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苗苗(新地能源工程技術有限公司石家莊能源化工技術分公司,河北 石家莊 050000)
大型石化裝置自動控制系統國產化能力提升研究
王苗苗(新地能源工程技術有限公司石家莊能源化工技術分公司,河北 石家莊 050000)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我國的石化行業的技術改革也取得了較大的發展空間和成果,同時固定資產的投資規模也在不斷的發展。本文針對近年來我國石油化工行業自動控制系統方面取得的進步進行分析闡述,我國一批重要的石化裝置方面取得了較大的成果,獲得了相應的自主權。
大型石化裝置;自動控制系統;國產化;研究
中國的石油化工是當前國內裝備用戶最大的國民企業,我國在2009年4月23日在中國石化的武漢分公司的驗收成果,標志著中國的石化裝置國產化取得了標志性的突破,因為這一成果是由我國獨立自主開發研究的控制體系。近年來,國家政府部門不斷地在石化行業的裝置制造中,進行自主開發研究,實現了關鍵設備等方面的自主權。這次的研究開發主要是針對石化行業在整個生產過程中易出現的連續性強、資源的浪費嚴重、生產現場的氣溫壓力較強、易燃情況出現等,各個單位在石化裝置的軟件控制、集成、組合、服務等行業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造,形成了較為完善的技術,實現了革命性的突破,并且制定了相應的技術規定。
石油化工裝置自動控制化系統是“863”計劃改革的重要研究課題。在這種背景情況下,中古石油控制科技有限公司針對當前500萬噸級煉油裝置自動化控制系統進行自主的研發以及施工。并且在2009年進行了專業的研究驗收,這一重大舉動標志著我國石油化工裝置自動控制系統取得了改革性的重大突破。石油化工行業的特點以具有較強的連續性、資源消耗嚴重、易燃易爆情況發生頻率大等高壓溫度特點。通過各個石化企業公司對自動控制系統的改革,達到了石化工程和石油化工控制系統的實施標準要求。
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武漢分公司的具體改造包含了500萬噸/年常規減壓、190萬噸/年煤柴油加氫、120萬噸/年延遲焦化、6萬噸/年硫磺回收等四套裝置[3],且全部選用了擁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ECS自動化控制系統。耗時6~14個月之久,達到了安全、穩定的運行的標準,基本上符合了國產化應用攻關項目合同的各項規定。中國石化武漢分公司指出,這次項目從08年以來,是一項一次性取得成功的項目。符合了安全、穩定、運轉周期長、系統優化等特點。國內的專家組通過檢驗一致認為:“此次項目在技術上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是國產控制系統在大型石化聯合裝置的第一個成功應用成果。”
2.1 500萬噸常規減壓裝置
常規減壓裝置是把原來的石油按照一定的標準劃分為幾種常見油:汽油、柴油、煤油、潤滑油以及油渣等生產加工方式。常規減壓還包含以下三個工序:去鹽、去水、蒸餾的兩種方式。
2.2 120萬噸延遲焦化
目前,我國國內的煉油廠采用的延遲焦化技術裝置一般有焦化、分餾和柴油的吸收等方式,可以依靠當前能量結構成品模型來延遲焦化裝置所區分的不同部分,并且采用當前能量的作用來實現轉換和分離的兩個部分,從而完成不同品種的能量進行轉化的部分。
2.3 6萬噸硫磺回收裝置
當前中國現存的硫磺回收裝置中,從2002年開始建成的裝置基本上都是帶有尾氣處理環節部分的添加,這樣除了我國自行設計研究開發的SSR工藝技術還原吸收法,基本上都是采用引進的工藝技術,這樣符合了當前國家推行的節能減排標準。先前我們選用的引進工藝技術和國家節能減排標準是不能夠符合的。因此,需要在先前的工藝基礎上進行一系列的改造,目前我們采用的硫磺回收裝置是符合當前國家標準的,同時也體現了國家自主研發能力的提升。
2.4 190萬噸/年煤柴油加氫
國家在傳統的非加氫工藝的加工裝置技術的投資比重較小,運行成本低下。因此,在傳統的生產成本投入上自然較低。同時也帶來了相應的嚴重后果,帶來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由于所產生的廢棄物處理較為困難,同時很難適應當前市場的變化。較加氫工藝裝置,其具有較強的適應能力,同時還便于操作。所以,加氫工藝在將來取代傳統的原料工藝趨勢是勢不可擋的。加氫工藝的投入較高,同時運行成本也十分高。但是加氫工藝對于當前實現國產化能力的提升和帶來的豐厚經濟效益使十分可觀的。
綜上所述,當前,我國的大型石化裝置自動控制系統國產化體系隨著時代的發展在不斷的進步,國產化的能力也得到了不斷地提升。從成本方面考慮,當前,我國的煉油裝置的國產化率已經達到了90%以上,大量的乙烯和相應的裝備投入達到了80%以上,現在我們把重心放在對甲苯和甲酸等的裝備國產化方面。部分專家提出:當前大型石化裝置自動控制系統國產化能力的提升是我國在大型石化方面取得的重大突破。,有利于其他裝備的提升,這樣為我國突破國外裝備的控制打下了基礎。這次項目的實施體現了我國大型石化裝置自動控制系統國產化能力的綜合提升。
[1]張德全,翟良云,王延平.焦炭塔自動頂蓋機與底蓋機故障類型及故障頻率分析[J].煉油技術與工程,2012(5)∶430一435.
[2]陳學東,崔軍,章小滸,關衛和,壽比南,謝鐵軍.我國壓力容器設計、制造和維護十年回顧與展望[J].壓力容器,2012(12)∶1-23.
[3]吳重光,夏迎春,納水良,張衛華.我國石油化工仿真技術20年成就與發展[J].系統仿真學報,2013(21)∶689.
[4]王子宗,何細藕.乙烯裝置裂解技術進展及其國產化歷程[J].化工進展,2014(1)∶1一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