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愛軍(大港油田公司第二采油廠,河北 黃驊 061103)
歧南次凹西斜坡油氣成藏潛力分析
李愛軍(大港油田公司第二采油廠,河北 黃驊 061103)
歧南次凹是歧口凹陷的兩大凹陷之一,油氣成藏條件有利,區內構造-巖性油氣藏、巖性油氣藏發育廣泛,從構造、儲層、成藏條件等因素著重開展研究,進一步明確該區潛力,力求在歧南次凹西斜坡構造巖性油氣藏的滾動勘探上有所突破。
歧南次凹西斜坡;構造特征;生儲蓋條件;成藏潛力
歧南次凹屬于歧口凹陷南側生烴凹陷,歧南次凹周邊均發育斷塊構造油藏,西斜坡斷層走向以近東西向為主,降斜坡構造復雜化,本區是油氣運移的必經之地,具有補獲油氣的近水樓臺優勢,地層主要發育上第三系明化鎮組和館陶組,下第三系東營組和沙河街組。
2.1 地層特征
歧南次凹西斜坡地層整體具有西高東低,南高北低,西薄東厚的特點。
館陶:地層全區分布,厚450m左右,為棕紅色、灰綠色泥巖,與淺灰色細砂巖,淺灰色含礫不等粒砂巖互層,底部為雜色砂礫巖。與下伏東營組地層呈不整合接觸。
東營:地層全區分布,由東部--西部東營組地層厚度變化很大,東部600米左右,西部200米左右,東一段為粗砂段,東二段和東三段為大段灰綠色泥巖、砂質泥巖、夾淺灰色粉砂巖薄層,東三段泥巖富含介形蟲化石,俗稱鼓包泥巖。
沙一段:地層全區分布,沙一下底界地層傾向北東,埋深1900m~3100m左右;厚200米-100米,按旋回及巖性組合特點沙一段可分為沙一上、中、下。上中部為大段灰色、深灰色泥巖、夾淺灰色泥質粉砂巖薄層;沙一上和沙一中界限為1-2米厚的鈣質砂巖,電阻曲線呈現剪刀狀高峰,俗稱剪刀層。沙一下部為深灰色泥巖、灰褐色油頁巖、灰褐色白云質灰巖及灰白色灰質細砂巖,底部為灰白色生物灰巖。
沙三段:歧南盆地下沉早期沉積的碎屑物,物源來自東南埕寧隆起,以灰色砂礫巖、含礫砂巖、淺灰色粉砂巖、深灰色泥巖不等厚互層,隆起區泄洪水道東部流向歧口湖盆。
2.2 生、儲、蓋組合
本區生、儲、蓋組合條件有利,岐南凹陷是生油凹陷,岐南西斜坡不但臨近生油凹陷,而且斜坡上發育的近東西走向的三級斷層東端伸向生油凹陷,成了三級斷層上升盤圈閉的油源通道。砂巖是主要儲層,屬近岸-深水密度流沉積,有深水濁積扇、近岸水下扇砂體和沿岸三角洲、灘、壩系。沙三段沉積時岐南凹陷有島山殘丘,羊三木殘丘與岐南凹陷以坡緩銜接,島山殘丘的風化物經過暴雨溪流短途搬運沉積于島岸及湖灣一帶,又經風浪不斷改造形成沿岸砂嘴、砂壩。東營組二+三段和沙一段中部為厚層深灰色泥巖,全區分布穩定,可作為區域蓋層因此油氣藏主要分布在沙一段之下。
3.1 斷層特征
本區內共發育斷層150余條,其中二級斷層是羊北斷層和扣村斷層;三級斷層8條,100多條四級斷層分三組:一組是北西走向,一組是北東東走向,還有一組呈東西走向,少數斷層北西西走向,這些斷層的特點是延伸短、落差小、僅僅在沙一下和沙三段沉積時期發育。館陶組底構造圖上的四級斷層多分布在兩條二級斷層的下降盤,是二級斷層繼續活動產生的派生斷層,它們西端與二級斷層相交形成館陶組的圈閉。羊北斷層下降盤有兩個斷鼻圈閉;扣村斷層下降盤有一個斷塊圈閉。其它次級斷層:總體為近東西走向,斷距從10m到100m左右不等,它們相互切割,使本區構造復雜化,它們在很大程度上控制著構造和油氣聚集。
3.2 構造圈閉
本區圈閉集中在斜坡三個部位:羊北斷層傾末端構造帶;扣50--扣47井斷塊區;斜坡上傾方向超覆尖滅帶。①羊北斷層傾末端圈閉群,羊北斷層傾末端即扣33、歧90、莊43井區,在前第三系及二、三級斷層共同作用下形成了斷鼻、斷塊圈閉三個。即扣25-歧90井斷鼻、扣33井斷塊、扣46井斷塊。②扣50斷層圈閉群,該區是三級斷層集中的部位,共發育四條三級斷層,每個三級斷層上升盤都有一個小幅度構造。一共有四個。它們是扣50井斷塊、扣47井西斷鼻和扣15井南兩個斷塊圈閉。③斜坡上傾方向超覆尖滅帶,已鉆井層對比可見斜坡地層厚度由東向西變化很大。
該地區構造和儲層都很復雜。經研究本區油氣藏類型較多,可分為三種類型:①構造油氣藏,主要受控于分支斷層與主斷層所夾持,如扣50和扣25等含油構造油氣藏。②構造-巖性油氣藏,反射位于強反射的上延,該反射在上傾方向逐漸消失,地層有尖滅跡象,儲層逐漸變薄,乃至尖滅或者削蝕。如扣46和扣48X1應屬于構造-巖性油氣藏。③巖性油氣藏,沙三3段地層經過地震標定后確定為一個中頻、中振幅、高連續的反射。在向上傾部位延伸過程中,地震響應特征明顯。
(1)歧南次凹西斜坡為繼承性發育構造斜坡,是歧口凹陷油氣運移的主要指向區。同時廣泛分布的不整合界面和橫向連通性良好的儲層以及斷層是油氣運移的主要通道。
(2)歧南次凹西斜坡由湖進期-高位期形成多層系廣泛分布的灘、壩砂體,沉積的砂體多向湖盆邊界超覆,容易形成大量巖性上翹尖滅的巖性圈閉、地層圈閉及復合油氣藏。
(3)歧南次凹西斜坡沙河街組湖水水體深淺交替出現,形成良好的蓋層,沙三段灘、壩砂體沉積后沒有遭受大規模的構造運動的破壞,并有沙一中亞段區域性蓋層的廣泛分布,形成良好的油氣保存條件。
(4)本區域油氣藏類型比較豐富,從滾動勘探來看,扣50斷塊是由斷層遮擋形成的“小而肥”的斷塊油藏,扣48X1則屬斜坡上受巖性遮擋形成的巖性油氣藏,歧南9x1小塊是明顯的構造-巖性油藏。
[1]趙澄林,朱筱敏主編,沉積巖石學,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2001.8.
[2]胡見義等,中國陸相石油地質理論基礎,石油工業出版社,北京,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