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向軍
(大慶市松嫩工程管理處 黑龍江 大慶 163000)
大慶地區大中水面增殖技術措施
張向軍
(大慶市松嫩工程管理處 黑龍江 大慶 163000)
大慶地區地處黑龍江省西部,湖泊、水庫等大中水面資源豐富,僅杜蒙縣大中水面面積就超過100萬畝,水質優良,天然餌料豐富,發展漁業生產的潛力巨大。如何進一步提高大慶地區大中水面水產品產量和效益呢?筆者建議采取以下技術措施:
湖泊、水庫施生物漁肥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提高水面初級生產力,一方面為濾食性魚類提供餌料,另一方面為雜食性魚類提供少量餌料,同時輔助起到改良水質的作用。大慶地區部分水域已開始應用生物漁肥,增產增效作用明顯。但要注意的是,作為飲用水源的水域不宜施生物漁肥。
1.施肥原則
(1)根據透明度確定施肥量
水體的透明度宜穩定在25~30cm。透明度過低,低于20cm,應減少施肥量;透明過大,超過40cm,可適當增加施肥量。
(2)根據季節和天氣調整施肥量
5月中旬至6月初,水溫較低,吃食量較少,可適當減少施肥量;6月中旬至9月中旬,應適當加大施肥量,9月下旬后,天氣轉涼,水質變淡,可酌情減少施肥量或者不施。
2、施肥方法
第一次施肥作為基肥,適當加大用量,一般為3~4kg/畝·m。追肥每月施3~4次,每次用量為2~3kg/畝·m,九月中旬后,氣溫下降,施肥量減少至1~2kg/畝·m,具體施肥量要視水質情況而定。
河蟹增殖效果比較好的是肇源縣鯰魚溝養殖場。2015年,該養殖場養蟹8萬畝,生產商品蟹25萬公斤,產品遠銷省外,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2016年,該場河蟹養殖面積進一步擴大,面積增至12萬畝,投放扣蟹22.4萬公斤。大中水面放養河蟹要保持持續、穩定的產量,應注意以下幾點:
1.選擇好放養水域
選擇水質清新、溶氧量充足、餌料生物豐富、水位較淺、水生植被豐富的平原型湖泊或水庫作為河蟹移植水域。
2.合理放養
蟹種要求規格整齊、活力強、肢體完整、無病且體色有光澤,規格以160只/kg左右為宜。一般面積1000~10000畝的水域,每畝放養蟹種50~150只;面積10000畝以上的水域,每畝放養蟹種10~50只。具體放養密度,要根據水域天然餌料情況確定。切忌過量放養蟹種,易導致天然餌料資源的毀滅性破壞,特別是水草資源恢復的難度很大。
3.注意暫養
成蟹捕撈時間為8月下間至10月上旬。設置暫養池,用于暫養早期捕撈的肥度差的成蟹,提高肥滿度。投喂的飼料應以動物性飼料為主,另外搭配植物性飼料。動物性飼料主要喂鮮魚、螺蚌肉、畜禽加工下腳料等。植物性飼料主要喂煮熟的玉米、小麥、黃豆等。
大銀魚已在杜蒙縣連環湖、大龍虎泡、阿木塔泡、月餅泡等水域移植成功,增殖面積達60萬畝。2009年以來,杜爾伯特大銀魚年產連續保持在1000噸以上,占全國總量的20%,人工繁殖大銀魚受精卵40億粒,以上指標均處于全國領先地位。2016年9月,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在大慶市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舉行頒牌儀式,授予杜爾伯特縣“中國大銀魚第一縣”稱號。大銀魚已成為該縣大中水面重要的增殖魚類,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在技術上,移植增殖大銀魚應注意以下幾點:
1.選擇適宜的移植水域
移植水域面積以3000畝以上為宜,冰下水深1m以上,底質以硬土、砂礫為宜。移植水域水質優良,應符合漁業水質標準。移植水體餌料生物豐富,兇猛魚類少為宜,特別是鲌屬魚類。另外,大銀魚不宜與池沼公魚移植到同一水域,因為池沼公魚會與大銀魚爭食。
2.加大大銀魚受精卵投放密度
近些年來的移植實踐表明,受精卵投放密度越大,大銀魚潛伏期越短,見效越快。建議受精卵投放密度5000粒/畝以上。另外,還要把好受精卵投放關。選擇背風向陽,水位穩定、冰下水深1~2m、水溶氧量不低于5mg/L、底質平坦且有較硬的砂泥底的區域投卵,投卵點遠離排水口。投放時應多點分散投放。在投卵點打冰眼,冰眼數量根據受精卵總投放量確定,每個冰眼面積1~4m2,冰眼間距為50~100m,每個冰眼投放受精卵5~10萬粒。
3.做好大銀魚資源保護與增殖工作
可采取的資源保護措施有:一是在進出水口設置攔魚設施,防止大銀魚逃逸;二是限制使用密眼網具;三是注意捕撈危害大銀魚的鲌屬兇猛魚類和與大銀魚爭食的餐條魚、麥穗魚等野雜魚;四是在大銀魚繁殖季節,應采取封庫或劃定一定范圍的產卵場作為保護區(禁漁區);五是大銀魚生產捕撈應保留足夠的繁殖群體。做好大銀魚資源增殖工作是保持和提高大銀魚產量的重要措施。大銀魚資源增殖的主要方法是在大銀魚繁殖季節,在移植水域捕撈大銀魚親魚進行人工繁殖,將獲得的受精卵回放至水域中,這是目前杜蒙縣多數移植大銀魚的水域采取的方法。
4.注意大銀魚種群的監測
大銀魚在新水域移植增殖成功,形成捕撈產量,包括兩個效應:生物學效應和生產效應。生物學效應是魚類移入湖泊、水庫等新水域的前期效應,魚類在新水域能夠存活,并有部分個體達到性成熟后自然產卵繁殖后代。生產效應是魚類移入湖泊、水庫等新水域的后期效應,魚類在新水域自然繁殖后代,形成了具有捕撈價值的種群。生物學效應的觀測在移植當年6月至12月進行,采用刺網、小拖網等網具捕撈,檢查水體中移入的大銀魚是否存活。生產效應的觀測在移植的第二年8月至9月進行,采用拖網試捕,觀察大銀魚是否形成具有捕撈價值的種群。
5.適時捕撈大銀魚商品魚
大銀魚形成捕撈產量后,應及時捕撈。不宜捕撈過晚,否則大銀魚會在冷藏過程中氧化發黃,嚴重影響大銀魚的商品價值。建議9月份開始生產捕撈,10月末結束。大銀魚生產捕撈多采用對拖網、單拖網,捕撈量少也可采用刺網捕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