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陽
(貴州省土地整治中心 貴州貴陽 551000)
分析農村土地管理制度問題及改革思路
魯陽
(貴州省土地整治中心 貴州貴陽 551000)
針對農村土地管理制度與改革,分別介紹當前制度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制度改革面臨的主要困境,并在提出制度改革原則的基礎上,從三個方面深入分析了農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具體思路,旨在為實現快速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提供可靠的參考。
農村土地;土地管理制度;制度改革;改革思路
通過早期改革提出的將“農民集體所有與家庭承包經營”作為核心的農村土地管理制度的實行,使農民自身享有更多的自主權,降低了用于勞動監督等方面的經濟投入,有效調動起農民積極性與主動性,也使農業生產更具創造性,具有推動農業生產快速發展的重要作用。然而,隨著農業生產外部環境的迅速轉變,這種制度逐漸暴露出一些問題,亟需進行改革和創新,但改革的進行同樣面臨一些困境,需要得到正確思路的引導。因此,圍繞當前農村土地管理制度存在的問題與制度改革困境,對改革思路進行深入探討,具體內容如下。
1.1 土地管理制度問題
1.1.1 產權較為模糊
如今,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已經在農村土地管理中全面實行,其主要運用土地所用權和使用權相互分離的策略,這在一定程度上很好的調動了農民的主動性。然而,該制度也造成了產權模糊等實際問題,而且集體所有權方面的空缺,為一些官僚的貪污腐敗提供可乘之機。此外,村隊扭曲現象越發嚴重,使得農民自身的合法權益無法得到保障[1]。與此同時,在許多農村,土地承包及管理頻繁整改,使用權存在明顯的不穩定性,導致農民無法進行長期規劃,甚至還有掠奪式經營問題的出現,對土地保護造成了嚴重的影響。
1.1.2 土地經營規模相對較小
農村土地的實際經營規模很小,且大多較為細碎化,大型農業生產設備無法使用,而且即使農民存在投資改造的想法,但由于缺乏投資主體的有力支持,使得規模效應不能在短時間內形成。當前的農業生產依然處在低效和粗放的時期,并且農村勞動力正逐漸向城市轉移,大面積耕地被荒廢,極大的影響了土地的利用效率。
1.1.3 缺乏完善的流轉機制
在全面貫徹執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后,為提升農民對于土地方面的經濟投入,增大農業產出,國家曾指出現有土地政策保持30年不改變。但是,這種看似穩定的國家政策會抑制土地的合法流動。如果土地的流轉遭到限制,降低流轉效率,則土地會大面積停滯,不符合當前經濟發展需求。在市場經濟環境下,農業生產要素需要得到有效的配置和整改,農村土地與城市土地不同,其具有不可再生的特點,想要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需得到有效流轉機制的支持,但就目前來看,這一機制仍是缺乏的。
1.2 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困境
1.2.1 理論困境
從產權經濟學角度分析,我國農村土地為典型的集體經濟組織,存在公共產權方面的特點和性質,和私人產權保持對立關系。而私人產權的邊界較為清楚,歸屬明確,具有很強的排他性,所以這種產權形式有著很高的實際效率;公共產權最大的特點為有利于社會公平目標的實現。基于公共產權,農民可享受到較為完整的所有權,能起到促進土地利用的作用。然而,產權理論表示,作為特定資源,土地資源的利用和農村社區之間存在十分復雜的關系,單一的私人產權往往會造成各種矛盾[2]。對此,我國的農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需要將土地公有制作為準線,著重提升產權自身的經濟效益,努力在產權分割層面實現突破。但在實踐過程中,土地問題十分混雜,與模糊理論存在必然關聯,是改革過程中不可避免的理論困境。
1.2.2 法律困境
目前,我國相關法律修訂速度已落后農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進程,因此法律約束是現階段制度改革面臨的重大問題之一。現行法律中和土地流轉方面相關的限制性過強,而且現有的協調機制也缺乏足夠的自愿性,阻礙了農民對于產權的使用,不斷壓縮資源配置;所有個人與企業均不可與集體經濟組織進行協商,借助產權交易的形式在農村土地上開展非農業項目建設活動,使得農民不能通過根本的農業生產或者是非農業產業協調促進來對土地資源的配置效率進行改善;現行法律賦予了各級政府土地類型轉化控制權,導致政府一再忽略農民自身權益,繼而將農民推向最不利的一方,嚴重違背農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初衷。
2.1 改革原則
①切實保障農民自身權益;②公平和效率高度統一;③兼顧穩定和創新;④土地經營規模要具備適度性特點;⑤因地制宜,協調發展。
2.2 改革思路
2.2.1 政策調整
國家應在充分認識當前農村土地征用問題的基礎上,對相關政策進行調整,具體內容應涵蓋以下幾個方面:
(1)土地補償:適當提升土地征用的補償標準,確定最低范圍,保障農民自身權益;
(2)征地界限:對國家征用以及征收土地的界限進行明確,杜絕違法占地等情況的發生;
(3)管理制度:國家應支持當地各級政府在開展城市化與工業化建設過程中,根據自身實際情況與具體要求,合理運用創新征地制度,但在制度應用過程中要確保收益兼顧三大主體,即為國家、主體及農民[3]。實踐中應妥善處理以下問題:①創建完善的自主家庭經營制;②創建并推動產權制度的形成和執行;③創建符合相關規范的土地流轉市場;④對農村土地經營的外部環境進行有效的優化。通過這樣的改革,可以從本質上降低綜合成本,達到提升土地資源利用社會、經濟效益的目標。
2.2.2 循序漸進
在當前的農村土地管理中,分區域與分層次是制度改革的宗旨。我國地域遼闊,不同地區農村存在極大的差異。近幾年,農民階層分化現象日益明顯,農民更加向往大城市生活,開始不斷向城市轉移,看重如何在城市化進程中利用土地分配獲取高額收益,而我國中西部地區的農村,農民則看重基礎設施的建設程度和水平[4]。基于此,農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必須循序漸進,充分考慮農民的真實意圖,在將政策落實到位的基礎上,采取分層次、分區域的方法有序執行,確保制度改革發揮應有的作用。
2.2.3 性質不變
我國的社會主義國家性質和在我國農村土地所具有的特殊功能決定了集體所有制是我國農村土地制度在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將繼續保持的基本制度。①當前的家庭責任制仍存在一定作用,不會在短期出現太大的變化。②我國悠久的歷史傳承與農村養老現實狀態決定了土地是農村地區的重要社會保障,這在農民的心中往往是根深蒂固的。因此,雖然在改革過程中,制度得到了一定的調整和優化,但基本性質是不能出現變化的。
制度改革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伴隨農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持續進行,會產生許多問題和困境,相同時期不同時段,或相同時段不同地區均有可能產生不同問題,相同問題在具體表現上也存在一定差異性,所以當前的制度改革依然面臨著巨大的挑戰。為此,必須正確認識所有難題,通過積極主動的探索,尋求有效的制度改善途徑,創建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推動農村經濟持續發展,確保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有序進行。
[1]黃花.我國現行農村土地管理制度的主要問題及改革思路[J].科學社會主義,2010,6(01):125~128.
[2]尚利娜.中國農村土地制度存在的問題、面臨的困境及改革思路[J].現代經濟信息,2014,2(17):166~187.
[3]辛維舉.現階段我國農村土地制度存在的問題及改革思路[J].中南民族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12(11):64~66.
[4]曲喜龍.淺談我國農村土地管理制度的改革思路[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5,4(17):275~276.
F321.1
A
1004-7344(2016)15-0164-02
2016-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