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居忠 高春濤 劉剛 宋琳琳 鄒立秋
(富錦市水產技術推廣站 黑龍江 富錦 156100)
稻田綜合種養技術集成試驗報告
李居忠 高春濤 劉剛 宋琳琳 鄒立秋
(富錦市水產技術推廣站 黑龍江 富錦 156100)
2016年富錦市水稻種植面積230萬畝,為中國水稻第一縣,發展稻田養魚潛力巨大。2016年我站承擔并組織實施了稻田綜合種養技術集成示范推廣項目,項目示范區采用“水稻~鯉魚”、“水稻~泥鰍”共生二種模式,示范面積510畝,其中“水稻~鯉魚”養殖模式210畝、“水稻~泥鰍”養殖模式300畝,示范輻射面積6000畝。在省市有關專家的指導下,在項目組共同努力下,圓滿地完成項目要求的各項任務和目標,稻鯉養殖模式平均畝產22.5公斤,畝效益160元;稻鰍養殖模式平均畝產20.6公斤,畝效益293元,魚稻喜獲豐收。
1.1 稻田條件
試驗地點位于富錦市現代農業永勝萬畝水田展示區。展示區位于同三公路482公里處,屬于幸福灌區控制區域,灌溉全部采用松花江水,總面積4萬畝,其中核心區1萬畝,是富錦市水田生產組織化、集約化、專業化、標準化水平的縮影。試驗田面積510畝,其中稻鯉模式210畝、稻鰍模式300畝。
1.2 田間工程
1.2.1 加高、加寬、加固田埂
為防止田埂坍塌和漫埂跑魚,要加高、加寬、加固田埂,田埂高50cm,底寬50cm,頂寬30cm,并夯實,保證不塌不漏水。
1.2.2 挖魚溝、魚溜
魚溝、魚溜是稻田養魚的一項重要措施,能夠保證在曬田、施肥、施藥和高溫天氣時保證魚類的正常生長,便于防治魚病和秋季捕撈。我們試驗田的魚溝為方便農田作業采用口字型的環溝,在距離田埂內側50cm處,挖深30cm、寬50cm的環溝,并在田塊的四角挖魚溜,寬50cm,長1m,深50cm,便于捕撈。
1.2.3 進排水口防逃設施
進排水口設置防逃網,防止魚類逃跑,我們采用密目鐵絲網和尼龍網做成攔魚柵。
1.3 魚種放養
1.3.1 鯉魚放養
6月10日,每畝放養規格平均為250g的鯉魚春片魚種20尾。
1.3.2 泥鰍放養
6月15日,每畝放養規格平均為8.33g的泥鰍魚種600尾。
1.4 日常管理
1.4.1 飼料投喂
投喂時間:鯉魚6月15日開始投喂;泥鰍6月19日開始投喂;飼料采用全價顆粒料,每天投喂2次,上午8點30分~9點30分一次,下午2點30分~3點30分一次,投喂量:投喂2小時后檢查魚類吃食情況,如剩料則說明投喂量大了,應適當減少投喂,反之則適當增加投喂量,做到不能浪費飼料,又能保證魚類的營養需要。
1.4.2 巡塘
堅持早晚各一次巡塘,一是雨水天氣檢查稻田排水情況,防止水漫田埂,造成跑魚現象。二是檢查進排水口防逃網是否有損壞現象。三是檢查魚類活動情況,防治魚病。
1.4.3 適時調節水位
隨著水稻長高、魚類長大,要適時調節稻田水位。前期魚體較小,且水淺能促進稻苗扎根,水位保持在5cm左右,中期水溫高,是水稻孕穗期,水位保持在15cm左右;后期是水稻抽穗灌漿期,水位保持在10cm左右。
2.1 鯉魚和泥鰍產量
8月25日開始排水捕獲鯉魚,210畝共捕獲鯉魚4640kg,平均單產22.1kg/畝,平均規格1.1kg/尾;8月27日開始捕獲泥鰍,300畝共捕獲泥鰍6180kg平均畝產20.6kg/畝,平均規格40g/尾。
2.2 經濟效益
2.2.1 稻田養魚成本
稻田養殖鯉魚生產成本(包括:秧苗、化肥、農藥、土地租賃、機械服務、魚種、飼料、勞動用工等)為1383.90元/畝,稻田養殖泥鰍生產成本為1418.90元/畝;對照周邊水稻單作模式生產成本為1127.90元,稻田養殖鯉魚與對照田高出256元/畝,稻田養殖泥鰍與對照田高出291元/畝。
2.2.2 稻田養魚產值
稻田養殖鯉魚產值為2522.90元/畝(水稻產量1145斤/畝,單價1.82元/斤;黑龍江野鯉產量45斤/畝;單價10元/斤);稻田養殖泥鰍產值為2656.40元/畝(水稻產量1120斤/畝,單價1.82元/斤;泥鰍產量41.2斤/畝,單價15元/斤);與周邊對照田相比畝產1100斤,單價1.50/斤,產量分別遞增了4.1%和1.8%;產值分別遞增了53.6%和61%。
2.2.3 經濟效益
稻田養殖黑龍江野鯉平均畝效益為1150.00元;稻田養殖泥鰍平均畝效益1237.50元;周邊單種水稻平均畝效益為522.10元。
3.1 節水、節肥減藥、保護環境
稻田養魚不需要另加注排水,與種稻保持一致,節約了水資源。同時稻田養魚可有效減少肥料(主要是化肥)、農藥的使用量,對減少環境污染,保護農用生態環境起著重要作用。今年通過測算與不養稻田相比,可節約化肥經費23元,節約農藥經費11元。
3.2 種養結合、循環利用
將種稻與養魚結合起來,實行種養結合,形成“稻一魚”復合農田生態系統。根據生態學的能量流動、物質循環原理,這一復合系統有利于資源的多層、多次利用和循環利用,對當前發展“循環農業”有利,或者說,稻田養魚種養結合生態系統就是循環農業的一種典型模式,是實現農業資源循環利用的重要形式之一。
3.3 稻田養魚有利于提升稻、魚質量
稻田養魚還有益于生態平衡,使稻、魚都成為真正優質的綠色食品、安全食品。因為魚吃稻田中的雜草和害蟲幼蟲及其蟲卵,而魚排出的糞便又可以肥田,不僅有利于水稻的生長,也減少因施用化肥、農藥帶來的污染,保護了環境,有利于生產出“無公害產品”和“有機產品”。
3.4 稻田養魚能促進水稻吸收養分、增加產量
水稻有需求高溫氣候條件的遺傳特性,水溫的高低可直接影響水稻根系吸收無機養分的能力。養魚的稻田比不養魚的稻田水溫高,因為魚的拱土覓食活動會使田水變混且有波紋,當透入水中的太陽輻射,被混水中的懸浮微粒吸收,光能轉化為熱能并傳給周圍水體,使水溫升高,促進水稻吸收養分,另外魚類在稻田里游動攪動底泥促進水稻根系分蘗的作用,最終達到水稻增產增收的目的。
隨著我國消費者需求的轉型和國內經濟形勢的變化,稻田養魚不僅能讓農業增產,更能讓農民增收,稻田養魚既增糧又增魚,而且可使稻田少施肥,少噴農藥,節約勞力,增收節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