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慶國
(臨夏州衛生學校,甘肅 臨夏 731100)
?
對中職學生管理工作的思考
馬慶國
(臨夏州衛生學校,甘肅 臨夏 731100)
摘要:學生管理工作是學校學生教育工作的核心,根據中等職業學校的特點,針對學生管理工作所面臨的困難和挑戰,探索行之有效的學生管理模式是每一位學生管理工作者需要思考的永久課題。
關鍵詞:中職學生;教育管理;學生管理工作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的規定,中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為“對受教育者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職業道德教育,傳授職業知識、培養職業技能、進行職業指導,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質”。對學生實行科學嚴格的管理和教育是實現這一教學目標的重要環節。現在的中職學生文化素質參差不齊,思想觀念多種多樣,學生管理工作中傳統的管理理念和模式已很難適應中職學校培養對象變化的需要。如何用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切實抓好學生管理工作,以達到教育管理的目的呢?筆者作為一名多年從事中職學生管理的工作者,做了一些探索與實踐,現介紹如下。
(1)由于國家招生政策的改革和免費資助政策的實施,中職學校的入學門檻極低。為了完成上級主管部門下達的招生任務,學校的招生現狀是只要學生愿意就能入學,導致招生人數多,學生素質良莠不齊,甚至有個別學生在初中時就有過不良記錄。
(2)中職學生大多為初中應屆畢業生,還屬于未成年人,思想比較單純,心理、生理還不完全成熟,世界觀和人生觀還沒有完全形成,對社會問題的認識不足,思想行為比較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響和干擾。
(3)學校對學生管理工作認識不到位。大部分教育管理者對學生管理工作的認識僅僅停留在管好學生,不讓學生發生違紀行為,保證學生安全即可的層面上。而學生的教育管理不僅包括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知識傳授、實踐技能培訓,還包括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等的教育,涉及學生成長的方方面面,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
(4)學生管理工作在具體執行過程中存在偏差。學生管理體制還未完全理順,參與學生管理的職能部門之間協調不夠,職責不夠明確,一些教育管理人員的業務水平低,管理措施跟不上管理對象變化的需要。
2.1外界環境與學校正面教育的沖突
按照教育規律,當受教育者在社會生活中的所見所聞與學校家庭的正面教育相一致時,教育的目的就容易達到;反之,當受教育者接受的教育與觀察到的現象和感受到的事物不一致時,就會感到迷惑,從而產生思想矛盾,進而對正面的教育產生抵觸情緒,嚴重影響學生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
2.2落后的管理理念與現有管理對象的矛盾
學校現行的學生教育管理模式是把學生作為被規范和約束的對象,要求學生的行為符合社會規范和學校的要求,以學生在校期間“不出問題”作為學生管理的終極目標,忽略了學生個性的發展,對學生缺乏有效的引導,管理方法單一。
2.3學生管理制度缺乏權威性
在學生管理的整個過程中仍存在一些漏洞,臨時性、應急性的通知、辦法與現行的規章制度并存,有些制度有時會受到人為因素的干擾甚至存在朝令夕改的現象,不能保證制度的嚴肅性和連續性;規章制度中的有些內容不夠嚴謹,在具體執行過程中容易產生歧義,使得規章制度缺乏應有的權威性。
3.1轉變觀念,變管理為引導
3.1.1從學校管理為主向學生自我管理為主轉變 針對學生年齡小、閱歷淺、好高騖遠等特點,通過法制報告會、成功人士的勵志教育等形式,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幫助學生形成自尊、自強、自立、自信的健全人格。加強學生基層組織建設和學生骨干的培養,充分發揮他們在學生管理工作中的核心作用,利用學生社團在學生中的影響力,引導他們在與同學的日常交往中將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向學生宣傳,使學生熟知學校學生管理的各項規章制度,自覺地用規章制度約束自己的行為,不斷提高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引導學生社團發揮好與學生、學校聯系的橋梁紐帶作用,鼓勵他們在教學改革、學生工作等方面提出建設性意見,同時將學生的思想動態及時與主管部門溝通,使學校能及時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
3.1.2發揮職業學校實踐育人的優勢,引導學生在實踐中成長成才 實踐教學是職業學校培養學生成才的重要途徑,充分發揮實踐教學育人的優勢,積極引導學生把學習書本知識與投身社會實踐結合起來。研究學生的思想動態,開展各種貼近青年學生、貼近生活、貼近社會的活動,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
3.1.3“雙管齊下”教育和管理少數民族學生 結合學校少數民族學生較多的特點,在用規章制度教育管理的同時,在具體執行的過程中適時用宗教習俗加以說服教育,對糾正學生的不良行為有非常好的作用和效果。
3.2建立科學規范的學生管理制度
制度是管理工作取得實效的必要保證,學生管理工作迫切需要運用法律和規章制度調節規范各主體之間的關系,新常態下的學生管理工作更應體現依法治校、制度管理的理念。學生的管理是對學生的全方位管理,涉及學校的每一個部門,需要各部門之間協調一致,共同管理。因此,在學生管理工作中,一是要建立健全學生管理工作的組織機構,機構要充分體現各部門之間的組織協調功能,體現學校各部門、各層次、各崗位的職責與權限關系;二是要體現基層組織在學生管理工作中的基礎性作用;三是要增強每位教師的管理意識,使每位教師在傳授專業文化知識的同時,把思想道德教育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學既要體現知識目標,也要體現德育目標,讓教師真正成為既教書又育人的人類靈魂工程師。
3.3強化以班級為單位的日常管理工作
班級是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基本單位,也是學生學習、活動的主要場所,班主任是一個班級所有工作的具體組織者和實施者,班主任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決定了學校管理工作的落實情況。我校班主任多為年輕的醫學院校畢業生,缺乏班級管理經驗,對此,我們通過多種形式的培訓,不斷提高班主任管理學生的能力。另外,為加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每個班級指派了一名德育班主任,專門負責班級的德育工作。德育班主任與班主任共同協商建立班委和團支部,形成分工明確、互相配合的學生干部隊伍,加強班干部的培養,指導班委會和團支部工作,實現學生的自我管理。通過參與學校和班級組織的各項活動,對學生進行集體主義教育;通過主題班會等形式,對學生進行理想教育;通過個別談話等形式,對有特殊問題的學生進行心理疏導,這樣可對行為異常的學生加以正確指導,避免不良后果的發生。
學生的管理工作既是一門藝術,也是一門科學,必須隨著形勢的發展變化與時俱進。只有不斷改革、創新學生管理的工作方法,才能及時解決學生管理工作中不斷出現的困難和問題。■
中圖分類號:G6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246(2016)12-002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