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文輝
(泰來縣湯池鎮政府 黑龍江 泰來 162411)
東北地區臺灣泥鰍養殖前景
賀文輝
(泰來縣湯池鎮政府 黑龍江 泰來 162411)
臺灣泥鰍是臺灣水產科技工作者通過雜交選育出來的新品種,與普通泥鰍相比,具有適應高密度養殖、攝食旺盛、個體大、生長快、抗病力強等優勢,且肉質細嫩、味道鮮美,深受水產養殖者追捧和消費者青睞。2012年以來,臺灣泥鰍逐漸被大陸少數南方水產企業引進養殖,并迅猛發展。目前,東北地區也有零星引進養殖,但未形成規模。為提高臺灣泥鰍的認知度,方便引進養殖,本文對臺灣泥鰍現有的研究成果進行總結,并對東北地區養殖前景進行分析。
1.形態特征:臺灣泥鰍頭較短,頭部無鱗,鼻孔靠近眼,鰓孔小。口下位,近馬蹄形,須5對。體近圓筒形,體鱗較大,側線完全。尾柄處皮褶棱發達,與尾鰭相連,尾鰭圓形,肛門與臀鰭起點接近。體背部及體側上半部灰褐色,腹面白色。體側具有許多不規則的黑褐色斑點。背鰭、尾鰭具黑色小點,其他各鰭呈灰白色。
2.食性特征:臺灣泥鰍屬雜食性魚類,可攝食生物餌料,如蚯蚓、水蚤、水草等,也可攝食全人工配合飼料。食欲旺盛,攝食量較大,為避免過飽而妨礙腸的正常呼吸,應采取少量多次的投喂方式。
3.習性特征:臺灣泥鰍屬于溫水性底層魚類,適宜水溫為15℃~30℃,最適水溫為25℃~27℃,常棲息在池塘四周的淺水區域、淤泥表層等地方,在不受驚擾或水溫適宜的時候不鉆泥;臺灣泥鰍可通過鰓、皮膚、腸道進行呼吸,因此與其他養殖魚類相比耐低氧能力較強。
4、生長特征:與東北地區本土泥鰍相比,臺灣泥鰍具有個體大、生長速度快、產量高、養殖周期短等特征。
5、抗病特征:臺灣泥鰍在高密度養殖的情況下,其抗病力較強,成活率均較高,餌料系數相對較低。
1.水質要求:臺灣泥鰍對水質要求不高,只要是符合養殖水質標準的江水、河水、湖水、井水等都能用于臺灣泥鰍養殖。
2.池塘要求:養殖池塘面積以1~5畝為宜,水深以1.5~2.5m為宜,底質以富含腐殖質的粘土為宜,池塘四周做適當修整,不留縫隙,設立防逃設施。
3.苗種要求:選擇體質健壯、無病無傷、大小均勻的泥鰍苗,進行養殖。
4.密度要求:投放密度應控制在3-5萬尾/畝,以4萬尾/畝為宜。
5.投喂要求:可投喂生物性餌料,也可投喂營養均衡、蛋白優質、粒徑適合的全人工配合浮性飼料,采取少量多次的投喂方式。每天實際投喂量應根據水溫、天氣、水質等情況適當做出調整。
6.管理要求:每天堅持早晚巡塘,特別在氣壓低、天氣悶熱或下雨天時,要注意查驗水質水色變化,防止泥鰍浮頭和泛池;注意觀察攝食情況,發現異常及時查明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定期加注新水,保證水質清新,溶氧充足,池水深度保持在1.5-2.5m之間;定期檢查池埂及防逃措施,防止大量逃逸現象的發生;架設必要設施杜絕或減少老鼠、水蜈蚣、青蛙等天敵對養殖生產造成的損失。
7.病防要求:雖然臺灣泥鰍免疫力較高,與本土泥鰍相比發病幾率較低,但也要做好疫病防治工作。臺灣泥鰍常見的疾病有水霉病、爛鰓病等。平時巡塘時要注意觀察,如果發現異常要準確確定病因,并及時采取預防及治療措施。
與本土泥鰍相比,在東北地區養殖臺灣泥鰍具有以下優勢:
1.生長快。東北地區冬季長,氣溫低,水產養殖有效生長期僅有3-4個月。本土泥鰍從苗種養殖成魚階段大致需要2年時間。而臺灣泥鰍在3-4個月的生長期中就可達到成魚的標準,實現當年投苗,當年上市,極大的縮短了養殖周期。
2.產量高。臺灣泥鰍生長快,且適應高密度養殖,因此單產較高,有資料報道畝產可達1300kg以上。
3.個體大。東北地區消費者普遍喜食大規格的泥鰍,臺灣泥鰍大個體的特點正好符合這一需求。
4.價格高。在批發市場,臺灣泥鰍的售價一直較高,相對規格較小的(25g左右)可賣到20-30元/公斤,規格較大的(50-80g)可賣到30-35元/公斤,臨近節日價格更高,利潤空間較大。
5.需求大。由于飲食習慣的影響,東北地區消費者對泥鰍的喜食程度不亞于四大家魚,需求空間較大。
因此,臺灣泥鰍更為適合在東北地區養殖,應在科學規劃、合理布局、搞好產銷對接的前提下加快發展臺灣泥鰍的養殖生產,以豐富水產品市場,促進漁民增收、漁業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