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燕
瑪利婭·蒙臺梭利博士是教育史上杰出的幼兒教育思想家和改革家、意大利歷史上第一位學醫的女性和第一位女醫學博士。她在致力于幼兒教育實驗的基礎上,創建了一套獨特的幼兒教育理論和方法,并將自己的思想和教學法發展成一項國際化運動,對世界的兒童教育改革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我國自90年代引入蒙臺梭利教育思想以來,幼兒教育教學觀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時至今日,我們仍在繼續研究蒙氏教育教學理念,在許多幼兒教育活動中都滲透蒙氏教育思想和方法,可見蒙氏教育思想對于我們影響之深遠。那么蒙氏教學法的精髓是什么呢?
蒙氏教學法體現的是以幼兒為主體、教師為指導的理念,強調要尊重兒童的內在需求和成長步調,因材施教,不搞一刀切式的教育。通過一些有準備的環境設計和教具操作,讓幼兒主動認識與了解外部世界,自然成長,構建完善的人格。蒙臺梭利教育法是對幼兒實施素質教育及潛能開發的優秀教育模式。那么如何在幼兒教育活動中更好地實施蒙氏教學法呢?
一、了解兒童認識外部世界的規律
根據蒙臺梭利的研究,兒童成長過程中有幾個重要時期:首先,她認為人類發展過程中有兩個胚胎期:一個是在母體內生長發育的過程,可稱為“生理的胚胎期”;另一個則是人類獨有的“心理(精神)胚胎期”(0-3歲),這個時期是人類心理活動產生與發展的最重要時期。
其次,嬰幼兒具有一種下意識的、不自覺的感受能力與特殊的鑒別力,稱為“吸收心理”。兒童具有無意識地吸收環境而形成的特定的質的能力,就好比海綿遇到水一樣,會主動吸收。因此,各種本地文化傳統、風土人情、方言等都會無意識地成為個體心理品質的一部分,每個人都具有這種吸收性機能。
再次,兒童心理發展過程中也有著與動物生理發展中類似的“環境敏感期”現象。如果兒童不能在敏感期從事協調的活動,或者說缺乏適宜的環境,兒童就會永遠失去這個自然取勝的機會。蒙臺梭利還試圖區分兒童不同心理的敏感期:感覺的敏感期(2到5歲)、秩序的敏感期(1歲到4歲)、細節的敏感期(2歲到5歲)、語言的敏感期(2月到8歲)、手的動作敏感期(1.5歲到3歲)、行走動作敏感期(1歲到6歲)。
最后,蒙臺梭利將兒童心理發展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0-6歲),分為心理胚胎期(0-3歲)和個性形成期(3-6歲)。在0-3歲心理胚胎期,兒童主要借助吸收力適應生活,無意識地感受周圍的環境。3-6歲個性形成期是兒童心理從無意識向有意識發展的轉折階段,此階段的兒童繼續充實和發展3歲前的各種能力并予以有意識的加工,兒童獨特的個性色彩在不同生長環境與內在本能的交融中形成。第二階段(6-12歲),是兒童增長學識與藝術才能,有意識地學習時期。這一階段的兒童心理已有很大的穩定性,開始具有抽象思維能力,產生道德意識與責任感。第三階段(12-18歲),兒童進入青春期,有自己的理想,產生愛國和榮譽感。
幼兒教師如果正確認識和理解蒙臺梭利關于幼兒的吸收性心智和心理敏感期的表現,把握好這種自然賦予幼兒的生命助力,就能幫助孩子更完美地成長。為此,幼兒教師在幼兒教育過程中要做到:
1.尊重幼兒為有能力的個體。幼兒是具有天生學習能力的人,他們會尋著自然的成長法則,不斷使自己成長為“更有能力”的個體。
2.細心觀察敏感期的出現。每個孩子敏感期的出現都不完全相同。因此,幼兒教師必須以客觀的態度,細心觀察孩子的內在需求和個別特征。
3.布置豐富的學習環境。當觀察到孩子某項敏感期出現時,應盡力為孩子創造一個滿足他成長需求的環境。
4.尊重幼兒的成長步調,鼓勵幼兒自由探索。當幼兒獲得尊重與信賴后,就會在環境中自由探索和嘗試。
5.適時協助而不干預。當幼兒熱衷于有興趣的事物時,“應放手讓幼兒自己做”,避免干預,但要適時予以協助指導。
二、為兒童創設有準備的環境
蒙臺梭利認為兒童的心理發展既不是單純的內部成熟,又不是環境、教育的直接產物,而是兒童和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是“通過探索環境時所獲得的經驗從而實現的”。蒙臺梭利肯定,創造良好的環境,采取正確的教育措施,及早進行教育,豐富兒童的經驗,可以改變和防止智力落后的現象。
什么是有準備的環境?有準備的環境是一個符合兒童需要的真實環境;是一個供給兒童身心發展所需的活動練習的環境;是一個充滿愛、營養、快樂與便利的環境。兒童唯有通過如此環境才能達成工作的能力,形成真正自己、建構自己、成為人。
“有準備的環境”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一是物質環境;二是人文環境。物質環境主要指蒙臺梭利教具、各種符合兒童尺寸的室內設施及教師自制的各種材料;人文環境主要指各種有價值的人類文化遺產。
蒙臺梭利為“兒童之家”創造了一個良好的環境:有一個較大的花園,學生可自由進出;輕巧的桌椅,4歲兒童便能隨意搬動;教室里放有長排矮柜,兒童可任意取用放在里面的各種教具。這樣的環境創造明顯是服務于兒童的自由活動的。
因此,在幼兒教育活動中,幼兒教師要關注環境的教育功能,重視學習區的建設和材料的投放,提供一個足以讓兒童自由選擇、自由活動、自主學習的環境。
現在的幼兒園都比較重視環境的布置與作用,在幼兒園活動室內,我們可以看到針對不同幼兒的年齡及興趣愛好而設置的各種區域活動角,比如繪本閱讀區、娃娃家、數字游戲區、衛生站、超市區、面包房、科學區、益智區、小花鋪、手工區、表演坊等,讓幼兒自由選擇、自由探索。在課程游戲化的今天,我們還可以看到針對幼兒特點而設計的戶外活動場地:沙池、種植園、植物角、油漆區、模擬建筑區、模擬超市區、模擬廚房區、搬運區、攀爬架、平衡木、模擬駕校等,都是為了再現日常生活場景,讓兒童親身感受和體驗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各種問題,學會生存、學會生活,并在快樂嘗試中健康成長。所有這些環境的設置都不是隨心所欲的,都是要經過精心設計的。教師在準備環境時,要考慮到以下因素:
1.適合兒童的節奏與步調。兒童以其特有的步調感知世界,不能以成人的標準準備環境。要讓兒童各人根據自己的意愿和進度選擇教材、教具,并自行操作,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兒童的內在動機,同時使教具與兒童的敏感期相配合,達到最好的學習效果。
2.安全感的保障。例如給幼兒用的椅子,應避免用夾層的,因為幼兒還無法控制重量,一不小心就容易被夾傷,最好是固定型的;陳設的架子要穩固;門要釘牢等,都是事先必須細想周慮的。當孩子的身體感到危險時,教師要用溫柔、鼓勵的眼神關愛孩子,才能使他們自由、奔放地行動。
3.可自由活動的場所和用具。比如讓兒童持續接觸東西——收集、分解、移動、轉動、變換位置等可自由活動的用具和場所,因為兒童必須依靠運動表現其人格,尤其是他們的內心,一定要與運動相結合,才能夠充分獲得發展。
4.環境的美感。美對兒童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兒童最初的活動欲是因美引起的。所以在兒童周圍的物品,不論顏色、光澤、形狀都必須具有美的感覺。
5.有限制的材料投放。兒童的周圍不可有太多的教材或活動的東西。太多的東西反而使兒童的精神散亂迷惑,不知該選擇何種教材或從事何種活動,以至于不能將精神集中在對象物上。
6.有秩序感的活動。有秩序,并不只是說每樣東西都有條不紊,而是更進一步地指陳設的順序,都經過考量過小孩的接受程度、需要,使用上以是否能夠方便而言。因為秩序對幼兒的意義重大,幼兒會在有秩序的環境中容易經由“自己的觀察”,找出自身之外物與物及自己和它們之間的關系,借以促增心智的吸收。同時,有秩序、愛整潔的習性,都是經由美好的環境而培養的,兒童的秩序感以兩歲為高峰。
三、讓兒童充分“工作”
蒙臺梭利認為“幼兒的學習就是工作”,當兒童全神投入自己選擇的“工作”時,他們會表現出極度的歡娛、平和和寧靜,這個時候紀律和秩序建立起來。幼兒階段是一個形成、創造與建構的時期,唯有通過工作才能逐漸形成各種運作的能力而成為人。人類智力發展由認知而來,認知則通過感官與外界環境的互動積累而來,而手正是感官的最敏感的觸角,也是與環境互動的最頻繁的媒介。手是人類的第二個腦,工作是人性的特征。通過工作可解決人性的偏差(依賴、懶惰、任性、膽小等),使孩子從無秩序到秩序、從被動到主動、從依賴到獨立。兒童在工作中得到滿足,體現人生價值,同時訓練手眼協調,借助四肢活動使人格、智能、體能都得以發展。
我們現在提倡的以幼兒為主體的教育理念與蒙臺梭利的讓幼兒“工作”的理念是非常吻合的,比如在幼兒教育活動中,讓幼兒自己穿衣、打飯、搬運、組裝玩具、擺放家具、經營超市、建造房舍、栽培植物、喂養動物、組織活動等,都是為了培養孩子自己動手、動腦及獨立自主的能力,因為能夠獨立專注于自己世界內活動的兒童,才能真正在下一個階段的成人世界中活動。
四、幼兒教育活動中教師的作用
蒙臺梭利學校里兒童以自我教育為主,在教育活動中,兒童是主體、是中心,教師是兒童活動的觀察員和指導員。蒙臺梭利說:“應用我的方法,教師應該觀察得多而教得少;教師的作用在于指導兒童的心理活動和身體發展?;谶@一點,我把教師的名稱改為指導員?!?/p>
根據蒙臺梭利的觀點,合格的幼兒教師必須具備以下素質:
第一,細心的觀察者。在幼兒活動中,教師要全身心地專注幼兒的一舉一動,觀察幼兒的不同表現,發現兒童各自不同的特點及各自不同的潛能,以及需要何種幫助,了解各個兒童的內心世界,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和引導,形成科學的觀察方法和研究方法,不斷提高自己的觀察與研究水平。
第二,靈敏的指導者。教師要給兒童提供活動的環境及進行作業的教具;為不會使用材料的兒童提供示范行為;在兒童的自主活動中提供指導、幫助;保持教室的紀律和秩序,制止不良行為。教師的作用是適時協助而不干預,這就要求教師具備廣博的知識,具備語言、藝術、健康、科學、社會等各方面的知識,才能給幼兒以科學的指導。
第三,積極的溝通員。溝通技能對于幼兒教師來說是十分重要的,幼兒教師既要懂得如何與幼兒溝通,讓幼兒信任與愛戴,又要懂得如何與家長及生活的社區聯系溝通,因為家庭與社區都是兒童的社會環境,并占據兒童生活的大半,對兒童的成長會產生重要的影響,幼兒教師要做好這方面的溝通,消除幼兒成長環境中的消極因素,讓幼兒園、家庭、社區共同做好幼兒的教育工作。
做到以上三點,教師必須在課前進行大量的準備和設計活動,讓活動能調動所有幼兒的積極性與參與度,這樣才能發揮幼兒的主體作用,教師才能更好地進行觀察和研究,這種教學理念和方法正是我們現在在實施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蒙臺梭利的教法是一種全面提升兒童素質,發展兒童潛能的教育方法。她巧妙地利用兒童自身的成長要求,在不損害兒童自由與快樂的前提下達到教育的目的。她的思想中提到的關于兒童的觀點:如兒童發展遵循著自然成熟規律、兒童具有強有力的吸收心理、兒童發展中存在階段性與敏感期等仍不過時,對當今幼兒教師的教學理念和教學行為仍然具有指導意義。無論當今為學前幼兒安排的課程是何種模式,在課程實施中實際上都多多少少有蒙臺梭利兒童觀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