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自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明確提出:“要約談誡勉,為官不為、懶政、怠政的,要公開曝光,堅決追究責任”,治理庸官懶政成為高壓反腐之外促改革、謀發展的又一關鍵舉措。
近年來,中央開始嚴厲整肅公務員隊伍和全面貫徹“八項規定”,貪腐亂象和不正之風得以明顯遏止。但在一些地方,“庸官懶政”現象仍然普遍,缺乏治理能力、不依責而行、缺乏創新和持續工作激情的官員不在少數。

對于庸官懶政的危害,我們不能低估,更不可將庸官視為清官。《人民日報》評論就指出,庸官造成的社會危害不亞于貪官。換句話說,“庸官懶政”事實上就是一種腐敗,這是必須被放大和重建的治理觀念。
因此,探索科學化、民主化的治庸之道是有效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和簡政放權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國政府治理模式由全能型向服務型轉變的內在要求,更是各級政府落實全面深化改革決策的制度保障。政府是最為復雜的組織系統,組織目標多元化、科層結構重疊,如何加強對領導干部和公務人員的績效評價,建設一個高效、有為、富有回應性的政府是當前我國行政改革面臨的迫切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