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連鳳 綜述 曹 力 審校
?
醫院消毒供應中心去污區職業暴露危險因素及其安全措施
費連鳳1綜述 曹 力2審校
去污區;職業防護;進展
醫院消毒供應中心(CSSD)去污區是對重復使用的診療器械、器具和物品,進行回收、分類、清洗、消毒的區域,為污染區域[1]。其微生物等生物危害因素對醫務人員職業健康構成嚴重威脅,醫務人員經常近距離接觸含有生物性污染的器械物品和清洗用水污染眼、口、鼻黏膜及皮膚[2,3],更容易被血液污染的針頭、刀片等銳器致傷,已成為醫院感染的高危人群[4]。因此,做好對去污區醫務人員的職業防護尤為重要。近年來,有文獻分析報告CSSD去污區已作為醫院感染控制與管理的重要區域,相關職業防護的研究也越來越備受關注,作者針對CSSD去污區職業防護作一綜述,旨在為消毒供應中心專業人員提供可參考的職業防護措施與方法。
職業暴露是指醫務人員被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污染了皮膚或黏膜, 或者被醫療銳器刺破皮膚的狀況[ 5]。CSSD去污區的危險因素主要包括,物理因素、化學因素、生物因素、生理及心理因素。
1.1 物理因素 CSSD去污區醫務人員每天要處理大量的臨床污染的醫療器械、器具、物品,在進行手工清洗中存在著銳器傷,儀器設備運行時產生的噪音、電器插頭、插座漏電及電離輻射等職業暴露。陶華和貴艷玲[6]調查表明,CSSD醫務人員職業損傷中,受銳器傷的比例最高,特別是穿刺針刺傷及處理手術器械所受的損傷最多。馬懷麗[7]認為,工作中的噪音主要來自于全自動噴淋清洗消毒機、烘干機、超聲清洗機、高壓水槍、高壓氣槍等清洗消毒設備。文獻[8]報道,根據我國制定的工業區噪聲標準55~ 60 dB,消毒供應中心大中小型設備運行時產生的噪聲強度已經超出了標準范圍,醫務人員長時間在噪聲中工作,易出現不安、煩躁、易怒、注意力不集中等各類現象。另外,環境空氣消毒使用紫外線燈輻射時,若操作不當,易造成眼、皮膚會引起灼傷、紅斑、眼角膜炎、皮膚過敏[9]。
1.2 化學因素 清洗污染器械時,需使用各種化學消毒劑、清洗劑、潤滑劑、酒精、酸化水等,由于上述制劑都具有腐蝕性、揮發性、刺激性,防護不到位易引起人體呼吸道、皮膚黏膜、神經系統、消化系統產生不同程度的損害,是職業暴露的高風險因素。
1.3 生物因素 微生物氣溶膠是職業暴露的危險因素。田桂登等[10]認為,處理器械時需手工分類,要直接接觸污染器械上的血液、脂肪、體液、人體分泌物,其中含有大量的微生物,這勢必給操作者帶來很大的風險。例如機械超聲清洗機運行中、借助毛刷手工清洗操作以及使用高壓水槍沖洗管腔器械等等操作,都會產生大量的微生物氣溶膠,若醫務人員防護不當,極易吸入造成危害;楊旭東等[11]報道,某些二級醫院CSSD建筑布局不合理,不能達到《規范》要求,使得去污區病原微生物濃度不能迅速降低,易造成CSSD職業暴露。
1.4 生理及心理因素 由于工作性質和工作場所的特殊性,去污區醫務人員進行各種操作時,常處于站立或彎腰狀態等,長時間被迫體位過久等極易造成肌肉、關節損傷、下肢靜脈曲張、腰部勞損等慢性病[12]。另外,大量流通的手術器械其種類、規格、功能繁雜各異,尤其是精密器械需要操作者注意力高度集中。因而,在長期處于勞動強度大、節奏快,精神高度緊張的狀態下,極易引起焦慮、抑郁等不良的心理疾病。
2.1 做好崗位職業安全教育培訓 由于去污區工作人員,醫學背景、文化程度不同,尤其是工人承擔去污區清洗崗位[13],對職業暴露認知模糊,職業防護依從性和自律意識淡薄。因而,有針對性的職業安全教育至關重要。在實際工作中,去污區醫務人員僅僅掌握器械的清洗技術和各種儀器設備的操作技術是不夠的,還要不斷強化職業安全意識,加強學習院內感染知識及自我防護知識,做好規范使用防護用品的培訓,提高個人防護技能[14,15]。
2.2 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及操作規程 按照《WS310.2009 醫院消毒供應中心規范》(以下稱《規范》)要求,醫務人員進入去污區要戴圓帽、戴口罩、穿隔離衣或防水圍裙、戴雙層手套、穿專用鞋、進行清洗操作時戴護目鏡或面罩。因此,建立消毒供應中心醫務人員職業防護制度、消毒隔離制度完善去污區崗位操作規程、污染物品處理流程等各項制度是職業防護的有效措施[16]。
2.3 建立監督機制提高職業防護依從性 消毒隔離、職業防護制度等內容要納入專項質控,質控員要做好巡查,護士長定期督查及考核,發現違反操作規程及防護不到位的行為予以糾正。醫院相關管理人員應加大監督檢查力度,定期對醫務人員的職業防護行為進行現場指導督查,從而提高個人防護的執行力[17]。張以梅等[18]認為,職業安全措施要針對各級人員制定不同的培訓方案,每年進行消毒隔離的培訓不低于6學時,通過培訓、監督、考核可以提高去污區醫務人員職業防護的依從性,預防職業暴露的發生。
2.4 銳器傷的防護 規范標準操作,戴雙層手套并及時更換破損手套;穿防護鞋是減少利器傷的重要防護措施。劉敏等[19]研究表明,一個被血液污染的鋼針刺破一層的乳膠手套或聚乙烯手套,醫務人員接觸的血量比未戴手套時可減少50%以上;處理針頭銳器時,需用止血鉗等輔助工具以防針刺傷;增加室內照明度,改善工作環境,保證光線充足[20];使用利器盒,加強醫療垃圾的分類,強調雙向防護,避免銳器傷的發生[21]。
2.5 物理因素的防護 完善設備管理,定期對儀器設備進行保養和維修,減少噪音的產生保持其良好的性能,工作完畢后及時關閉電源。人員實行定期換崗[22],上崗佩戴防噪聲耳罩,創建安全環境可安裝隔音和消音的防護設備,以減少噪音對醫務人員的影響。設備嚴格安全操作按設備說明書執行操作,地面保持干燥,工作臺臺面鋪防靜電材料[23];紫外線使用后及時關閉,開關放在室外[24],科學管理正確使用防護工具是有效的職業防護措施。
2.6 化學因素的防護 配置和使用化學制劑要現配現用,戴防護口罩、手套、護目鏡等;浸泡器械時,要加蓋密閉,減少揮發;掌握消毒劑、多酶清洗劑、除垢劑、除銹劑等的性能、使用范圍、使用濃度、作用時間、不良反應,能夠減少化學制劑對人體的傷害。
2.7 生物因素的預防 使用機械超聲清洗機時要注意密閉;手工清洗操作器械應保持在清潔劑液面下或流動水中沖洗,以減少氣溶膠的產生。按照《規范》要求,改進去污區建筑布局,符合去污區換氣次數達到每小時10次;保持空氣清新,以減少對人體的損害[25]。
2.8 生理及心理因素的預防 實行健康體檢制度,建立醫務人員健康檔案, 對健康狀況進行評估, 一旦發現問題, 應及時處理。實施職業暴露登記制度,醫務人員一旦發生職業暴露, 應立即進行局部處理并報告感染控制科,以進行預防指導, 隨訪咨詢和健康評估。實行定期休假制度,從事特殊崗位的人員每年應強制性休假以遠離職業危害,保護身體健康。重視自身調整不良控制情緒,保持樂觀向上的良好心態[26]。
綜上所述,CSSD去污區是臨床各種污染醫療器械集中處理的重要場所,其特殊的工作性質決定了醫務人員在進行各種操作中存在著很多職業暴露的危險。因此,做好去污區醫務人員的職業防護尤為重要。余金泉等[27]認為加強醫務人員知識培訓,執行標準預防措施,規范操作流程是減少醫務人員職業暴露的關鍵。重視從預防入手,加強職業安全教育,強化職業防護意識,掌握規范使用防護用品的技能,提高職業防護的依從性,做好各種職業暴露危險因素的防護措施,將職業暴露降低到最低限度,確保去污區醫務人員的職業安全。
[1]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ws310.2009 醫院消毒供應中心規范[M].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2009:300.
[2] 李 蒸.消毒供應中心去污區人員的職業危險因素及防護對策[J].安徽醫學,2012,33(9):1243-1244.
[3] 王鮮平,曹 力,高 進.加強醫務人員職業安全管理的探討[J].武警醫學,2005,16 (11):875.
[4] 周 波,鄒學珍,袁水英.“五個為什么”在消毒供應中心去污區個人防護中的應用[J].中國現代醫藥雜志,2012,14(12):113-114.
[5]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 醫務人員艾滋病病毒職業暴露防護工作指導原則( 試行) , 2004.4.
[6] 陶 華,貴艷玲.消毒供應中心工作人員職業防護認知水平的調查分析[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8(17):5-6.
[7] 馬懷麗.供應室去污區職業危害分析及防范措施[J].中國實用醫藥雜志,2013,12(35):263-264.
[8] 高 宏.消毒供應中心工作人員的職業風險及防護措施[J].中國實用醫藥,2014,9(15):274-275.
[9] 姜遠平.消毒供應中心工作人員的職業危害及防護對策[J].內蒙古中醫藥,2014,21:65-66.
[10] 田桂登,譚家瓊.CSSD去污區安全隱患與管理對策[J].中國消毒學雜志,2010,28(4):526.
[11] 楊旭東,闞文穎,馬曉玲.21所二級醫院消毒供應中心現狀分析及對策[J].武警醫學,2015,26(7):745-746.
[12] 孫秀芳.消毒供應中心職業危險因素分析與對策[J].齊魯護理雜志,2016,22(3):109-110.
[13] 陳亦芳,郭水華,雷燕斐,等.消毒供應中心清洗工人的培訓與管理[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4,24(23):5973-5980
[14] 張紅玲.消毒供應中心職業暴露及防護措施[J].中國消毒學雜志,2012,29(12):1133.
[15] 李曉娟,張以梅.消毒供應中心去污區個人防護依從性的調查與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5,25(20):4790-4791.
[16] 曹 力,楊立霞,郭海燕,等.加強醫院感染專項管理的探討[J].武警醫學,2012,23(8):648.
[17] 吳承菊,楊海麗,向 華.供應室工作人員職業感染防護行為的特點分析及干預對策[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4,24(1):236-237.
[18] 張以梅,王 茜,張 偉.細化消毒隔離工作的管理控制醫院感染[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4,24(22):5707-5708.
[19] 劉 敏.消毒供應室職業暴露及防范措施[J]. 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1,21(16):3443-3444.
[20] 王曉琪,張 梅.消毒供應中心安全隱患分析及防范措施[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3,23(5):1127-1128.
[21] 李嫦珍,劉淑萍.醫務人員銳器傷調查分析及管理對策[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4,24(15):3864-3865.
[22] 韓德輝,王 穎,許桂紅,等.消毒供應中心崗位人員設置研究探討[J].吉林醫學,2014,35(4):843-844.
[23] 蔡碧芳,郭雅嬌,翁美珍.消毒供應中心護理人員靜電傷害的調查分析[J].上海護理,2015,15(2):37-38.
[24] 陳嬌燕,陳英賽.消毒供應中心工作人員工作中的風險與防范[J].現代預防醫學,2015,42(4):615-617.
[25] 張勝文.消毒供應中心去污區的管理[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8(7):168-169.
[26] 高 進,王鮮平,曹 力.醫技科室職業安全管理的危險因素及其防范措施[J].武警醫學,2006,17 (11):864.
[27] 余金泉,楊用杰,林瀾溪,等.醫務人員職業暴露的監測分析與控制措施[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4,24(2):506-507.
(2016-03-20收稿 2016-04-07修回)
(責任編輯 郭 青)
本刊已加入《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萬方數據—數字化期刊群》、《中國期刊網》等檢索系統,如作者不同意將文章編入以上數據庫,請在來稿時聲明,本刊將做適當處理,否則視為作者同意。
費連鳳,本科學歷,主管護師。
1.100045,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消毒供應中心; 2.100039 北京,武警總醫院消毒供應科
R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