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洪楠 劉革(中國石油遼陽石化分公司烯烴廠,遼寧 遼陽 111003)
探討環氧乙烷的危害及其安全防護策略
柯洪楠劉革(中國石油遼陽石化分公司烯烴廠,遼寧 遼陽 111003)
環氧乙烷(EO)是一種低溫化學消毒劑,具有較好的消毒滅菌效果,其在常溫下具有很強的穿透力,擴散性也較好,常常用于醫療器械及衛生用品的消毒滅菌中。環氧乙烷作為一種化學物質,自身存在一定毒性,而且如果相關管理人員缺少環氧乙烷方面相關知識及防護意識的話,環氧乙烷將會產生較大危害,給個人及生產管理帶來一定危害,應及時給予其安全防護策略。
環氧乙烷;危害;安全防護策略
環氧乙烷是一種重要的有機化工產品,僅次于聚乙烯,被大量地用在非離子型表面活性劑等生產中,EO生產系統中涉及到物料多數有易燃、易爆、有毒等特點,因此環氧乙烷存在較大危害性,需要給予及時安全防護策略。
人體在吸入過量EO后會出現急性中毒,并損害其呼吸系統與中樞神經系統,環氧乙烷濃度如果較低的話,會較強烈地刺激人體的眼、呼吸道及肺部,如果濃度高的話,將對中樞神經產生抑制作用。如果人體被大量EO所包圍,便會呼出有特殊甜味氣體,并迅速出現眼、上呼吸道刺激癥狀,還常常伴隨著劇烈頭痛、惡心及頻繁嘔吐等癥狀。重度中毒者會出現呼吸困難、發紺、意識模糊甚至是昏迷、死亡。特殊工作崗位人員如果長時間暴露處在低濃度環氧乙烷環境中,會出現神經衰弱綜合征或者是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癥,進而刺激呼吸道,致使支氣管感染或者是貧血;也可能出現肌無力現象,而且受到比較明顯的周圍神經損害。EO供應中心消毒人員容易出現感覺能力受損及功能紊亂,神經衰弱、咽痛及肢體麻木等癥狀也會出現,使得其外周神經受損幾率增加等等。EO還被認為是人體致癌致畸物質,如果懷孕婦女接觸EO,其自然流產率將大大高于未接觸孕婦,是未接觸孕婦的3倍[1]。另外,醫院消毒工作環節中暴露環氧乙烷也增加了其危害性,醫院一些工作人員沒有按照操作規則及流程開展消毒工作,消毒所處工作間空氣不流通、也沒有完全將空氣中EO消除掉,并且沒有解析消毒物品就開展下一個操作工序,或者是更改操作流程以趕上進度等,這些都會使工作人員出現EO中毒。
2.1設備合理布局、正確安裝
消毒管理人員會面臨著一定泄露風險在運作及開啟EO滅菌器時,EO滅菌器安裝、布局一定要合理,在通風良好、空間充足及遠離火源地方安放EO滅菌器。為了更好地維修及定期保養,應在滅菌器的各側預留出51厘米空間,并專門安裝排氣管道,接口使用高壓接頭連接,使排氣口呈現出負壓,確保EO氣體不回流到工作消毒環境中。將相應通風設備配置在滅菌工作間,促進室內空氣的更換速度,使其達到10次/h以上,并使進入室內的空氣經過EO滅菌鍋后排出室外,進行有效隔離,避免出現中毒現象。
2.2對工作人員正確使用維護設備進行培訓
EO消毒操作人員應由相關部門進行專業知識技能培訓,確保EO消毒操作人員能夠對EO滅菌設備使用方法及EO性能全面了解掌握。EO消毒場所還要設置相應的禁火標記,確保使用工具不會產生火花,機械設備能夠良好接地。EO消毒工作人員工作時應穿棉制服、禁止穿化纖料工作服及帶釘鞋,并且按照國家關于易燃易爆物品的存放管理要求進行管理,使這種物質存放在陰涼、通風及沒有火源的地方,防止陽光直射或者是高溫源[2]。EO氣體罐存放采取固定站立方式,禁止猛放、平躺或者是震動,也不能將氣體罐放在電冰箱中。
2.3避免個人吸入過量環氧乙烷蒸氣
EO消毒操作人員也要做好個人防護工作,盡量地輕拿輕放在更換或搬運氣罐時,一定不要猛烈碰撞,并要佩戴眼罩、膠皮手套及防毒面具等等。液態EO實施吸取或分裝工作時,容器需要使用冰水進行冷卻,工作人員開展這項工作時應戴上防毒口罩。EO若不慎落到皮膚黏膜上,必須立刻使用清水沖洗。EO用量要盡量減少確保其具有較好的滅菌效果,開門取物應在通風環境中,并佩戴相應的防毒面具及手套,工作完成后要及時沐浴更衣。
2.4環氧乙烷意外泄露的現場防護
環氧乙烷意外泄露時,選取防護設備應根據暴露的EO氣體濃度,當氣體濃度處于1440.00mg/m3以上時或者是不知道濃度狀況時,可以使用氣密式連身防護衣、防護手套及防護靴,當處于這個濃度以下時并且氧氣濃度高于19.5%時,使用非氣密式連身防護衣、全面式或者是半面式濾清式口罩、防護手套及靴。
我國的大氣污染問題隨著經濟發展日益嚴重,大氣污染防治工作迫在眉睫,環氧乙烷作為一種重要的有機化工產品,廣泛地應用于非離子型表面活性劑等中,在化工產業中具有不可忽視作用。但是環氧乙烷作為一種化學物質,自身存在一定毒性,會給消毒操作管理人員造成一定危害,使其患病甚至是死亡,對化工生產的安全性也不利,因此應做好環氧乙烷的安全防護工作,從分析其危害入手,然后給出相應的安全防護策略,確保管理的安全性。
[1]衛維劍.淺談環氧乙烷的危害及安全防護[J].化工管理,2015,15:5~6.
[2]張星華,徐遂轉,魏春玲.醫務人員職業危害因素及防護對策[J].中國感染控制雜志,2012,01:68~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