民營化與公私伙伴關系[M].周志忍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2.
Study On Our Government i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and Financing Application BOT Model
YAO Ya-fei,HAO Jing
(Jining Teachers College,Wulanchabu Mongolia 012000)
Based on BOT mode as an example,this paper first analysis of the necessity of perfecting the government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and financing system,this paper expound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BOT mode in our country and existing problems,finally puts forward the government as i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and financing.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Investment and financing system; BOT; The role of government
:A
10.3969/j.issn.1672-7304.2016.01.062
1672–7304(2016)01–0133–02
(責任編輯:張時瑋)
姚亞菲(1985-),女,內蒙古烏蘭察布人,研究方向:公共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