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垚 郭立中
?
·醫案析評·
國醫大師周仲瑛復法辨治重型再障臨床思路剖析
朱垚郭立中
210029南京中醫藥大學國醫大師周仲瑛工作室;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內科急難癥研究所
【摘要】重型再生障礙性貧血是內科難治病之一,起病急,進展迅速,常以出血和感染發熱為首發癥狀及主要表現,一般預后差,宜及早選用骨髓移植或抗淋巴細胞球蛋白等治療。周仲瑛教授臨床善用病機辨證,倡導中藥復法組方,治療內科急難病癥常能取得良效,其辨證思路值得精研。
【關鍵詞】國醫大師經驗;周仲瑛;復法;重型再障;臨床思路
國醫大師周仲瑛教授精于辨證,擅長復法組方。復法即復合立法,是指兩種以上治法的聯合應用,主要用于證的交叉復合。周老認為復法雖是治療證候兼夾、病機錯雜一類疾病的主要手段,但對單一的證有時也需通過復合立法,使其相互為用,形成新的功用,進一步增強療效[1]。筆者跟隨周老臨床侍診多年,見周老每于急難病癥,施以復法治療,每每能力挽頹勢,屢起沉疴。現介紹治愈且隨訪多年的一例重型再生障礙性貧血(簡稱:再障)患者,結合周老復法醫論,剖析其辨治思路。
1醫案實錄
患者,女,16歲。2010年3月19日初診。去年十一月兩下肢出現血性紅點,瘀斑,頭暈,鼻衄,經潮量多,于鼓樓醫院住院治療2次,骨穿4次,血液檢查顯示:骨髓增生減低,粒細胞系統、紅細胞系統均明顯減低,巨核細胞未見。診斷為“重型再生障礙性貧血”;婦科查有“黃體囊腫”。曾行西醫治療并數十次輸血。刻下癥:患者面容增胖,口唇生長毛須。下肢腫脹發硬,皮膚粗糙長毛。偶有頭暈,時有鼻衄,下肢常有出血性紫斑,月經量多,經常不凈,最多遷延60天,大便尚調,手心有熱感,舌黃薄膩,脈細數。3月8日在鼓樓醫院查血液常規(血常規):白細胞計數(white blood cell,WBC):2.8×109/L;紅細胞計數(red blood cell,RBC):1.96×1012/L;血紅蛋白計數(haemoglobin,HB):61 g/L;血小板(blood platelet,PLT):8×109/L。病機診斷:肝腎陰傷,營血伏熱,血熱妄行。處方:炙鱉甲先煎15 g、生地黃15 g、山茱萸10 g、炒阿膠珠10 g、牡丹皮10 g、地錦草15 g、墨旱蓮15 g、地榆15 g、炙女貞子10 g、腫節風20 g、紅景天10 g、仙鶴草15 g、雞血藤15 g、土大黃12 g、白薇15 g、太子參12 g,14劑,每天1劑,水煎服。
二診(2010年4月2日):輸血小板2次、紅細胞1次,輸血間期,可從一周延至二十天,頭暈稍輕,下肢未見出血點、瘀斑,月經遷延難盡,有血塊,小腹痛,大便正常,食納平平,口唇有皰疹,唇旁有毛須。舌暗隱紫,有齒痕,苔淡黃薄膩,脈細數。血常規:WBC:4.7×109/L;RBC:2.19×1012/L;HB:66 g/L;PLT:14×109/L。處方:原方加制黃精10 g、水牛角片先煎5 g、赤芍12 g,增強涼血之功。服法同前。
三診(2010年4月23日):輸紅細胞一次,停服婦康片,昨日經潮量多,自覺頭昏,面浮胖,呈滿月狀,口唇旁有毛須。處方:原方加水牛角片先煎20 g、三七20 g、赤芍10 g、茜根炭10 g、制烏賊骨20 g、紫珠葉20 g、大薊20 g,涼血止血。服法同前。
四診(2010年5月14日):近來間隔20天未輸血,時有頭暈,右足趾附近曾現瘀斑,現基本消散,牙齦時有腫痛。舌暗淡,苔淡黃薄膩,脈細滑。5月13日于鼓樓醫院復查血常規示:WBC:3.7×109/L;RBC:2.07×1012/L;HB:66 g/L;PLT:21×109/L。病機診斷:肝腎陰虛,絡熱血瘀;治法:滋陰清熱,涼血止血。處方:水牛角片先煎20 g、牡丹皮10 g、赤芍12 g、生地黃20 g、地錦草15 g、墨旱蓮12 g、炙女貞子10 g、三七20 g、紫珠葉20 g、紅景天15 g、制烏賊骨20 g、茜根炭10 g、大薊20 g、地榆15 g、腫節風20 g、仙鶴草15 g、土大黃10 g、玄參10 g、天麥冬各10 g。服法同前。
五診(2010年12月3日):11月29日血常規:WBC:4.1×109/L;RBC:1.95×1012/L;PLT:54×109/L;HB:70 g/L;鐵蛋白:1168.9 μg/L;球蛋白:44.6 g/L。血象略有改善。中藥治療至今已七個多月未再輸血,肌膚幾乎無出血疹點,時有牙腫,未見鼻衄,月經大出血基本控制,血量稍多,6天干凈,已停用婦康片,食量良好,大便正常,尿黃,面色萎黃,手心熱感消失。舌暗紫,有齒痕,苔淡黃,脈細滑。處方:5月14日方去女貞子15 g、墨旱蓮15 g,加穿山龍20 g、黃柏6 g、知母6 g、炒阿膠珠15 g、炙龜板先煎12 g、花生衣20 g、地骨皮15 g、制黃精10 g,增強滋陰之功。服法同前。
六診(2012年4月27日):經潮周期正常,血量不多,五天干凈,時有胸悶,下肢無瘀點、瘀斑。舌暗紅,苔黃薄膩,脈細滑。于2012年4月24日復查血常規示:WBC:7.3×109/L;HB:9.5 g/L;RBC:2.95×1012/L;PLT:128×109/L;鐵蛋白:384.57 μg/L。B型超聲:雙側卵巢部分囊性占位,子宮直腸窩積液。處方:水牛角片先煎20 g、牡丹皮10 g、赤芍12 g、生地黃20 g、地錦草15 g、墨旱蓮12 g、炙女貞子10 g、三七20 g、紫珠葉15 g、紅景天15 g、制烏賊骨20 g、茜根炭10 g、大薊20 g、地榆15 g、腫節風20 g、仙鶴草15 g、黃柏10 g、制龜板先煎10 g、知母10 g、穿山龍30 g,標本同治。服法同前。
服藥期間查WBC、RBC、HB、PLT均正常,中藥調治3年多,病情穩定。月經正常,經量不多,守方鞏固。患者2014年5月23日來診隨訪,守用上方調治兩年,長期穩定,近期查血象正常,經行周期正常,量不多,5天干凈。
2案例辨析
再生障礙性貧血(簡稱再障),是一組由多種病因所致的骨髓功能障礙性疾病,以全血細胞減少為主要表現,確切病因尚未明確,已知再障發病與化學藥物、放射線、病毒感染及遺傳因素有關。根據起病和病程急緩分為急性和慢性再障。1987年第四屆全國再障學術會議上將急性再障稱為重型再障I型,慢性再障后期發生惡化者稱為重型再障II型[2]。重型再障起病急,進展迅速,常以出血和感染發熱為首發癥狀及主要表現。貧血隨著病程發展,呈進行性加重。幾乎均有出血傾向,60%以上有內臟出血,主要表現為消化道出血、血尿、眼底出血和顱內出血。重型再障的現代醫學治療多以雄激素為主,輔以皮質激素、輸血、血小板、控制感染等其他綜合治療。現代醫學認為重型再障預后差,若診斷一旦確立,采用上述治療無效,宜及早選用骨髓移植或抗淋巴細胞球蛋白等治療。
中醫無再障之名,辨病多從“虛勞”診斷,辨證常以“陰虛內熱”“脾腎陽虛”為主,屬于難治病范疇。本案患者首因“兩下肢出現血性紅點瘀斑”住院治療,屬中醫“肌衄”范圍;鼻出血屬“鼻衄”,經潮量多,是為“崩中”之象。追溯病史,住院期間骨穿4次,嗜酸性、嗜中性、嗜堿性粒細胞,紅細胞均明顯減低,先后輸血數十次,顯有“血虛”之征,中醫辨病應屬“虛勞”“崩漏”“血證”。來診之時,下肢腫脹發硬,皮膚粗糙長毛,胖而多須、手心熱既屬“絡熱血瘀”,更與久用激素類藥有關。故周師辨證為“肝腎陰傷,營血伏熱,血熱妄行”。鑒于既有“陰血不足”本虛的一面,又有“瘀熱動血”標實的一面,而“血虛”與“出血”又可互為因果。血虛氣弱,絡空不守,而加重出血,出血不止,血溢脈外,則血虛愈甚。據此作為采用復法制方的著眼點,清滋并施,治本以“滋養陰血”,治標以“涼血散瘀”,復合施治,標本兼顧,使血虛得補,血熱可清,血出能止。制方選用二至丸補益肝腎,其中阿膠珠、紅景天、仙鶴草、雞血藤滋養陰血;太子參、山茱萸補益精氣,固經止血;生地黃、牡丹皮、炙鱉甲、土大黃、地榆、白薇、腫節風涼血散瘀止血。
患者二診諸癥悉減,但見頭暈,月經遷延難盡,脈細數,仍見瘀熱動血之侯,故合入水牛角片、赤芍,取犀角地黃湯全方,以加強涼血止血之功。三診經潮量多,故周師在繼用犀角地黃湯全方的基礎上,合入四烏鲗骨一蘆茹丸、三七養血止血,加用紫珠葉、大薊涼血止血。四診病勢平穩,守法繼進,仍以犀角地黃湯為主方,合入二至丸、增液湯、四烏鲗骨一蘆茹丸,滋中寓清,清中寓滋,清滋并施。五診病情穩定,未再輸血,血象回升,崩漏控制,手心熱感消失,提示熱去瘀散,故在上方中加大二至丸用量,并合入大補陰丸,補益肝腎之陰。五診之后病入坦途,臨床癥狀控制穩定,一年多均為守法執方調治。自行采用原方長期服用,取得良好療效。
3結語
通過此案診治經過的剖析,就周老臨床辨治思想有三點體悟。(1)辨證精純。識得虛中有實,不囿于純補,且能把握標本主次的動態變化施藥。(2)立法巧妙。周師立法常常強調標本兼顧:“治標之中寓有治本之理,治本之中又能顧標。”[3]治標顧本,治本顧標,緩急分調,機圓法活,正如《素問·異法方宜論》所言:“雜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異,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體也。”(3)藥性平穩。周師主張:“輕靈不是隔靴搔癢,重劑不能猛浪太過,大方不可雜亂無章,獨行必須藥證相符。”[4]雖為復法大方但組合有序,方不猛,藥不峻,量不極,平淡中和,久服無弊,其制方妙法值得精研。
參考文獻
[1]周仲瑛.周仲瑛醫論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209.
[2]陳灝珠.實用內科學[M].1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2292.
[3]周仲瑛.“治未病”與中醫學臨床[J].環球中醫藥,2010,3(2):81-82.
[4]葉吉晃,葉恬吟,周仲瑛. 周仲瑛教授復法治療格林巴利綜合征[J].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2005,29(6):455-456.
(本文編輯: 韓虹娟)
基金項目:江蘇省2013年度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創新計劃項目(CXZZ13_0610)
作者簡介:朱垚(1979- ),博士,助理研究員,主治醫師。研究方向:國醫大師周仲瑛學術思想傳承,中醫內科急難癥研究,中醫大數據信息處理。E-mail:zhongyiyaochuanren@126.com 通訊作者: 郭立中(1962- ),博士,研究員,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國醫大師周仲瑛學術思想傳承,中醫內科腎臟病研究。E-mail:lzg1073@sina.com
【中圖分類號】R556.5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4-1749.2016.07.010
(收稿日期:2015-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