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良華
(安陽師范學院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河南安陽 455000)
?
論道德相對主義的基本形式及其支撐理據
黎良華
(安陽師范學院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河南安陽455000)
道德相對主義否認絕對的道德價值與普遍適用的道德觀念,認為與道德相關的判斷都是相對于特定的時間、地點、個人而言。對基于個體與社會的兩種道德相對主義基本形式及其支撐理據的討論,有助于我們對其有更為深入的把握,以及對其認知秉持一種更為理性的態度。
道德相對主義;基本形式;支撐理據
[DOI]10.3969∕j.issn.1672-2345.2016.01.009
道德相對主義主張沒有絕對的道德價值與普遍適用的道德觀念,認為所有的道德價值或道德觀念都是相對于特定的時間、地點或個人而言。從倫理學史的角度來看,道德相對主義源遠流長,在歷史上發揮了其獨特的作用。本文試圖通過對道德相對主義的基本形式及其支撐理據的討論,相信有助于我們對其有更為深入的認識,當然也有助于我們對其認知秉持一種更為理性的態度。
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會聽到這樣的主張,即認為在道德領域,對一個人來說是對的事情,對另一個人卻并不一定也是對的。當然我們也會經常聽到這樣的主張,即主張在某種境況下做出屬于對的行為,在其他境況下又有可能變為錯誤的行為。如果這樣的說法是正確的話,那么我們在現實中就不可能作出普遍的或客觀的道德評價,正如莊子所說的,“自我視之,仁義之端,是非之涂,樊然殽亂,吾惡能知其辨”〔1〕。果真如此,道德豈不完全就是一種個人的主觀認知?或者說,道德豈非就是與特定社會的價值觀念緊密相關的了?這便涉及到所謂的道德相對主義的議題了。在我們看來,道德相對主義是這樣的一種理論學說——道德價值與道德觀念是與不同的個人或社會密切相聯系的。之所以說是“密切相聯”,那是因為這種理論主張道德價值與道德觀念是那些不同的個人或社會在實踐中所衍生的一種功能,或至少可以說前者的產生依賴于后者的存在。在道德相對主義看來,人的行為選擇是由人所處的環境決定的,沒有客觀的、普遍有效的道德原則可遵循〔2〕。
我們可以將道德學說或倫理理論與一般科學知識進行比較,由此達到對道德相對主義的某種深入認識。大多數人都相信自然科學能夠讓我們認識到世界上所存在的客觀事物。自進入近現代社會以來,科學無疑極大地改變了我們的生活面貌與對世界的認知,并間接地變革著我們的社會結構。但更為重要的是,科學在人們看來是個普遍有效的東西,即不管個人的氣質、生活背景或所屬的文化背景存在多大的差異,只要對科學抱著一顆誠心與開放的態度,那些對相同對象作出研究的科學人員所得的結論或成果應該是相同的。但與科學知識相比,道德判斷似乎就沒有那樣的客觀性可言。在倫理學知識中,似乎不存在被普遍認可的對與錯,我們常常也可以質疑在這類事物上所作出的判斷,比如我們既可以認為即便面臨著被訛詐的風險,也應該毫無區別地幫助需要幫助的老人;但我們似乎也可以主張,幫助不講道德的老人本身可能就是一種助紂為虐的行為,對社會不良風氣會起到一種推動而非遏制的作用。這樣,如果傾向于認為道德判斷只是一種人的主觀意見之表達,這便是一種道德相對主義的立場。在道德相對主義看來,道德只是人們所持有的道德信念所產生出的一種功能,除此之外別無其他。道德相對主義還特別強調,相對于我們用科學來觀察的自然界來說,在人們的道德生活中是不存在客觀的道德真理或道德事實的。
總而言之,道德相對主義主張道德具有多樣性、相對性、變動性與有條件性的特點,它否定道德具有普遍適用的特征,認為道德評價的運用只能是具體而特殊的。
道德相對主義具有共同的特征指向,但基于不同的基礎,道德相對主義存在著不同的表現形式。第一種道德相對主義我們稱之為基于個體的道德相對主義,這種觀點認為人們的道德判斷或道德觀念只不過是個人態度的表達;第二種形式的道德相對主義我們稱之為基于社會的道德相對主義,這種觀點認為人們所在的社會及其特定環境造成了他們獨特的道德觀念〔3〕。
首先,我們討論基于個體的道德相對主義。基于個體的道德相對主義認為,在關于某一道德事件之反應這一問題上,我有我的觀點而你有你的觀點,并且,兩者之間不能說誰的觀點更為合理或更為恰當。比如關于伊拉克戰爭的道德看法,我可能認為這是一場不正義的戰爭,因為它侵害了伊拉克的主權,而你則可能認為這是一場正義的戰爭,因為它著眼于伊拉克人民人權狀況的改善。在基于個體的道德相對主義看來,由于不存在客觀上的對與錯,所以不能確切地說某個事件是絕對的正確,當然也不能認為某個事件是絕對的錯誤。在基于個體的道德相對主義看來,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歷史背景來解釋自己何以會持有那獨具特色的道德觀念或道德態度,因而它導致的必然結果是:生活中人們所持有的道德觀念或道德態度只是個人自己的道德觀念或道德態度。我們不能說個人之間的道德觀念或道德態度哪個為正確或者說哪個為不正確,否則的話我們就只能假設存在某種評判對錯的客觀標準,而根據基于個體的道德相對主義的觀點,這樣的標準是不存在的。不難看出,基于個體的道德相對主義在實際中容易淪為道德情感主義的推手,甚至可能淪為道德虛無主義的幫兇,因為如果道德從本質上只是個人意見的表達,那么,“道德”本身似乎就變得沒有什么重要的了,這對人類的道德來說應該不是件值得慶賀的事情。
其次,我們再來談談基于社會的道德相對主義。在基于社會的道德相對主義看來,正是人們所在的社會所形成的社會態度或文化傳統造成了他們的道德觀念或道德態度,隨著其所處的社會的不同,其相應的道德觀念或道德態度也呈現出不同的態勢,因此,社會態度或文化傳統是人們所作出的一切道德評價的基礎。也就是說,在基于社會的道德相對主義看來,道德評價或道德判斷必須依賴于所在社會的價值準則。有的人可能會認為自己所在社會的道德觀念是唯一正確的道德觀,比如傳統中國、傳統猶太教或中世紀時的基督教都可能持有這樣的信念,如果其他民族或社會群體與自身的道德觀念不同,那只是因為他們還沒有達到自身所在的水平或境界。但在一個基于社會的道德相對主義者看來,從一種跨文化或跨社會比較的視角來看,不可能存在一個社會或團體的道德觀優于其他社會或團體的道德觀之可能,亦即:不同社會或團體間的道德觀念之間并不存在一個等級性的優劣關系,它們之間的不同是平行性的關系,我們只能在其中選擇其一,但任何的選擇都不意味著是絕對正確或絕對錯誤的。當然,基于社會的道德相對主義并非完全否認道德原則或普遍性道德觀念的存在,只是認為這樣的道德原則或道德觀念最終都是有局限的,是僅限于一定社會形態或社會團體而言的。
比較來看,基于個體的道德相對主義與基于社會的道德相對主義兩者間雖有共同之處,但也存在明顯的差異。在我們看來,基于個體的道德相對主義在理論主張方面似乎顯得更為極端,在實際情形中容易導向道德虛無主義。而基于社會的道德相對主義不僅并不完全排斥道德絕對主義的存在,而且還因其關注現實、注重實際的一面而包含有相應的合理因素,這樣的合理因素反過來又恰好可以克服道德絕對主義由于過度關注抽象而可能脫離現實生活的一面。
道德相對主義的提出并非是偶然的,一些支撐理據被認為是道德相對主義得以成立的基礎。下面我們來談談支撐道德相對主義較為常見的三種理據,以期對其有更為深入的認識。
首先,道德觀念多樣性的存在是支撐道德相對主義的第一大理據。在不同的社會團體或不同的文化生活圈中,人們往往具有多樣的道德觀念,不同的道德觀念在相同的道德問題上可能持有不同的立場,這是一個用來支持道德相對主義最常見的理由〔4〕。自古以來,盡管道德哲學家們對道德之基礎這樣的問題進行了不斷的探討,但從未取得過為各學派所共同主張的交合點,相反,他們所得出的是形式與內容都各異的道德理論或道德主張。由于不同的道德理論與道德主張不僅在基本的道德價值或道德原則這類問題上難有共識,而且對某些具體問題所推出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論斷。比如在墮胎問題上,功利主義與義務論這兩種學派在該問題上的看法可能會是截然不同的,這讓人們在兩者之間難以作出孰優孰劣的衡量,由此只能帶來某種妥協性的立場,即認為兩者都存在一定的合理性,所區別的只是相應個體的不同取舍而已。
其次,道德兩難的存在是支撐道德相對主義的第二大理據。道德上的兩難,即我們在判斷或實踐何謂道德上的善舉時常常遇到巨大的困難。在有的境遇中,我們實在難以清楚地知道該如何行事,比如當處于是幫助朋友抑或是需要講真話這一難以兩全的境遇中,我們就會陷入難以取舍的狀態。因為在有的時候我們應該首先幫助朋友,但在有的時候我們則又應該堅持講真話,哪怕這樣會得罪自己的朋友。在有些境況下,我們實在難以確定首先應該履行哪一種義務,我們也不能確切地知道在作出取此舍彼的選擇后將會產生怎樣的后果,這些都為道德相對主義提供了一定的支撐理據。道德兩難的存在所導致的另一種困難是:我們還需要對自身認知所具有的局限保持足夠的警覺,也要認識到自身的道德判斷有時還會被自身所處環境所具有的情緒所影響。因而,我們不能絕對地相信自己所做出的道德判斷,恰如美國著名神學家J.弗萊徹在《境遇倫理學》一書所說的,“任何行為,既便說謊、婚前性行為、墮胎、通奸和殺人,都可能是正當的,一切取決于境遇”〔5〕。如果道德兩難的存在帶來了道德判斷的不確定性,那么,道德兩難的存在也成為了支持道德相對主義的另一重要理據。
再次,道德判斷不確定性的存在是支撐道德相對主義的第三大理據。在不同環境、不同文化甚或不同時代,人們所擁有的道德思考或傾向往往不同,由此帶來了道德判斷的不確定性問題,這是支撐道德相對主義的又一個理據。生活在不同環境與生活背景下的人,其道德思考或傾向往往不同,以至于出現一方認為是對的行為有時很難得到另一方的認可〔6〕。比如處于嚴重干旱地區的人們,往往視節約用水為一種主要的美德,但處于洪水泛濫成災地區的人們則可能對節水的要求沒有那么強烈;愛斯基摩人認為將無法勞動的老人丟棄于荒野是合乎道德的,但深受儒家影響的東方民族則認為頤養老人乃是重要的道德義務。這樣看來,人們所作出的道德判斷究竟有沒有確定性就成為了問題,這為道德相對主義找到了生存的空間。由于道德判斷所具有的不確定性,道德相對主義認為對與錯、善與惡之間的分辨并沒有絕對的分界,或者干脆如赫拉克利特所說的,“善與惡是一回事”〔7〕。
應該看到的是,道德相對主義雖然有其所支撐的理據,但它無疑是一種具有較大偏頗性的道德理論。道德相對主義藐視道德權威、輕視道德信仰,由此可能會給道德帶來較大的消極作用,正如有論者所說的,“當前我國道德生活領域所存在的拜金主義、享樂主義與極端個人主義,是非、善惡、美丑不分,道德失范、誠實缺失……應該說同道德相對主義是很有關系的”〔2〕。當然,道德相對主義也并非就一定是洪水猛獸,毫無價值可言,道德相對主義本身所呈現的問題及對其的批判與解決的過程還是有一定意義的,需要我們認真地研究。
〔1〕朱貽庭.中國傳統倫理思想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9:118.
〔2〕溫克勤.略談道德相對主義〔J〕.道德與文明,2005(5):8-10.
〔3〕芭芭拉·麥凱南.倫理學:原理及當代爭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24-28.
〔4〕史蒂文·盧克斯.道德相對主義〔M〕.陳銳,譯.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3:4-27.
〔5〕萬俊人.現代西方倫理學史:下卷〔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566.
〔6〕高兆明.倫理學理論與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426-459.
〔7〕羅素.西方哲學史:上卷〔M〕.何兆武,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3:72.
〔Abstract〕Moral Relativism denies absolute moral values and universal moral values,and holds opinions that the judgment of morality is relative to the specific time,p lace and individual.Through the discussion on the basic forms and the supporting reasons of individualand the socialmoral relativism,we believe that it can help us to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and a rational attitude towards moral relativism.
〔Key words〕MoralRelativism;basic forms;supporting reasons
(責任編輯賀曦)
On the Basic Formsand the Supporting ReasonsofM oralRelativism
Li Lianghua
(Collegeof Politicsand Management,Anyang NormalUniversity,Anyang,Henan 455000,China)
B82
A
1672-2345(2016)01-0045-04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青年基金項目(15YJC720012)
2015-11-26
黎良華,講師,博士,主要從事倫理學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