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巍
摘 要: 隨著經濟的發展與體制的轉變,空乘這個崗位已經從精英職業變為一個大眾職業。當前隨著國內航空公司開通國際航線數量的不斷增加,各公司逐步開始對空乘崗位應聘者的實際經驗和個人的基本素養提出更高要求。由于本科類院校學生總體的知識、能力層次較高,在個人外形方面處于相對弱勢,在對空乘專業學生進行培養時就應當堅定地在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上做文章,提高學生的外語水平和溝通能力。
關鍵詞: 本科教育 空乘專業 個人素養
一、空乘崗位選拔制度和培養體系現狀
1.空乘崗位選拔制度現狀
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國內出現第一批航空公司開始,空乘這個職業在國內已經存在發展了約30年時間。隨著經濟的發展與體制的轉變,空乘這個崗位已經從精英職業變為一個大眾職業。越來越多的人進入這個崗位,伴隨越來越多的組織參與到乘務員的培養體系中。
基于中國勞動力總體充裕的國情,社會上存在大量人員有進入空乘這個崗位的愿望。所有招聘會現場,我們都可以看到各種來源、各種層次的人參與其中。由于求職人員數量龐大,篩選工作會變得異常繁瑣。這導致了一個結果是,航空公司為保證效率經常被迫采用非常粗放的篩選方式,即直接進行分組面試(每組6到10人,每人約有20秒的中文自我介紹),基本以考官對應聘者的第一印象為唯一評判標準。這種選拔方式造成了一個問題,即應聘者和考官都更加關注人的外部形象塑造,而忽略人的內部素養。社會上形成了一種風氣,認為空乘招聘會就是在“選美”。這種風氣反過來又間接影響了航空公司的價值取向,使得空乘招聘變得日趨簡單化、庸俗化。帶來的后果就是空乘這個崗位在國內的“青春化”,即只要臉蛋漂亮就行,而不少個人綜合素質其實較高的人因為“不夠漂亮”在初試階段就被擋在了門外。當航空公司內部在需要選拔高級別乘務員(乘務長)或者開拓國際航線的時候,卻又發現很難找到具備足夠素養(語言能力、管理能力)的空乘人員滿足這些崗位的需求。這時候,航空公司其實成了粗放選拔制度的受害者。
近兩年來,在航空公司的招聘活動中出現了新的動向,即高學歷(本科以上)者和擁有較高外國語言能力(CET6或英專四級以上)者享有免去初試,直接進入復試階段的優待。其實,很明顯,這是對當前空乘選拔制度的一種修正。說明了航空公司也發現了現行選拔制度的弊端,即人員綜合素質不高,未來發展空間狹小,不能滿足國際航線的業務需求。其實放眼望去,國外發達國家的空乘人員少有貌美如花的,同時不乏年齡較高者或能使用多國語言者,說明國外航空公司更加關注的是人員經驗的累積和個人素養與崗位需求的吻合度。隨著經濟的發展,國內的航空公司未來勢必向這個方向發展,只是由于國情,這個過程可能還會很長。
在當前空乘招聘呈現新趨勢的情況下,我們應當思考,本科層次的空乘專業學生應該如何培養?我們不僅要幫助他們更順利地走上空乘這個崗位,而且要幫助他們具備更強的能力在這個崗位上做得更好,發展得更高。
2.空乘培養體系現狀
當前國內的空乘培養體系大致分為三類:
(1)航空公司的職業崗前培訓(以取得空中乘務員上崗執照為目的)。
(2)各類院校的空乘專業培養(以向航空公司輸送專門型人才為目的)。
(3)社會上的一些培訓、中介機構進行的短期考前培訓(以協助應聘者通過招聘為目的)。
上述三類培養體系中,各類院校培養的空乘專業人員所占比例最高。近10年來,各地都涌現出不少院校開辦空乘專業,這些院校層次有高有低,其中以高職類院校所占比例最高,大專次之,本科類相對很少。帶來一個結果就是,總體上參加社會招聘會的人員中具備本科及以上學歷的人員比例是很低的,這些具備本科以上學歷的人員由于現行的選拔制度非常容易被淹沒在招聘人群中而失去體現自身優勢的機會的,因此只能在相對低的層面與其他應聘者展開競爭。
相對而言,如果航空公司采用進入院校的專場招聘形式,高學歷的學生就會獲得更多的展現自身優勢的機會。但要吸引航空公司進入院校進行專場招聘是一件相對比較困難的事。學校的知名度、已畢業學生在航空公司的影響力、學校與航空公司高層領導之間的關系等條件是必須具備的。在航空公司接受采用進校的專場招聘后,應與招聘人員協商對招聘選拔的方式、流程做適當調整,保障學生有更多更好的展現自身綜合素質的機會。
二、培養目標的轉變
國內在本科層次進行空乘專業培養的院校很少,其中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金城學院的空乘專業從2006年開辦至今,前后共招收有10屆學生,其中5屆學生已畢業,畢業學生總數約480人。其中2006、2007、2008三屆學生在普通文理類招生,2009至2013級5屆學生為藝術類招生,2014、2015級因國家政策調整重新以普通文理類進行招生。從該校已畢業的5屆學生的就業情況看,本科類空乘專業總體的就業形勢是比較好的。真實就業率很高,且超過6成學生確實進入各航空公司走上空乘崗位。從就業率與就業崗位的專業對口程度的角度看,這個專業辦得比較成功。
但是換一個角度看,近年來空乘這個專業對口方向的就業率并沒有提高,這說明現在這個專業出現了發展瓶頸,缺乏進一步發展的后勁。之前畢業的學生在各航空公司所積攢的口碑并沒能轉換為專業對口就業率的進一步提高。這說明在學生的培養和專業的對外宣傳上還存在一些問題。
從近兩年來空乘專業任課教師的反饋看,對學生綜合素質的評價逐漸轉為負面,對他們未來就業前景產生一定的擔憂。學生綜合素質的下降,或多或少與藝術類降分招生有一定關系。尤其是在外語水平上,這種差距表現得是比較明顯的。近兩年通過四六級英語考試的學生比例持續走低。學生綜合素質下降,語言能力不強,即使是本科學歷,航空公司對學生的認可度也不會高。2014年國家調整政策,停止藝術類空乘專業招生,正是近年來大量院校以藝術類進行招生,大大降低門檻,使得空乘專業泛濫,學生培養混亂,培訓同質化嚴重所帶來的惡果。
那么,怎么把本科空乘專業辦下去?我認為,首先是重新找到自己正確的定位。
首先,作為本科教育,正常來說,學生的綜合素質是高于社會平均水平的。既然這樣,就不應該繼續“隨大溜”,走“以貌取人”低層次路線,讓學生繼續和較低層次院校的畢業生拼外貌,那樣學生的優勢就完全沒有了。畢竟本科院校辦空乘專業的很少,不要在低層次上與其他院校競爭,避免陷入與大量高職專科院校的低層次競爭泥潭里。反而應該發揮學生素質高、基礎好的優勢,突出本科院校的優勢,走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的道路。
其次,航空公司對更高素質空乘人員(具備外語、管理能力)是有一定的需求的,他們并不是一味強調對外形的要求。他們甚至為了能得到理想的乘務員,愿意大大降低在外形上的要求。這為我們提供了一條路,即,雖然這部分高素質人員的總體需求量并不大,但是對航空公司來說是相對稀缺的,尤其是在他們面臨航線數量增加需要更多乘務長,以及增開國際航線急需外語人才的時候,外形稍遜但素質更高的乘務員實際上會擁有更多機會。那么,這就是本科層次學生的機會。雖然較高的高考錄取分數線使得他們中面容姣好者相對較少,但一旦進入航空公司以后,他們所具備的更高的素質和學習能力反而使他們可能擁有更好的發展機會。
既然已經不可能再回到藝術類降分招收外形更出色的學生的老路上,而更高的文理類錄取門檻已經決定了再也不可能有很多“美女”到我們這里來,那么,我們就應當堅定地在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上做文章。
對本科層次的專業培養目標應定為:基于學生本身相對較高的文化課水平與學習能力,培養學生具備高于民航業內平均水平的綜合能力(包括基礎服務能力、外語能力、管理能力、溝通能力),為航空公司輸送高層次的具備未來更大發展空間的空乘人員,爭取把空乘專業打造為“未來乘務長的搖籃”。
考慮到整個社會的風氣與空乘招聘的總體現狀,在實現最終理想的培養目標之前,可能需要采用過渡方式,即對學生進行分層次培養,保證給予航空公司和我們自己一個逐步認同與最終接受的過程。
所謂分層次培養的設想是:在每屆學生中,大二階段進行重新分班。精選其中成績好、能力強、外語能力最突出者單獨組成一個新的精品班,給其制訂單獨的教學計劃,強化培養他們的外語、溝通、組織管理能力,并在就業招聘時為他們提供一些傾斜政策,促成其更順利地進入航空公司。讓精品班的學生成為催化劑,使我們的培養思路逐步獲得航空公司的認可。
三、對培養模式的探討
1.標準模式
即3+1模式,在校進行三年的理論學習,最后一年參加招聘會并進入相關航空企業實習。這是目前的主要培養模式。但是為保證這種模式能持續下去,應考慮與航空公司簽訂定向實習協議,選派優秀學生進入航空公司進行實習。實習崗位可不限于空乘崗位。
2.訂單模式
在學生結束大二課程前,由航空公司與優秀學生進行預簽約,對簽約學生可根據航空公司的具體要求進行教學計劃的調整,也就是根據航空公司的需求進行一定的定制化培養。航空公司可以介入到教學計劃的制訂中,甚至直接派人對學生進行培訓。這種模式需要和航空公司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我們的培養理念和模式需要得到航空公司的認可,相對來說是不容易實現的。但是一旦實現,就會起到非常好的廣告作用,會極大地推動專業為社會所認可,對促進招生和就業有非常積極的作用。
3.國際合作模式
目前南航金城學院與韓國仁荷工業大學簽有2+2合作辦學協議,每年會派遣學生去仁荷大學進行學習和實習。派遣學生已經得到廣泛認可的學校進行學習培訓是一種很好的培養模式,但是受限于費用,這類模式總是規模有限,不容易成為主流。但這種模式非常有利于招生宣傳,凸顯辦學的專業性的同時不增加辦學成本。我們應該考慮為愿意出國深造的學生也提供一定的獎學金,鼓勵學生出國。今后可以考慮派遣學生赴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的類似機構進行培訓學習,使國際合作模式多元化發展,有可能滿足更多學生的特殊需求。
4.特色班培養
所謂特色,就是要區分于一般的培養模式或方向,可能針對某一些有特殊需求的學生或特殊的就業渠道的學生,即可以針對特定學生人群制定特殊的教學計劃和辦學模式,讓他們借助空乘專業這個平臺實現自己的目標。比如,航空公司都設有“安全員”這個崗位,多數公司會從淘汰的飛行員或男乘中挑選人員進入這個崗位。我們可以考慮開設專門的男乘(空保)班,為有志于未來從事安全員崗位的男生提供一條通道,即便他們最后未能如愿成為空保,也有很大機會能成為普通乘務員,尤其是現在男乘務員需求還比較旺盛的背景下。一個獨特的“男乘”班,也可能成為我們的辦學特色和一道校園風景。這是一種辦學模式,相對比較靈活,可能不會成為穩定的常態的培養模式,但如果定位準確,就可能帶來很好的就業結果。
四、存在“共享”的各個方面
1.“空乘搭臺,機務唱戲”
就業平臺的共享。在民航系開辦早期,國內本科空乘專業還非常少的時候,當時航空公司入校招聘空乘,機務方向的學生就借著空乘招聘的機會,也獲得了一定的機修方向的面試機會。隨著空乘專業知名度的提升,會有更多的航空公司入校做專場招聘,這就為機修的學生帶來了潛在的就業機會。所以,如果能辦好空乘專業,就能間接地為機修方向的學生提供一個就業平臺。
2.與其他系部的資源共享
由于專業的特殊性,空乘專業的課程會涉及藝術系、管理系、英語系的一些課程。這樣,我們就有可能與藝術系、管理系、英語系共享師資、實驗室等方面的資源。另外,在有需要的時候,也很方便與這些系部進行深度的課程定制。既提高了其他系部的人員、實驗室利用率,又滿足了我們多元化分層次培養的要求。
3.與其他院校機構的資源共享
師資、實驗室資源可以與其他院校或者機構進行共享,我們可以借助別人已有的資源實現培養目標。跨院校的這種合作共享,可以取長補短,降低成本,也可以創造額外效益。
五、結語
以上是對本科層次空乘專業的未來建設發展所進行的一些討論與設想,涉及內容尚不夠全面,缺少對師資、實驗室、就業渠道、文化建設等方面的進一步討論。但總體而言,空乘專業是目前相對發展較好的一個專業,雖然存在一些問題,但也有很多潛在的機遇有待我們挖掘。把空乘專業優先辦好,需要明確辦學思路,找準自身定位,堅定地走下去。目標要明確,思路要靈活。優先解決好師資、實驗室方面的問題,先做好內涵建設,然后擴大宣傳,增強影響力,尋找突破口。相信在本科層次的空乘專業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參考文獻:
[1]李冬穎,路紫.我國本科空乘專業課程設置問題——以國內21所開設本科空乘專業的高校為例[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2013(04).
[2]劉是今.我國高校空中乘務專業發展現狀研究[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1(08).
[3]柴金艷.空乘人才本科教育探索與實踐[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