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理工大學國際工商學院 李博 喬慧玲 王琳 王同同
工商管理類專業大學生綠色管理的理念培養研究①
天津理工大學國際工商學院 李博 喬慧玲 王琳 王同同
進入21世紀以來,環境問題的日益嚴峻使消費者及其他利益相關者對環境問題的關注程度日漸提升。同時,利潤降低與競爭高度激烈的全球市場經濟時代,企業迫切需要找到綠色生產技術來替代過去的污染性技術。因此,綠色管理理念在當今扮演著愈發重要的角色。高校教育在轉變企業發展理念與改變人的行為習慣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工商管理專業大學生更應當在其專業課程學習中全面融入綠色管理理念教育。本文從教學必要性、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的角度,探討了融入綠色管理理念教育的工商管理類專業課程設計,從而為工商管理專業高校大學生提高自身競爭優勢、企業盡快轉變自身活動的行為模式,以及經濟社會與自然環境的協調發展提供有益參考。
工商管理 綠色管理 理念培養
進入21世紀以來,由于人類經濟活動引發的全球極端環境事件頻發,嚴重威脅到了全人類的福祉,也給世界各國的發展提出嚴峻的挑戰。為了應對日益嚴峻的環境問題,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世界各國都在進行著不懈的努力與探索,而可持續發展理念也逐漸成了較為普遍的共識。同時,在全球范圍內應對挑戰尋找走出危機之路的過程中,綠色經濟這一概念也開始逐漸為人們所熟知,進而成為全世界處理人與生態的關系,實現協調發展的共同選擇。而企業組織作為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的主題則是處理好這一關系的關鍵。在此背景下,在企業管理中體現綠色經濟內涵的綠色管理理念應運而生,并逐步成為工商管理領域的一種新的發展趨勢。
在培養企業綠色管理理念的多種方法與手段之中,學校教育是對企業組織行為活動產生較為重要影響的途徑之一。其中,高校的首要任務是提高國民整體的智慧財富水平,為大學生實現個人發展與事業成功提供基礎,并對一個國家經濟、社會與文化的發展做出貢獻。特別是對于工商管理專業的高校大學生而言,他們作為國家未來各個行業中企業組織的管理者與決策者,能否在學習中掌握綠色管理理念對于中國經濟乃至全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因此,培養工商管理專業學生的綠色管理理念,使其在今后的工作崗位上切實踐行生態文明發展要求,處理好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關系,是時代對于高等教育體系提出的一個嶄新課題。
“綠色管理”(Green Management,簡稱GM)這一概念最早由德國學者瓦德馬爾·霍普分貝克(Waldemar Hopfenbeck)在《綠色管理革命》(The Green Management Revolution)中最早正式提出。對于綠色管理的定義,理論界有著不同的提法。總體而言,根據已有研究(Dwyer,2009),可以將綠色管理理解為一套完整的戰略行為措施,其目的在于以可行性與經濟性為原則,設計、宣傳與使用產品及其制造流程,同時實現對企業、社會與自然環境的責任。這意味著,綠色管理要將環境保護的觀念滲透到企業經營管理的決策、技術、循環等各個環節之中。更進一步講,具體的綠色管理應當涵蓋保護環境,明智且負責任地使用資源,在最終產品中最小化地消費自然資源(如空氣、水、能源與礦藏),盡最大可能地循環再利用產品,以減少工作與生活場所中危害人類健康等的有毒物質。
可見,綠色管理涵蓋所有組織活動中的管理問題,旨在消除企業商業經濟活動對全球與地方環境可能產生的消極影響,以及對社會與經濟可能產生的消極影響。同時還要將“4R”,即對資源的減量(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環(Recycle),以及恢復(Recover)滲透到企業的日常活動之中。這樣的活動就要求高校引導學生展現其創造力與創新能力,構想出實現環境保護的不同的方式方法。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綠色管理與傳統的管理學有著本質上的區別,綠色管理既包括復雜的社會責任,又包括結果的不確定性與投入的長期性。因此,綠色管理的結果不能簡單地以某個具體時期內的表現來衡量,因為綠色管理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對企業競爭力與盈利能力產生積極影響。正是由于上述特點,企業在是否實施綠色管理的問題上往往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動性。企業員工必須得到啟發與授權,并且需要樹立起相關意識,從而實現綠色管理的目標。而只有通過教育活動潛移默化的影響,使企業管理人員接受并認同綠色管理理念,并將其轉化為企業員工所秉持的價值觀,才有可能從根本上變被動為主動,扭轉現實局面。
近年來,將環境與管理系統相整合的呼聲在各行各業都日漸高漲,這實際上就是在對呼喚全面綠色管理的實現。高校工商管理專業在與環境管理相關的領域方面能夠發揮重要作用,因為高校是社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不能被排除在環境之外而獨立存在。作為培養下一代商業經濟活動參與者的搖籃,高校工商管理專業的作用與潛力尤為突出。因此,對工商管理類專業大學生開展綠色管理理念教育,培養其形成綠色管理理念非常必要。
工商管理專業的教育培養目標是希望將高校大學生培養成未來企業組織的管理者與決策者。利潤、經濟發展與收入一直是傳統管理學的研究與教學目標,但是合作伙伴的福祉、可持續性,以及生活質量也逐漸成為關注環境問題的綠色管理的重要目標。事實上,具有前瞻性思維和進取心的成功領導者與全球化企業組織都在致力于減少企業活動對于社會與環境的不利影響,努力開發具有創新性的解決方案,從而在逐漸形成的新型可持續發展經濟中具備競爭優勢。
因此,綠色管理理念的教育教學目的應當是培養工商管理專業高校大學生,從企業可持續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目標出發開展管理實踐活動的能力,滿足未來企業組織對于人才的上述需求,從而在未來競爭的環境中具備獨特的競爭優勢。
綠色管理的目標就是工商管理專業高校大學生掌握相關知識技能,從而促使企業組織開展與環境相適宜的經營活動以保護環境,并將持久性發展體現在企業的目標、愿景、職能、組織結構、生產流程、組織文化中。同時,還應當促使企業規范其活動,通過重視并優先采用滿足可持續發展原則的技術。具體而言,通過融入綠色管理理念教育的工商管理類專業課程設計,應當至少使大學生具備以下能力:(1)決定和控制企業組織活動對環境的影響;(2)構建環境管理體系,并將環境政策、項目與目標囊括其中;(3)通過對企業組織環境政策的頂層設計,實現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4)使企業組織充分知曉環境方面的社會責任,同時培訓員工的環境意識。
總之,通過課程的學習,應當使工商管理專業高校大學生掌握項目管理與變動管理技能,并掌握開發與實施可持續發展行動計劃的能力,使企業組織能夠將環境可持續性作為其自身行為活動的底線,從而為企業與社會創造更大價值,改善企業生產率,提高企業組織的社會責任。
融入綠色管理理念教育的工商管理類專業課程內容,應當將作為管理者如何在各項主要管理職能中完成綠色管理活動作為教學活動的重點。同時應當秉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使本專業高校大學生在學習相關理論概念的同時,學習吸收大量國內外經典視角案例,通過課堂分析討論,將綠色管理理念內化于工商管理專業的各項專業思考與技能之中,同時結合以教學成果為導向的教學方法,通過大量實際操作環節,實現所學知識技能的運用,從而使學生獲得相對競爭優勢。具體而言,融入綠色管理理念教育的工商管理類專業課程教學內容應當至少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綠色管理思想與實踐的發展演進。通過相關內容的學習,使學生能夠獨立設計生態企業愿景和使命聲明,展示企業社會責任為未來或現有業務,并能夠從歷史上綠色運動的發展中吸取經驗教訓。
第二,綠色商業管理分析與綠色商業報告。通過對當前綠色商業案例與商業實踐樣板展開研究,使學生能夠為未來或現有業務開發可持續商業實踐規范,同時為本地企業開發綠色商業報告準則,并為企業減少生態資源提供建議與實施策略。
第三,綠色供應鏈管理與能源審計。通過學習應用可持續資源管理理論與策略,以及能源審計,使學生掌握如何使企業實現綠色供應鏈管理。同時掌握如何通過創建、分析和實現個人與企業能源審計,實現運營成本的下降和綠色形象的提升。
第四,綠色商業機會分析。通過相關內容的學習,使學生能夠基于環境掃描與本地和全球市場的趨勢來分析發現商業機會,并能構建綠色經營理念以運用商業機會。
第五,綠色商業模式構建。通過相關內容的學習,使學生能夠從現有商業模式中挖掘綠色商業機會,撰寫涵蓋詳盡的營銷計劃、運營計劃與財務計劃的正式商業計劃書,并能夠創建本地企業的營銷計劃書,將企業社會責任戰略作為營銷亮點與差異化優勢。
第六,綠色商業模式的論證與評估。通過相關內容的學習,使學生能夠運用符合企業社會責任的道德原則論證商業決策、商業計劃與商業概念;并通過對跨國企業綠色商業實踐行為的評估,構建可持續商業實踐行為的國際化策略建議。此外,還應當是學生掌握與環境可持續性相關的關鍵數據管理技能。
環境問題的日益嚴峻使消費者與其他利益相關者對環境問題的關注程度日漸提升。同時,在企業利潤降低與競爭高度激烈的全球市場經濟時代,企業迫切需要尋找到新的綠色生產技術來替代舊的污染性技術。因此,綠色管理作為提高組織競爭力和績效的管理模式得以迅速發展,綠色管理理念在當今商業世界中也正在扮演愈發重要的角色。高校教育在轉變企業發展理念與改變人的行為習慣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工商管理專業大學生,作為國家未來企業管理者的培養對象,更加應當在其專業課程學習中全面融入綠色管理理念。因此,有必要加強對工商管理專業高校大學生的課程設計,將綠色管理理念全面融入其中。通過科學合理的課程設計,一方面,有利于工商管理專業高校大學生順應企業發展潮流,滿足未來企業需求,提高自身競爭優勢;另一方面,有利于企業盡快轉變自身活動行為模式與發展軌跡,建立經濟社會發展與自然環境的協調關系。
[1]Hopfenbeck,W.The Green Management Revolution:Lessons in environmental excellence[M].London:Prentice Hall,1992.
[2]Dwyer,R.J.“Keen to be green”organizations: a focused rules approach to accountability[J]. Management Decision,2009(7).
[3]Qi,G.Y.,Shen,L.Y.,Zeng,S.X.,0choa,J.J..The drivers for contractors' green innovation: an industry perspective[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0(18).
[4]Chen,Y.S..The driver of green innovation and green image-green core competence[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08(3).
[5]李長吾.高等教育之綠色管理理念初步探析[J].中國輕工教育,2010(01).
[6]谷秀梅,周春影,劉之光.綠色管理理念指導下評價教育教學質量研究[J].中國輕工教育,2011(05).
[7]江心英.我國MBA教育應增設環境教育課程[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6(12).
F203.9
A
2096-0298(2016)10(a)-186-02
①天津理工大學教學改革項目(YB13-48)。
李博(通訊作者)(1981-),男,天津人,漢族,講師,博士,主要從事區域經濟與工商管理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