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陽
一、案例背景
本單元是高一必修一寫人記事單元的一篇散文,《小狗包弟》是第二篇文章,雖然文題是“小狗包弟”,但作者通過自己在“文革”期間,不得已將“小狗包弟”送到醫院的解剖臺這件事,深入地剖析自己、解構自己,最終向小狗包弟表達自己深重的歉疚和懺悔之情。
本課的教授的重點自然要放在對文中所流露的情感的品位、分析上,筆者首先帶領學生通過了解一條小狗的可愛、一個時代的瘋狂,最終了解一個老人無奈選擇后勇于剖析自我懺悔于人的偉大。
二、案例分析
在備課的過程中,筆者一次次被作者情感的流露感動,希望學生看到的不僅僅是一只小狗的可愛和可悲的結局,而且可以看到的作者通過記敘一只小狗的命運所寫出得那個時代人們的恐懼、無奈、苦悶和內疚,更要看到作者在“文革”結束以后同樣作為一個受害者卻勇敢地站出來面對自己曾經的過錯,面對真實的內心,面對小狗包弟和世人深深的懺悔和歉意。
筆者讓學生首先通過填寫表格,在文本中找出小狗包弟的可愛之處,從而讓學生了解令小狗包弟走上死亡的根本原因,是這個時代的殘酷和瘋狂。接著讓學生通過閱讀文本,提煉出描寫那個時代的文字,并且用這樣的句式概括:這是一個 ?搖 ?搖的時代,因為文本中有這樣 ?搖 ?搖的描寫,從而訓練學生提煉概括的能力,以及更細致地了解作者所描寫的那個時代的特點。當然在學生們準確概括完這個時代特點后,又通過一些圖片讓學生更直觀形象地了解那個時代的非理性和殘酷。在介紹背景的過程中,筆者盡量規避在這個方面的過多的延伸,因為這是一堂語文課,一堂關于寫人記事懺悔的散文課,如果過多地講解那個時代或者批判那個時代,那么這節課的語文味就會被時政味蓋過。但是,弱化政治背景卻使得后面學生對于作者的無奈的行為或者“文革”后懺悔的舉動不理解不認同。最后一個問題是通過閱讀作者內心懺悔的文本,概括出“文革”時期作者的形象。換言之,就是通過作者懺悔的內容真正了解作者勇于懺悔的偉大之處,敢于剖析自己的勇敢行為。但是沒有想到在這個環節上,學生沒有很好地理解設題的本義,只是一味地遵從全文的思維定勢,對作者善良、勇敢、有良知的形象蓋棺定論,回避作者內心中暴露出的自己人性的弱點。調動學生沒有很好地理解作者內心的真實想法,沒有真正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體會他的愧疚和不堪。
此時教學難點是學生認為作者的所作所為沒有懺悔的必要,那是在那樣一個特定年代的無奈之舉,是可以原諒和理解的,無從談到學生對于作者行為的認同和贊揚。
在這個時刻,這本就不是一個可以選擇的話題,這個答案是唯一的,主體的道德自覺是最重要的,除非你自己愿意,沒有外在的力量可以征服你的心。我想和學生明確的就是這樣的內容,也是作者巴金老人一直念念不忘無法釋懷的原因,就算時代再瘋狂,人還是應該有控制自己的能力,并且筆者讓學生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在日寇以死亡相逼的形勢下,共產黨員是不是就可以放棄理想放棄使命向日寇投降,為了保全自己或者家人而犧牲掉別的人呢?”學生對此明確了何為信仰何為良知,這些是不應該隨著外力而改變消逝的。
在此,筆者讓學生明確何為良知,所謂良知,并不神秘,它是人承擔道德責任的內心體驗和確認。體驗得越深刻,良知在內心就越明亮。傾聽良知的聲音,確認自己為人的責任,其實每個人內心都不一樣。有的人體驗的非常強烈,有的人對良知的體驗則比較麻木。作者巴金正是因為內心良知的體驗非常強烈,他就算在那樣的特定時代做了如此不堪的選擇也痛苦半生無法釋懷。噩夢般的“文化大革命”已經過去多年。夢醒過來,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事情似乎結束了,人們不大愿意重提災難的過去,輿論也選擇遺忘作為了解過去的方法??墒前徒鸩皇沁@樣,他年老體衰,卻以驚人的毅力,花了八年的時間,寫成了五集的《隨想錄》。巴金的偉大在于他要追究在大災難過后自己應當承擔什么樣的道德責任。良知的醒悟使得巴金對“文革”有獨特的發現,《隨想錄》對“文革”災難的體悟是“文革”是民族的“共同犯罪”,災難的發生不是因為出了無恥小人,而是因為我們恐懼,因恐懼而喪失良知,背離善。懺悔實質上是良知意義的自我審判,而作者勇敢地站出來,對自己曾經的錯進行懺悔,在世人面前自我審判,這種勇氣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三、案例反思
作為一篇寫人記事的文章,筆者讓學生先通過文本的閱讀了解以小見大的寫作手法,思路上讓學生通過作者對小狗包弟的描寫、對那個時代的描寫,最終看到一位老人的良知。最后在課外延伸部分通過對“華沙之跪”和“日本參拜靖國神社”的圖片,讓學生明白懺悔是需要智慧和勇氣的,小到一個人,大到一個國家民族,只有不斷地鞭撻自己靈魂的弱點才能真正走向進步和繁榮。
當然在教學過程中,因為學生與“文革”時代有一定的隔膜,所以雖然明知道送走小狗是不對的,違背人性的,但是對于這種行為表示理解,以至于最終不理解作者的愧疚因何如此深重,在人性的善惡之間搖擺不定。如果從學生對待寵物的情感入手,從最親近的人切入,就會更容易理解作者雖然是不得已而為之但仍耿耿于懷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