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工學院 王繼云 吳青遠 畢洪麗
新城鎮化背景下撫順市農民市民化的背景及意義
沈陽工學院 王繼云 吳青遠 畢洪麗
自從我國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目標以來,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發展,農民市民化已經成為我國提升綜合國力進行社會經濟建設的必然趨勢和必經之路,而市民化轉移人口的教育問題成為農民市民化過程中急需解決的關鍵問題。為此,對其進行全面的市民化教育,改善其思想觀念,增強科學文化修養,提高職業技術水平,具有至關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以遼寧省撫順市為例,以撫順市地區農民市民化教育的迫切需求和當前對市民化教育狀況的分析作為切入點,探究如何解決農民市民化教育過程中出現的社會問題,以加速城鄉統籌步伐,促進社會的良好發展和城市社區建設。
市民化 教育 城鄉統籌
1.1農民市民化教育背景
農民市民化是指在城市化進程中,生活在農村的一部分農民進入城市并且長期從事城市非農產業的社會現象。農民市民化教育就是針對農民工新市民在城市化過程中出現的人際交往、思想觀念等方面不斷轉變的問題,合理利用社會各界的教育資源,對新市民進行教育培訓,其目的是為了讓農民工更快地達到城市生活水平,進而實現農民市民化而開展的教育活動。
截至2014年底,撫順市培養城鄉勞動力3.98萬人(撫順政務網2015),其勞動收入與支出呈現日益增長態勢。這么龐大的農業轉移人口群體能否在保持既有的文化和行事規范基礎上, 與城市人口互相接納、互相滲透、彼此適應、共同生存,達到融合的境界(即市民化),它是關系到撫順市社會和諧發展的一個重要問題。
為了更好更快地推進農民市民化的進程,教育是促進農民市民化的根本方法。而農民市民化教育是從科學文化、思想觀念、職業技術、教育體系、政府政策等方面對新市民進行及時有效的角色轉變。
1.2農民市民化的教育意義
1.2.1縮小農民與市民差異,促進與社會的融合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長期保持著城鄉二元分離狀態,造成城市和農村的居住生活環境大相徑庭,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時,他們接觸到的是另外一種不同以往的文化氛圍和生活環境,同時政策方面的不完善,與市民之間缺乏健康良性溝通,有時還會引發不必要的社會矛盾,都會嚴重影響到農民市民的社會融合。市民化教育加強了農民的思想觀念并且提高了農民的文明素養,改變了其生活方式,增強農村轉移人口與城市居民之間的溝通,構成新的社交網絡,拉近雙方的社會關系。
1.2.2在城鎮化基礎上提升人力資源的現代化
結合對人力資本概念的理解,我們分析當前撫順市新市民群體人力資本水準較低,該群體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專業技能不強,職業素養偏低,而中國城鎮化勁頭十足,只有將大量農村閑置人口轉移出來走城鎮化道路,從職業上實現“農轉非”,才能真正滿足城市勞動力市場以及產業結構轉型發展中對職業和崗位的需求。市民化教育肩負著加強農民基本文化素質、提高職業技能和科學文化素質的使命,為社會各界提供豐富的人力資源。
1.2.3促進農民意識的“市民化”
具備基本的市民化意識是實現農民向市民成功轉化的必要條件。然而,農民意識的“市民化”是讓他們適應、融入和享受城市生活的方式。想要實現這些,就要通過農民市民化教育,增強農民的公民意識,培養他們的法律維權意識。同樣,對于保障我國民主法治、公平正義的實現,和諧社會的構建,縮減其思想觀念上與城市居民之間的差距也有著重要的意義。
改革開放到20世紀90年代,國內學者對農民市民化問題研究的焦點更多地轉移到農民的職業技能培訓上。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城市化進程加快,新市民在城市的工作生活當中與城市原居民產生了更多的社會矛盾,原有的農民市民化教育已經不能滿足新市民的教育需求,市民化教育突顯緊迫。
撫順市轄4個市轄區、1個縣、2個自治縣,本文對撫順市東洲區、順城區、新撫區、望花區從事各行各業的農民工進行實地走訪調研,得到了真實有效的數據。本文以遼寧省撫順市為例,全面調研和分析了當前撫順市市民化教育發展的現狀與問題所在。
2.1新市民個人文化素質普遍較低
我們在撫順市各轄區各行業對600名新市民進行了走訪調查,參與調查的被調查者中40歲以下的有368人,全部接受過九年義務教育,其中,有239人接受過高中教育,占比63%;有44人接受過大專及本科的高等教育,占比12%。被調查者中50歲及50歲以上的有63人,其中只有31人接受過不同程度的義務教育,占比49%。通過上述調查數據可以清晰地看到,撫順市新市民這一人群總體受教育程度較低,自然而然制約了農民市民化的發展。而且在被調查者當中,有很大一部分人群是在體制不完善、教育形式單一的傳統教育下完成,甚至由于復雜的家庭以及經濟情況,其受教育程度也參差不齊。因此,我們發現,新市民個人文化素質低的現狀也成為市民化教育的發展瓶頸。
2.2新市民思想觀念落后
在對受訪的農民工調研中了解到,很多農民工僅僅實現了從鄉到城的空間轉移,但還沒有完全實現由農民到市民的角色轉換。影響農民市民化進程的一個重要因素便是觀念。根據調研數據,新市民的就業觀念不積極、生活方式不夠規則,即便他們在物質生活上已大致接近城市標準,但他們的主觀意識表現在生活習慣等方面仍然停滯不前。由此可見,新市民在市民化過程中,沒有將新的社會規范及時地運用到現實生活中去,從而與城市生活產生較大的差距。
2.3培訓項目種類辦學形式不能充分滿足新市民的學習需求
對于農民市民化教育中應涉及的市民文化生活、法律知識學習、社交禮儀、職業技能提高等內容,參與調研的新市民大部分表示培訓內容不能滿足他們的學習需要。而且,由于現有教學條件與設備等的約束,眼下對新市民的教育方面,內容上缺乏創新和突破,教學機構以及教師團隊仍然停留在傳統的教學形式上,不懂得如何發現學習者的興趣所在。因此,培訓項目種類不足、辦學形式落后的問題也成為市民化教育發展的難題。
2.4教育政策不健全,教育機構不完善
雖然現階段國家大力支持發展農村農民以及農村轉移人口的職業技術培訓,部分鄉鎮培訓機構起到了示范性作用,但是建設成效仍不理想,總體布局并無突破,改進進度遲緩,新市民職業技術教育體系所存在的漏洞并沒有從根本上得到彌補。國家政策仍然不健全。
據調查,撫順市在國家支持之下對一些城鄉職業教育體系進行了建設,雖然有幾所正規的職業學校和機構,但其卻均不是專門服務于新市民的職業教育機構,更沒有專業的新市民職業教育體系。撫順市職業學校等教育機構互相之間或者與外界的經驗交流、溝通學習也少之又少,對新市民職業技術、思想文化等方面的教育研究也并沒有深入,甚至有許多實用技術培訓基地被擱置,尚有的教育資源也沒有得到充分利用。教育機構相當不完善。
2.5新市民子女教育落后
由于我國現行義務教育方式主要是分級辦學、分級管理體系,適齡兒童只能在戶口所在地就近接受九年義務教育。然而新市民進城務工以后,其子女有很大一部分得不到規范的教育。此外,進城務工新市民普遍存在自身文化水平較低的問題,子女在城市就學成本較高,很多農民工家長并不支持其子女在城市就學。因此,對于那些過早輟學步入社會的子女來說,其所受的教育與城市生活的孩子相比差距很大。
為促進城市化進程加快,使新市民能夠更好更快地融入城市社會,應在文化素質、思想觀念、教育項目和方式、教育政策上進一步完善市民化教育,以下是對市民化教育提出的建議。
3.1加強新市民科學文化素質的培養和職業技能培訓
抓好農民科學文化素質教育是農業和農村經濟持續發展的需要,更是21世紀加快城市化進程的迫切需要。新市民文化素質低,導致競爭意識淡薄,極易養成好吃懶做、消磨怠工的習慣。更不可能學習新知識,對于學習職業技術方面的知識也沒有積極性。同時,提高新市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可以幫助新市民建立一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隨著經濟水平不斷提高和城市化進程步伐的加快,新市民在城市中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越來越不容易,因而,必須將新市民教育的重點放在職業技能培訓上,以企業和社區為單位,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農民工意愿為基準,對新市民進行職業技能培訓。
3.2培養新市民成熟的市民觀念
在農民市民化進程中,新市民思想觀念的轉變要循序漸進地展開,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任務。應以社區、企業為載體,開展政治、文化、心理等多層面的教育。多組織社區和企業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提高社區企業活動的參與度,增進社區情感的投資與培養;通過社區活動,以淺顯易懂的宣傳內容深入群眾,促使新市民建立責任感,培養基本的法律常識,懂得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形成一種健康積極的生活方式,改善新市民的工作環境。總之,使他們以一種全新的面貌融入城市生活,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市民。
3.3完善政策體系,健全教育體制機制
政府要加大對農民的培訓力度,建立高效的教育運行機制。首先,各級政府統籌規劃建立以市、縣、街道、社區各級相互配合的教育運行機制。同時,還需要依托、盤活、整合現有的教育資源,建立起完整的、以社區為載體的教育聯動機構,開創農民市民化教育的新模式。其次,法律制度方面的漏洞也嚴重阻礙了農民市民化教育的發展,因此,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應制訂相應的農民市民化教育的法制保障體系并構筑順暢的經費保障渠道。此外,立法部門可借鑒國外經驗,例如,美國1917年頒布的《史密斯—休斯法案》,積極統籌城鄉職業教育的課程設置,大力發展綜合高中和社區學院,開展多元化的農民職業技術教育。
3.4提高新市民子女教育水平
針對新市民子女教育落后問題,首先,政府應加大對教育的投入力度,健全公立學校管理制度,規范教育收費,保障新市民子女受教育權利。其次,倡導民間辦學,規范民辦學校教育體系,加大師資力量投入,切實提高民辦學校的教育質量。與此同時,轉變新市民忽視子女教育的落后觀念也尤為關鍵,加大教育宣傳,使其能夠重視教育投入的意義。
城市不僅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經濟發展中心,更是科技創新發展源泉。隨著近年來城市化進程發展加快,新市民能夠更好地立足于城市發展潮流中,就應該通過市民化教育來豐富生活,充分利用政府政策以及教育資源,推動城市化進程,促進城市經濟發展,建設和諧幸福的大都市。
[1]蔡永鴻,畢紅麗,王心宇.基于SW0T分析的撫順市農民工市民化發展現狀分析[J].區域經濟,2015(2).
[2]余新.論城市化進程中的農民市民化教育[J].未來與發展,2010(11).
[3]蔣新紅.農民市民化背景下的新市民教育[J].中國成人教育,2013(8).
[4]盧美芬.農民市民化教育:問題形態與策略重構[J].寧波大學學報,2013(3).
[5]申秀清,徐莎莎.新型城鎮化背景下農民市民化教育的困境及對策[J].繼續教育研究,2015(7).
F293
A
2096-0298(2016)10(a)-16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