蹇廬氏
外國有一首民謠說:“丟了一枚釘子,壞了一只蹄鐵;壞了一只蹄鐵,折了一匹戰馬;折了一匹戰馬,傷了一位騎士;傷了一位騎士;輸了一場戰斗;輸了一場戰斗,亡了一個帝國。”這首民謠發人深省。“丟了一枚釘子”,乃瑣屑小事,然而,一環連一環,演化之下,竟是“亡了一個帝國”,實在觸目驚心。
小節關大局。
生活體驗也這樣告訴我們。一個人長途跋涉,闊步遠行,怕的往往并不是崎嶇彎路和崇山峻嶺,而是掉進鞋子里的砂子,砂子硌腳,腳受不了,路也就走不遠。
確實,小節看似毫不起眼,實則大關宏旨。
就事來說,大局一著不慎、滿盤皆輸,就常禍起于小節,就像外國民謠所說的“丟了一枚釘子”之后;對人來說,則是小節不守,貽害終生。古人早就知曉其中的利害得失。唐朝呂元膺任洛陽留守時,某次與一掌管錢糧的屬下弈棋。其間,錢糧官趁呂元膺抽身處理緊急公務時偷換了一枚棋子,棋局頓時大變,他也因此反敗為勝。然而,錢糧官棋局雖勝,人生之棋局卻從此而敗。呂元膺從偷換一棋認定其操守不正、行為不端,不久便將其調離,后來此人終因貪污而獲罪。這就是“利小者必害于大”。
古人所說的“不矜細行,必累大德”“不拘小節,終累大德”,就都是有關小節的深刻闡述。這里實際上包含著唯物辯證的關系,任何事物都有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所謂“不慮于微,始成大患;不防于小,終虧大德”,即道盡了其間的演變關系。

這就警示我們尤其是黨員干部,一定要認真對待小節、注重小節。然而,有不少人認為只要大是大非面前立場鮮明,只要不貪公款、不索錢財,不收紅包、不包二奶,平時吃點、拿點、占點、玩點,都是區區小節、無傷大雅,甚至認為“小節無害”。殊不知,存有此種認識,必然會放松對自己的嚴格要求,結果很可能是由量變演化到質變,即從操守不嚴、品行失端開始,到最后是小節不守、大節不保,終于腐化墮落而身敗名裂。正所謂“千丈之堤,以螻蟻之穴潰;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煙焚”。
清朝廉吏張伯行以清廉剛直著稱。他曾說:“一絲一粒,我之名節;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寬一分,民受賜不止一分;取一文,我為人不值一文。”這一箴言,至今仍警醒世人。那些能夠正確看待小節、注重小節的人,一般說,都是品行正直、操守嚴正、作風端正的人,相反,那些所謂“不拘小節”的人,并不是作風豪放,恰恰表現出品行不正、操守不嚴,至于抱有“小節無害”的,更可能是以此為借口而放松、放縱自己。因此,每一位黨員干部都應該以“君子檢身,常若有過”的態度,始終不忘共產黨員應有的品行、操守和作風,時時防微杜漸,處處嚴于律己,確保小節不喪失、大德不淪落,小節把住關、大道不偏離。
作為組織,則應該著力于抓早抓小、管早管小,對黨員干部存在的小節、小失及時地“咬耳扯袖”“猛擊一掌”。
有個民間故事說,一個人偷拿了鄰居家的一根針被發現后告到官府,縣太爺在量刑時卻定了一個與偷牛賊同樣的罪。小偷不服氣,問縣太爺偷了區區一根針為什么判得與偷了一頭牛一樣重。沒等縣太爺回答,偷牛賊就搶著說:“我當初就是從拿別人家的一根針開始的。”這個故事,雖然“淺顯”,且從“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來講,不足為訓,但它所表達的道理,卻很是發人深省。說到底,“一枚釘子”丟了后的“連鎖反應”可能是十分嚴重且可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