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潤禾
摘 要: 從小學語文教學活動現狀看,受到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及現代教育的沖擊,教學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立德樹人的重要性。尤其是在新的小學語文教學標準出臺后,更加凸顯了“語言文字的運用”,弱化了“德育”的作用。仿佛,語文課上一說到“愛國”、“環保”、“做人”就成了品德課。那么,如何在有效的課堂教學實踐中,促進道德教育的發展,構建知識、道德及聯結而成的價值取向,對指導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實踐,厘正小學語文教學價值取向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 樹德育人 小語教學 價值取向
1.小語教學滲透德育的重要性
如今,學生的思想品德素質呈現下滑趨勢,是因為現在的學生大都是獨生子女,父母對于孩子百般溺愛,非常不利于學生高尚思想品德的形成。學生在小學時期接受的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在他們未來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中起著重要的導向作用。而小學語文教育在培養小學生的文化素質和道德素質中占有重要地位。所以,在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德育勢在必行。
小學語文教學價值建構“立德樹人”在本質上是一種道德實踐。道德總是內嵌于教育本身,正如《說文解字》中對“教”和“育”的解釋:“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子使作善也”。可見,教育的內容和形式是建立在道德這一核心構成上的,道德教育應該是貫穿教育的每一個環節中的,它內嵌于教育的每一個生發過程。然而,隨著教育現象的日趨增多,教育內容的冗贅和教育功效的各種附加,道德教育逐漸從教育過程中剝離開來,最后及至需要專門進行道德教育這一特殊的教學活動,道德與知識之間的鴻溝越來越大,界限越來越嚴格,道德的依附力和滲透力也越來越弱。
2.“文以載道,道法自然”
那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如何對青少年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筆者認為,應合理利用教材的文本功能,充分挖掘教材的德育素材,讓語文課成為學校品德教育的主陣地。
2.1 深入分析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
從語文教材內容看,課文選取了許多文質兼美的作品,有助于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主義精神,有助于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愿望和熱情。因此,語文教師要善于利用語文這個優勢,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要素,幫助學生透過字詞句篇的語文形式,把德育教育與語文教學有機結合起來,收到“熏陶漸染,潛移默化”之效果。
2.1.1 愛國主義教育素材
小學語文教材中有不少愛國、愛民的英雄人物形象,有許多革命先烈、革命領袖人物前赴后繼、視死如歸的動人故事,他們用鮮血和生命譜寫的一曲曲驚天地、泣鬼神的愛國詩篇,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們,如《狼牙山五壯士》、《豐碑》、《吃水不忘挖井人》等。這些內容也是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生動教材。語文教材中還有許多描寫祖國山水、名勝古跡的文章,這些優美動人的語言似甘醇的美酒沁人心脾。如“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的《桂林山水》;美不勝收的《西湖》,這些文章中的德育因素可陶冶學生情操,激發其愛國熱情。
2.1.2 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素材
如《夕陽真美》、《我和祖父的園子》等課文,就是讓學生感受平凡生活中的情趣,激發學生對生活的熱愛的好文章。《花瓣飄香》、《誠實與信任》等課文則是教育學生學會體諒,和諧互愛;還如《明日歌》一文,是讓學生通過本課學習,學會珍惜時間,科學合理安排好作息時間。
2.1.3 環保教育素材
小學語文教材中有很多環保題材的課文,如:《海底世界》、古詩《村居》、《黃山奇石》等,這些課文不但使學生得到美的享受,更使學生產生護美的欲望。知道了人與自然之間應該建立起相互協調、和諧相處的關系。
當然,語文教材中的德育素材遠不止這幾類,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在教學中適時發現,讓更多德育因素自覺滲透到課堂教學中,讓學生接受消化于無形。
2.2合理利用素材,豐富滲透德育教育的形式。
2.2.1 情境再現法
在教學中通過教師創設道德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感受和體驗,并通過與學生的交流形成自己的道德認識,陶冶情操。教師必須根據教學內容與學生認識水平創設情境,如《小鷹學飛》一課,通過童話形式寫了小鷹在老鷹的幫助下學習飛行。學習時,設計了一系列有趣的互動活動,不但使學生走近了小鷹,和它一起學飛行,而且創造了老鷹鼓勵小鷹堅持不放棄的情景,使學生不僅熟悉了故事,而且更真切體會到應該學習小鷹持之以恒的精神,懂得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學海無涯的道理。
2.2.2 “讀”辟蹊徑法
課文的寫作意圖,常常貫穿于課文的字里行間,有顯而易見的,也有含蓄在內的。教師如果能進行人情入境的朗讀指導,學生就能“悟”出“道”來,從而產生感情共鳴,受到教育。如人教版的《去年的樹》一課,在通俗易懂的語言中蘊涵“信守諾言,珍惜友清”、“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等深厚的人文精神。通過指導讀課文中小鳥的三次問話的語氣,用多次換角色的方法朗讀,讓學生體會鳥兒和大樹分別時的難分難舍,小鳥尋找時的焦急與艱辛。這樣,學生走近了這對形影不離的好朋友,把握了讀的感情基調,在反復朗讀中一步一步地深化情感。
2.2.3 文眼教學法
抓住重點詞句和重點語段,體會課文蘊涵的思想感情。蘇教版三年級上冊的《東方之珠》中,文眼就是“珠”,課文最后一句也點明了“珠”這個字的含義:“香港,真是一顆無比璀璨的‘東方之珠。”這顆明珠是什么樣的呢?為什么說香港是“明珠”呢?文章前后就由這一“文眼”連接,以總分總的文章結構,從淺水灣、海洋公園和銅鑼灣三個方面介紹了香港的璀璨風光。因此,在教學時候,可以從課題入手,緊扣文眼,回環式體現文章主旨,明確香港美稱的由來。當學生充分體會到香港真是一顆“明珠”時,情緒是激昂的,心中已積蓄了豐富的情感沖動,教師適時引導學生將自己對文字的理解及對思想的挖掘用朗讀形式表達出來。
2.2.4 活動實踐法
開展課外閱讀和課外活動,把語文能力訓練與品德教育有機結合起來。比如重陽節讓學生知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讓孩子們回去多關心老人,多為老人做點事;到了學雷鋒活動月,讓學生知道“長者先,幼者后”,讓學生清楚地意識到應該禮讓年長者,在公共汽車上,自覺把座位讓給老人;到母親節、父親節和感恩節,使得學生由“父母呼、應勿緩”的句子懂得如何尊敬長輩,體會“香九齡,能溫席,孝于親,聽當執”這讓父母感動不已的孝行。
總之,語文教師應當積極探索與充分發揮語文學科優勢,努力挖掘語文教材的德育因素,在教學中積極認真進行德育滲透,讓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愛美的情趣,發展健康個性,養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步樹立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在語文教育教學中自覺踐行立德樹人的要求。
參考文獻:
[1]韓雪屏,土相文,土松泉.語文課程教學資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雷玲.小學語文名師教學藝術[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版,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