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興均
(甘南縣東陽鎮農村經濟服務中心 黑龍江 甘南 162122)
甘南縣稻田養魚發展前景
李興均
(甘南縣東陽鎮農村經濟服務中心 黑龍江 甘南 162122)
稻田養魚是根據魚稻共生原理,將種植業與養殖業有機結合,充分合理利用土地及水資源,以提高稻田產出率的一種農業生產方式。該方式具有高效性和節約資源等特點,可提高稻田單位面積經濟效益,增加農民收入。在種養殖過程中,水稻田為魚類提供了雜草、浮萍、浮游生物等天然餌料。而魚類則可捕食害蟲,減少水稻病害發生;疏松土壤,加快養分的有效轉化與流動;糞便也為水稻生長提供了肥料,促進水稻生長。在我國,稻田養魚的歷史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起源于陜西漢中和四川成都。上世紀50年后期,稻田養魚在我國大規模推廣,幾經興衰,現已成為全國各地普遍采用的綜合種養模式。
黑龍江省的稻田養魚起源于甘南縣。1959年,甘南縣東陽公社在省內首次開展稻田養魚,獲得成功。開展稻田養魚面積2.1萬畝,取得了水稻單產增產22.4kg(增產12.2%)、平均畝產魚2.35kg的成果。1960年,甘南縣稻田養魚面積達到30萬畝。之后的發展,隨著全省稻田養魚的興衰而出現波動。如上世紀70年代末,在魚苗魚種缺乏、養魚與農藥滅草的矛盾無法解決等因素的制約下,全省稻田養魚進入低谷,甘南縣稻田養成魚也寥寥無幾。上世紀80年代初期,在對稻田養魚的生態機理、技術模式等方面進行了系統總結的前提下,全省稻田養魚迎來了第二次發展的契機,甘南縣稻田養魚也隨之重新起步。上世紀90年代后期,由于稻田養魚單位面積增產增效占比有限、防盜管護困難及人們對稻田養魚的內涵認識不足等原因,甘南縣稻田養魚隨著全省的大趨勢一樣又一次進入了衰退期。2013年,黑龍江省開始實施農業部“稻田綜合種養技術示范與推廣”項目,加之生態農業、有機食品的認知度逐步提升,甘南縣稻田養魚重現發展生機。
大米是百姓餐桌上不可缺少的主食,其種植過程中化肥和農藥的大量使用,已有影響江河湖泊水質、飲水安全、農產品質量與食品安全的趨勢。在稻田養魚過程中,魚可將雜草和害蟲及其幼蟲作為餌料,而其糞便又可作為水稻的肥料,大量減少了化肥和農藥的使用。同時,水稻產量、品質及價格明顯增加,加之漁獲物的收入,可顯著提高稻田畝效益,增加農民(漁民)收入,具有較大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甘南縣位于黑龍江省西部,地處大興安嶺南麓,嫩江中游沖積平原右岸,境內河網密布,水資源豐富。有嫩江、音河、阿倫河、諾敏河等一江三河及音河水庫等大中型水庫14座。素有“魚米之鄉”的美譽,是水稻綠色無公害產品生產基地,發展稻田養魚前景廣闊。一是稻田養魚技術成熟。作為全省最先開展稻田養魚的縣份,甘南縣水產工作者在摸索中前行,不斷總結成功經驗,分析不足及失敗原因,加之省市漁業部門的指導,在幾代水產科技人員的不斷努力下,形成了較為成熟的稻田養魚模式。二是稻田種植面積較大。甘南縣水資源總量為345.2億m3,其中地表水18.5億m3,地下水326.7億m3,水資源極為豐富。近年來,全縣利用地下水埋藏淺、具有開發水田的基礎優勢,大力開發水田,加速產業結構調整。目前,全縣水田面積已超過76萬畝,且還有上升的趨勢,可用于養魚的稻田面積也隨著稻田總面積的增加而逐漸增加。三是已養魚稻田面積上升空間較大。目前,甘南縣稻田養魚面積不足7千畝,不足現有稻田面積的1%,上升空間巨大。四是魚苗魚種供應充足。隨著我省苗種繁育能力的增強及運輸手段的不斷發展,現在的魚苗魚種供應問題得到了較好的解決。五是有機農產品需求量逐漸增加。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逐漸提高,對有機農產品的認識也逐漸提升,需求量逐漸增大,這在一定程度上間接推動了稻田養魚的發展。
1.認識問題。一些農民(漁民)對發展稻田養魚的作用和意義認識不夠,認為稻田養魚是小打小鬧,費力又形不成產量,發展稻田養魚意義不大。
2.規模問題。目前發展稻田養魚的大多以家庭、散戶為主體,稻田養殖面積在幾畝到幾十畝不等,整個養殖過程都是各自為戰,難于管理,不利于推廣新技術。
3.設施問題。基礎設施薄弱,田間工程質量較低,多數稻田沒有開挖魚凼、魚溝,無供排水溝渠,抗災能力低。
4.對接問題。由于稻田養魚的單打獨斗,使得品種不統一,產量無法保證,根本無法與市場進行對接,加之缺乏市場營銷經驗,使得利潤較低,嚴重影響養殖戶的積極性。另外,部分養殖戶不懂得構建品牌,直接導致經濟效益降低。
5.科技問題。由于經費有限,現場技術指導及技術培訓滯后,許多先進養殖技術得不到很好的推廣。
1.提高認識。以“稻田綜合種養項目”的實施為契機,結合參觀考察及參加現場會,提高農民(漁民)對稻田養魚的認識深度,調動積極性,提升主動性。
2.合理規劃。根據全縣稻田養魚開展情況,結合我縣稻田種植情況,科學合理地制定稻田養魚發展規劃,適當發展集中連片的稻田養魚,結束目前各自為戰的情況,以便于集中管理,節省人力。
3.加強建設。多方籌措資金,適當加強稻田養魚田間基礎設施建設,開挖魚凼、魚溝,改善供排水系統,使田間工程適合多年開展稻田養魚。
4.搞好對接。做好市場對接工作,注重有機食品認證的申報工作,加強大米及稻田魚的品牌構建,提升市場影響力,以獲得更高的效益。
5.加強服務。優先解決經費問題,加強現場指導,實施舉辦漁民培訓班,推廣先進的養殖技術、熱銷的養殖品種及成熟的養殖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