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長春
淺析航海類高職院校輪機專業人才教育現狀和解決對策
余長春
(湖北省交通職業技術學院)
結合航海類高職院校人才培情況,按照人才培養目標,以就業作引導,培養航海類高職院校輪機專業人才,使畢業生順利持證和畢業。分析了航海類高職院校輪機專業人才教育現狀,提出了專業人才培養對策。
航海類;高職院校;輪機專業;人才教育
我國海岸線綿延萬里,保障了航運業的良好發展,航運事業的發展需要許多綜合素質較高的船員。國家交通部一份統計數據顯示,現階段我國高級船員超過30萬人,只占國際船員總數的4.2%。遠洋船舶面臨著風險,需要眾多能夠留下的技能型人才,本科生擁有豐富的理論知識層面,傾向轉行,導致行業人才流失嚴重,無法成為遠洋船員的主力,高職院校畢業生具有良好的職業穩定性,可勝任工作崗位,得到船員勞務外派公司、遠洋公司的認可和重視。現階段,要求航海教育要拓寬高職教育規模。學校緊隨時代步伐,深入研究人才培養方案,提高人才實戰技能,為企業提供綜合素質較高的專業人才。
輪機工程技術專業學生擔負船舶輪機設備的運行、管理、維護工作,要求理論知識豐富,崗位操作技能過關,擁有相應的管理能力,是一類復核型知識人才。為有效對接職業資格證書與學歷證書,對人才培養提出了較高要求。調查發現,當前航海類高職院校面臨著諸多問題,限制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達成。
1.1 培養目標和生源質量不協調
按照培養目標,培養高職輪機工程技術專業人才:迎合現代航運業實際需求,符合考試和技能評估的標準,能夠勝任現代船舶輪機管理中超過3000kW無限航區的遠洋船舶操作。以目標要求為準,學生按照學歷教育規定,修完學分后,還要進行實操考試。
生源數量開始減少,高職院校處于招生錄取線的末段,面臨著生源質量下降的問題。招收的學生基礎知識和技能不足,學習態度和習慣不較差。在學制范圍內針對性地限制大量“低分學生”畢業前符合專科學歷教育與海事行業的規定,師生均面臨較大的壓力。
1.2 職業基礎課和職業技術課設置不協調
對高職輪機工程技術專業的人才使用的是學歷教育結合職業培訓的培養方式,畢業生需要豐富基本理論知識,還要拿到國際海員頒發的執業資格證書。
在課程設置上,一年級設置的職業基礎課,如國防軍事理論與計算機應用基礎課時數在理論課總課時數中超過50%,而職業基礎課內容只占五科考證內容總分的20%。如此,將眾多的時間用在了與考證關系不要重要的基礎課上。二年級也開設了職業技術課,如船舶電氣、主機、輔機等,學生經常埋怨時間少,不能有效吸收知識。因為缺少知識儲備,許多學生考試前只有背“背題庫”。
1.3 教學進度和考證時間不協調
教學進程將《輪機英語閱讀》課程、《船舶自動化》課程安排在第五學期末完成,重疊了學生參加第一次考證時間,海事局結合報考院校與人數情況,會將教師安排在第五學期教學周之前。這樣,為完成教學,教師占用許多時間去補課,如晚自習與周末等,盡管保障了課時,因為接受能力有限,學生對許多知識非常模糊、機械記憶,無法在考場上舉一反三,影響了考試成績。
《輪機英語閱讀》課程、《船舶自動化》課程的考試具有較低的通過率,當前航海類高職院校多面臨“生源質量差”與“考證科目多”的問題。如果在相同條件下進行考試,相比本科生高職學生具有較高的一次性考試通過率,學生持證率很大程度上和初次就業率有關。
2.1 把控招生資源質量
教育事業符合自身規律,體現了較強科學性。基于中等教育形成了高等教育,兩者關系密切,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如果學生基礎薄弱,也就很難跨越高等教育的臺階;教學是師生共同參與下開展的活動,如果一方出現松懈,將很難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考慮到航海類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的特殊性,各專業招生分數線的制定考慮綜合條件,如設備、師資、就業渠道,根據生源的具體情況,采用預科班形式,入學開始前,符合專業質量要求。
2.2 認可德育教育
德育主導了學生素質教育,貫穿在高等教育的始終。國際船員市場調查可知,我國培養的航海人才在安全、環保、服務等的意識上淡薄,無法應對國際市場的競爭挑戰。教師以專業知識為契合點,植入德育,開展教育教學。通過介紹我國航運業的發展史教授輪機工程技術專業學生。
2.3 結合考證時間,有效推進課程教學進度
第一次將大證考試時間選在第五學期,將5門考證課程教學安排在前兩年時間內進行,和考試關系不大的基礎與選修的課程教學被安排在第三學年進行。如此,保障學生較高的考試通過率,通過他們反饋的考試信息及后續補考信息的反饋來看,學生畢業前的考試合格率都較高[1]。在前兩年的時間內完成考證課程教學,師生面臨著時間和任務等的壓力,身心承受著極大的考驗。要求高職院校在備考中有效調動師生的積極主動性。
全球經濟持續四年跌入谷底,2014年迎來了經濟的復蘇。從當前的招生規模來看,航海類專科以上(包括專科)畢業生和國際國內航運市場高漲的需求還差距較大,航海類畢業生依然面臨較大的供求短板,這就需要加大輪機工程技術專業建設與人才培養的力度。為迎合遠洋高級船員需求,需要各大航海類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不斷付諸實踐及致力于探究、處理重要課題。
2.4 就業作引導,改革課程體系
高職教育兼具職業教育和學歷教育的特征,要重視基礎課程學習,還要體現“職業性”與“技能性”。以就業引導課程體系,著重培養職業技能,突出教學內容的夠用和實用。航海類專業畢業生要想取得崗位資格且從國際航運人才市場中脫穎而出,一定要有效貫徹國際海事組織制定的《STCW78/95公約》[2]。《STCW78/95公約》是國際航運市場的通用性準則,務必按照公約要求開展培訓、考試與發證工作。協調STCW公約馬尼拉修正案的要求,不再注重專業基礎理論的要求,側重實際操作技能。
我國航海教育人才培養數量和質量均滯后國際航運業的發展。航海類專業教育存在許多問題,新世紀高等教育以改革計劃和航海類人才培養目標為引導,針對我國航海教育現狀,航海類輪機專業人才的培養方案,使培養的人才具有人文素養、創新精神,投入航海實踐中,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
[1]張艷.航海類高職院校輪機專業人才培養現狀及對策[J].新課程研究(中旬刊),2014,08:95~96.
[2]陳達森.航海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探索[J].廣東海洋大學學報,2011,02:84~87.
C712
A
1004-7344(2016)33-0042-01
2016-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