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山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孫愛真 蔣新紅
基于契約安排的滇西生態農產品供應鏈運作模式①
保山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孫愛真 蔣新紅
本文基于滇西生態農產品供應鏈契約現狀,從需求視角,在科學劃分異地需求(線上)和本地需求(線下)的基礎上,提出了異地需求依靠“互聯網+社區”、本地需求依靠景區的思路。最終形成了“互聯網+社區+景區”三位一體的滇西生態農產品供應鏈運作的新模式,在充分調查的基礎上,具有一定的實踐價值。
生態農產品 供應鏈 運作模式
生態農業是在城市化工業化進程加快、全球污染加劇、傳統農業不能滿足公眾需求的現實下誕生的。保護農業的生態平衡,依據農業生產規律組織生產,成為生態農業發展的重要前提。然而,僅僅研究供給側的生態農業運作是遠遠不夠的,生態農業經營體制機制必須獲得需求側的響應。因而,需求側的供應鏈運作顯得尤為重要。
滇西生態資源富足、生態農業發達,形成了以生態養殖、生態種植、高原反季節蔬菜、養生農業為主要模式的生態農產品生產體系。然而,多數生態農產品批量較少、規模經濟尚未形成,以合作社和家庭為單位的農場模式仍然處于劣勢地位,無法與規模龐大的農產品中間商和工業品制造公司抗衡,因此在供應鏈中處于不利地位。大力發展滇西生態農產品生產市場,為消費者提供優質食品、為制造企業提供優質原料,必須加強在供應鏈中的控制,形成上游的核心競爭力。
1.1生態農業的發展歷程
從國外看,生態農業是美國農業中發展最迅速的產業,美國土壤學家William Albreche1971年提出了生態農業的概念,從作物健康的角度,提出施用有機肥改善土壤條件的思路。英國農學家Worthington1981年首次科學界定了生態農業的概念[1]。從國內看,中共中央1979年在《關于加快農業發展若干問題的決定》中提出:“過去狠抓糧食生產是對的,但是沒有注意保持生態平衡,這是一個很大的教訓”。1980年,在銀川召開的全國農業生態經濟學術討論會上“生態農業”首次被提及。馬世駿(1987)[2]系統總結了生態農業的相關理論問題。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農業發展不僅要杜絕生態環境欠新賬,而且要逐步還舊賬。要大力推行綠色農業、循環農業、生態農業。”[3]從執行環節看,歐盟于1991年制定了國際生態農業協會(F0AM)標準,對生產物料的投入、生產過程的控制等作出了明確而嚴格的規定,通過“生態標識”區分生態產品與常規產品。
1.2生態農業產業化和供應鏈研究
農業產業化于20世紀50年代初期起源于美國,之后傳到西歐和日本。張壬午等(2000)[4]認為,農業產業化是在農村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前提下,本著生態系統承載能力,充分利用本地生態和區位優勢,開發優質、安全、無公害農產品。Lamb等[5]、Shore[6]基于不同的視角和方法,以美國牛肉產業鏈為例,從參與成員協作、價格數量決策等微觀方面,深入探討了生態農業的供應鏈問題。
1.3云南生態農業研究
晚清至民國期間,以華僑董南軒、封少藩為代表,從國外引進優良茶種,使云南種植業的結構得以改善。崔景明(2001)[7]研究了云南壩區的生態農業,提出了稻麥復種制的模式,指出生態保護對農業生產的重要作用。周瓊、李梅(2009)[8]研究了云南生態環境變遷的因素,指出清代中后期玉米、馬鈴薯等高產農作物在云南山區、半山區的大規模種植,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當時的環境。羅雁等(2010)[9]通過對云南山區發展生態農業的必要性、發展現狀及優勢分析,建議了推進山區生態農業發展的措施。周兵(2014)[10]從云南生態農業內涵及發展模式等方面,指出了云南經濟的新增長點——發展生態農業,并據此提出了具體的政策建議。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下,作為獨立的個體而非法人單位,農戶自身銷售產品的成本過高、代價過大,必須加入銷售的中間環節。
2.1合作社+農戶銷售模式
農戶是農業生產的最小組織單位,合作社是農戶的集合體,往往由2~3戶農戶通過協商的形式成立,經過農業經營管理部門的注冊成立,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享受國家關于合作社的優惠政策和技術指導。滇西為云南主要的農業生產區域,云集了各類合作社,以煙草合作社最為成功。核桃、蔬菜等合作社銷售模式和普通農戶的銷售模式基本相同,都屬于單打獨斗的類型,在與下游收購商的談判中處于劣勢。
2.2經紀人銷售模式
農業經紀人是農產品供銷的中介,類似于商人的角色。眾所周知,商人主要的盈利來源于產品價差,因此農業經紀人必須與農戶和收購企業談判,以商定采購價格、銷售價格。在農產品集中成熟時,生態農產品市場類似于完全競爭,在這種市場下,價格是基本確定的。一般地,農業經紀人是由資深農業大戶轉型而來,他們熟悉生態農產品的市場供給和需求,能夠適時做出采購量和采購價格的決策。然而,在滇西農業經紀人并不多。
2.3銷售公司+農戶銷售模式
該模式的精髓在于,生態農產品的收購方為銷售公司,農戶無需在銷售環節付出精力和成本。相比于前兩種模式,該模式增進了生產方與銷售方的關系,使農戶可以集中專注于生產,提高生態農產品的數量、質量和有機性。然而,農戶在該模式下犧牲了一部分利益,如價格比市場價低,產品成色、包裝、質量等又有著較高的要求。但交易的便捷使這種模式在滇西較為普遍。
2.4直供模式
直供模式是農戶或合作社直接向需求方供貨,屬于訂單式生產的一種,如農超對接、農校對接。該模式由于取消了交易的中間環節,由供給方直接滿足需求方,因此在多個方面是雙贏、多贏的。當前,滇西部分州市的生態農產品實現了需求方直接控制生產數量、質量,對施肥、用藥、種子、采摘、儲存都要嚴格按照標準化生產進行,這種全流程管控提高了生態農產品的質量,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有機和生態。
3.1批發價契約
在合作社+農戶銷售模式、經紀人銷售模式、銷售公司+農戶銷售模式中基本采用批發價契約。其流程是:采購商與農戶協商定批發價—農戶轉移貨物所有權—采購商確定零售價—滿足需求—剩余庫存采購商自行消化。其特點是農戶、采購商雙方只是簡單的買賣關系,買賣完成,所有關系終止。農戶對零售價的確定不干涉,不存在退貨、回購、賒銷、退款等一系列售后服務問題。適用于價格較低、品牌價值低、一次性購買的情形。批發價契約帶來的典型結果是零售價混亂,從而破壞了農產品形象,最終使農戶和合作社難以建立自己的品牌和信譽。
3.2收益共享契約
收益共享契約主要體現在直供模式中,且采用的范圍極小。部分直供模式仍然采用傳統的批發價契約、數量折扣契約等,減弱了直供模式的合作前景。其流程是:采購商與農戶商定生產數量和價格—采購商確定零售價—滿足需求—按比例分配收益—剩余庫存雙方消化。其特點是加強了采購商、農戶雙方的利益關系,加強了聯系。適用于保質期較短、易腐品、無法退貨等情形。
在運作環節上,通過識別滇西生態農產品現有的供應鏈模式和契約類型,并結合滇西生態農產品生產運作的典型案例,本文給出了滇西生態農業發展的“互聯網+社區+景區”三位一體的新型運作機制。主要表現為以下兩個方面。
4.1在滿足異地需求方面,建議“互聯網+社區”生態農產品運作模式
現有的四類供應鏈運作模式,更多考慮了本地需求的情形,對異地需求涉及較少。事實上,在互聯網環境下,人們的距離被拉近,購物需求極大地被釋放。生態農產品市場只有滿足更多的異地需求,才能形成規模效益和品牌增值。滇西社區可以以單個村、多個村為區域,鄉鎮政府負責搭建社區網絡平臺,各個家庭農場、合作社或自然人作為平臺商戶進入。類似于淘寶模式,把云南在服務行業(鄉村農家樂、鄉村旅游)的成功模式復制到生態農業的經營中。在反季節蔬菜、高原水果、堅果等優勢產品領域,借助互聯網平臺實現云南生態農產品的市場拓展。
4.2在滿足本地需求方面,走“生態農產品與生態旅游”結合的道路
現有的四類主要的供應鏈運作模式,走的基本是傳統的批發零售渠道,通過商品市場銷售生態農產品。事實上,生態農產品不同于傳統產品,其更加高端、更加養生。在當前經濟水平下,普通消費者很難有足夠的購買力去消費這些產品。生態農產品的定位可以與云南旅游市場對接,實行生態農產品在旅游景區銷售的線下發展模式,重點解決品牌、包裝、價格、質量等細節問題。通過線上線下雙渠道運營,實現滇西高原特色農產品的品牌突破、銷量突破、效益突破,為真正實現滇西農村脫貧、解決縣域財政困難提供幫助。
[1]侯向陽,郝志強.生態農業與現代農業若干問題的討論[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04,12(1).
[2]馬世駿.中國的農業生態工程[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7.
[3]陳錫文.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 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精神[J].求是,2015(16).
[4]張壬午,盧兵友,孫振鈞.農業生態工程技術[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
[5]Lamb R,Beshear M.From the plains to the plate:can the beef industry regain market share[C].Economic Review of the Federal Reserve BankAmerica:Kansas City,1998.
[6]Shore B,Venkatachalam A R.Evaluating the information sharing capabilities of supply chain partners:a fuzzy logic model[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 Logistics Management,2003(9).
[7]崔景明.試述云南壩區的生態農業[J].鄉鎮經濟,2001(12).
[8]周瓊,李梅.清代中后期云南山區農業生態探析[J].學術研究,2009(10).
[9]羅雁,陳良正,張思竹.云南山區生態農業發展思路與對策研究[J].西南農業學報,2010(6).
[10]周兵.生態農業:云南經濟發展的一個新增長點[J].云南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4(1).
F323.7
A
2096-0298(2016)10(a)-128-02
①云南大學服務云南行動計劃項目“生態文明建設的云南模式研究”(WX151605)。
孫愛真(1980-),女,河南商水人,保山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生態哲學、生態經濟方面的研究;蔣新紅(1972-),女,云南施甸人,保山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中國近現代史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