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婧
摘 要: 當前人類社會面臨的道德危機和大學生在社會建設中的角色地位決定了社會責任感培養的重要性。社會形勢的復雜性和青年學生多樣的個性給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的對策提出了極大機遇和挑戰。本文從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的方法和評價機制兩方面談談如何以積極的態度應對現實的挑戰,增強培養效果。
關鍵詞: 社會責任感 培養途徑 評價機制
我國正處于發展關鍵期、改革攻堅期,新的問題與挑戰不斷涌現,人類對生態環境的過度開發、道德信任危機、食品安全問題都是現代社會責任感缺失的縮影。當代大學生是我國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是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建設、生態建設的積極參與者。要實現民族振興和國家長遠發展,首先要把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擺在重要位置,加大對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的人力與物力的投入和支持力度,以切實增強社會責任感。
一、培養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精神基礎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良好的大學風尚對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形成和發展有潛移默化的促進作用。高校不僅要注重校園物質文化建設,更要重視精神文明建設,形成優良的校風,創造具有高度社會責任感的校園精神環境。每個高校都有各自所堅持、推崇的大學精神,將社會責任感與大學特點、大學精神相融合,營造良好的責任感氛圍,使大學生在校園文化熏陶中形成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要培養有較高的思想覺悟、有強烈社會責任感、有頑強意志力、以科學發展為使命的大學生,指引他們在探索中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二、培養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具體途徑和方式
社會責任感的培養是對學生意識、理念的直接教育。施教者應當主動關注青年社會責任感的狀況,從整體的戰略角度出發,制定符合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的內容和目標,選擇合適的途徑和載體,加強與學生的溝通,提高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的針對性。
(一)培養青年學生的公民參與意識。廣泛參加社區服務、公益活動,鼓勵學生力所能及地做對社會有益的事,讓學生在非學校的場所中真實地感受自身作為公民的狀態,將學科教育與社會實踐服務有機結合,從而提高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在提高青年的學習興趣和學業成績、增強青年的環境責任感及促進社區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等方面都有積極作用。
(二)加強網絡教育。互聯網已經成為一個思想文化交鋒的陣地和戰場,社會責任感的培養應利用這一趨勢主動占領網絡教育新陣地,與校園文化建設相結合,積極開展生動活潑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形成網上網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合力。同時加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建設,配備思想政治素質高、技術水平高的網絡工作人員,在網絡文化建設上了解大學生的思想狀況,規范網絡行為,加強同大學生的溝通與交流。
(三)通過角色示范等互動性活動,增強學生對社會責任感的認知。責任感起源于角色,角色是人在社會關系中的坐標定位。社會角色是動態的,個體只有在行動中才會承擔社會角色,也只有在實踐中社會角色才會為社會所承認。角色的本質是人的社會責任感的分配和實現,正確、多樣的角色示范有助于大學生更好地理解不同的社會角色,從而更好地認識、擔當起自身角色所負的社會責任。
(四)吸取借鑒國外先進的經驗。社會責任感培養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隨著全球化不斷深化,各個國家的發展和命運越來越緊密地聯結在一起,世界上每個國家的青年都面臨各自的問題,但社會責任感作為人類共有的精神,不存在國度的差別。開展國際交流活動,超越自身的局限性并吸收其他國家的先進經驗和啟示,為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提供新啟發。
三、建立有效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評價機制
在價值取向多元化、多樣化的現代社會,社會責任感培養面臨較大挑戰,建立有效的評價機制可以在責任感培養的各個環節及時進行信息反饋和調節,保證培養目標的實現。同時,有效的評價機制可以促使學生社會責任感知行合一。
(一)以人為本,從實際出發。社會責任感培養是一項兼具理論性和實踐性的教育活動。對學生進行社會責任感培養只有從其本身的實際情況為出發點,充分認識和把握這一群體的身心特征及其社會責任感形成和發展的規律,從實際出發,掌握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真實現狀還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才能科學地針對培養結果進行正確、客觀、有效的評估,保證評價的真實性和科學性。
(二)堅持發展與開放的觀點。當代青年學生的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在社會發展的多種要素影響下是動態變化的,其社會責任感還處于不穩定狀態,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所以社會責任感培養的評價必須堅持在發展中觀察分析。此外,社會責任感培養是一個國際性話題,要從整體人類的生存與發展角度培養當代青年的全局意識和整體人類社會的責任感,既要秉持與現代化教育相適應的原則,與當前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相結合,又要關注世界文化教育發展的主流趨勢,這對當代大學生的長遠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三)將自我評價與民主評價有效結合。自我評價是指評價對象對自己的日常行為表現進行評價與鑒定的方式,是自我教育、總結、提高的過程。其優點在于它能幫助評價對象自醒,發揮其主觀能動性進而產生內化作用。但這種方式主觀因素影響較大。要得到客觀公平的評價,自我評價須與民主評價要相結合。民主評價則是評價者們對照評價標準,依據對評價對象的日常行為表現的觀察進行評價與鑒定的方式。民主評價的客觀性強,可以避免自我評價中出現的對自我認識不清的情況。
(四)科學設定評價指標。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評價指標主要分為三大類:對社會責任感的認知;社會責任的情感;社會責任感的表現行為。培養大學社會責任感的最終目標是服務社會與國家,判斷一個人是否擁有較強的社會責任感,通過行為體現最直接,因此社會責任感的行為指標是判斷責任感強弱的一個直接標準。而對責任感的認知與情感是實踐社會責任感的精神指導,沒有正確的認知就無法切實落實責任感的實踐行為。所以要將三類指標科學合理地分配結合,相互協調。
參考文獻:
[1]彭文英.論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及其培養途徑[J].教育與職業,2011(5).
[2]馮霞.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與培養探究[J].學術論壇,2009(2).
[3]林候.社會實踐助力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研究[J].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