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政
(內蒙古大學滿洲里學院,內蒙古滿洲里 021400)
?
生態政治視域下的生態型政府建構研究
王曉政
(內蒙古大學滿洲里學院,內蒙古滿洲里021400)
全球生態危機使人類意識到生態問題成為危及人類安全的重大問題。世界各國在探索緩解生態危機、保護生態環境途徑的過程中,逐漸將視角轉向依靠政治手段解決生態問題上,即提出了生態政治及生態型政府的訴求。表現為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堅持生態優先、生態善治成為生態文明背景下生態政治的基本價值取向,而生態政治的具體落實就是生態型政府的構建。
生態文明;生態政治;生態型政府
[DOI]10.3969∕j.issn.1672-2345.2016.01.010
(一)生態文明建設要求政治的生態化轉向
在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原有文明形態終將被新的文明形態所替代。當人類經過原始文明、農業文明的發展步入工業文明之后,高速發展的生產力給人類帶來巨大物質成果享受的同時,也感受到生態破壞帶來的惡果。工業文明引發的全球性生態危機迫使人類進行反思并尋找解決這種困境的路徑,生態文明——一種新的文明形態應運而生。
生態文明作為適應時代要求的創新模式,它以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為旨歸,以實現人、自然、社會、生態的可持續發展為價值追求。生態文明關注生態平衡,是對傳統人類中心主義的揚棄,他主張人與自然的平等,主張人類改變傳統發展理念,要合理地利用和改造自然,關注自然生態的可承受度,維護生態環境的多樣性和完整性,是一種主張可持續發展的文明形態。中共十八大報告指出要將生態文明建設融入到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過程中,具體在政治建設中,就是要實現政治的生態化轉向。
首先,生態文明理念的提出促使了政治文明在內容上的擴展。隨著綠色運動的興起,綠色政治開始登上歷史舞臺,綠色理念和綠色思維成為政治文明的重要內容。這種綠色理念促使人們將政治上的民主、平等、公正等意識擴展到其他生命領域,將尊重和善待自然看作是人類應有的社會責任意識。生態文明建設強調的從人類長遠利益和整體利益出發的價值追求,促進了綠色政治價值觀的全球化,這在一定程度上為促進我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提供了發展契機。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綠色發展理念〔1〕,正是對這一生態政治價值觀的及時回應。其次,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實現政治制度生態化的要求。以往的工業文明時期,政府在制定經濟社會發展的規章制度、政策及計劃時,往往注重經濟的發展速度,而不考慮生態的可承受能力,沒有將生態因素納入參考范圍,從而使生態環境受到破壞。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必須改變以往的思路,在制定各項方針、政策、規章制度時,應將生態因素作為主要參考因素之一,要建立起綠色考核和評估機制,使生態建設有制度保障。這也是政治生態化轉向的應有內容。
(二)生態政治的含義
生態政治是生態危機的產物。隨著全球性生態危機的加劇以及人類對生態保護意識的加強,人類逐步地提出了依靠政治手段解決生態問題的訴求,生態政治的概念也應運而生。生態政治就是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下,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以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為終極旨歸,以實現生態現代化為路徑,尋求生態問題的政治解決和政治系統的生態運行與發展。生態政治是一個動態過程,是生態政治化與政治生態化的融合。
生態政治化,就是將生態問題納入到政治視野中,利用政治手段對生態問題進行干預和解決的過程。生態政治化包含兩個方面的意義:第一,生態政治化強調政治在解決生態問題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其主導作用。通過發揮政治的強制功能,利用政治手段對環境保護進行直接干預,政府在制定政策、法律、規章制度時需將生態作為一個重要考量因素納入其中,充分發揮政府決策行為在實現生態可持續發展中的主導地位。第二,生態政治化強調政治創新,包括政治理念、政治價值、政治制度、政治決策和策略等的創新。為了使生態環境問題得到解決,要確立全新的生態價值理念、培育全新的生態政治觀引導人們改變傳統消費觀和生活觀,提高公眾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建立生態環境保護制度與機制、環境監督和評價體系以實現政府對生態環境的管理。
政治生態化就是政治系統的生態運行以及政治過程的生態化發展。這是對生態政治內涵的深層展開。政治體系的生態化包含兩個方面,即政治體系的“內生態”和“外生態”。學者劉京西對生態化政治體系的層級進行了論述,在他看來,政治體系包含三個層次——政治體系內生態、政治—社會生態、政治—社會—自然生態。其中,第一個層次屬于政治體系“內生態”,即主權國家內的政治體系生態和國際政治體系內生態;第二、三層次屬于政治體系“外生態”,即政治體系與社會以及政治體系通過社會這一中介與自然之間形成的互為助益的動態平衡關系〔2〕。由此可知,政治體系“外生態”在其研究對象和范圍上比“內生態”更為廣泛,突破了傳統政治學的研究范圍。生態學也突破了傳統研究領域發展到人與自然普遍的相互作用問題的研究層次,因而也就具備了世界觀、道德觀和價值觀的性質。在實踐中要充分發揮生態學的這種功能,構建政治系統、社會環境以及自然環境之間的良性關系,運用生態思維方式推進政治系統的構建。
生態政治的具體落實,主要是“生態型政府”這一概念的提出及其現實構建,下文詳述。
生態型政府是指“致力于追求實現人與自然的自然性和諧的政府,或者說是以保護與恢復自然生態平衡為根本目標與基本職能的政府”〔3〕。其核心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生態型政府要求遵循自然生態的發展規律,要求改變傳統經濟發展模式,是對傳統經濟增長型政府模式的超越與創新,它要求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維護自然生態的平衡,實現人、自然、社會的和諧發展。
生態型政府的建構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思想,樹立并貫徹綠色發展的理念。生態政治與科學發展觀在價值追求上具有一致性。它們都將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作為目標,都是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統一狀態。作為生態型政府,必須首先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理念??v觀全球發展史,長期以來在傳統的經濟發展觀的指導下,人們片面追求經濟增長、忽視生態效益的發展理念,最終導致生態危機的爆發,究其原因首當其沖就是科學發展理念和價值的缺失。樹立科學發展理念,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重要意識因素??茖W發展觀要求我們改變傳統發展觀念,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在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以節約資源能源和保護生態為核心,建設“兩型社會”;要促進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人口承載力、資源支撐力和生態環境可承受力,實現經濟社會的統籌、協調發展,逐步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茖W發展觀是在對我國生態環境的嚴峻性進行深刻認識的基礎上提出來的,它著眼于解決人與自然不平衡問題,為我國當前生態型政府的構建提供了理論指導。
生態型政府堅持生態優先、生態善治的價值取向,更關注生態效益。生態型政府堅持生態管理的職能,以實現生態和諧為目標,是生態政治視域下的新型模式。與非生態型政府相比,生態型政府更注重生態效益,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中,當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沖突時,生態型政府秉承生態優先、生態善治的價值理念,將生態效益置于優先地位,避免因過度關注經濟效益、忽視生態效益而導致的生態問題。因此,生態型政府要求政府職能的生態化轉向,我國政府在進行公共事務管理中,要樹立并切實貫徹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綠色發展觀,要承擔生態環境保護的職責,嚴格履行生態管理職能,真正地成為生態文明的踐行者。
(一)弘揚生態文化,以生態理念引領生態型政府的構建
生態文化是一個文化體系,由生態意識和生態思維、生態倫理、生態道德、生態價值等構成。公眾生態意識的提高,有賴于對生態文化的理解和關注。加強對生態文化的宣傳和教育,樹立生態理念是構建生態型政府的重要途徑。生態馬克思主義者詹姆斯·奧康納指出:“雖然社會主義國家也存在生態問題,但同資本主義國家的生態問題相比,它們有著本質的區別,社會主義國家的資源損耗和污染更多的是政治而非經濟問題”〔4〕。這說明是否樹立生態執政理念對于能否真正解決生態問題是至關重要的。
執政理念是執政黨在從事政治實踐活動中對執政規律進行科學認識和把握的基礎上所形成的理性認識和價值取向。執政理念是執政理論的核心和靈魂,是指導執政實踐的一面旗幟。也就是說,政治實踐是以執政理論為指導的,而執政理論又是由執政理念所決定的。因此,是否具有生態執政理念,決定著能否成功構建生態型政府。
樹立生態執政理念就是要將生態問題進行政治分析,將生態問題與政治問題結合起來,實現生態的政治化和政治的生態化。生態執政理念要求當執政黨在其追求的多重價值目標發生沖突時,特別是當經濟目標和生態目標發生沖突甚至價值相背離時,應當按照生態優先、生態善治的原則,充分考慮生態價值的根本性、全局性和長遠性,自覺地將維護自然環境和生態系統的平衡穩定作為價值取向。由此,執政黨的生態執政理念就成為我國構建生態型政府的核心和靈魂,也是對黨的執政宗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踐行。同時,弘揚生態文化、樹立生態執政理念,強化生態執政意識,有助于改善生態現狀,促進人與自然向和諧狀態轉變,進而維護和實現人民群眾的生態權益。
(二)樹立生態技術觀,引導企業走生態技術創新道路
企業是生態技術創新的主體,企業的發展必須依托技術的創新,技術創新是企業發展進步的動力。受傳統工業化理念及技術發展觀的影響,企業以實現利益最大化為目標,雖然獲得了很大的收益,但從長遠利益來看,企業行為不僅破壞了生態環境,也不利于企業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因此,企業要轉變創新觀念,以生態化的理念為指導,發展循環經濟,樹立生態的、可持續的資源觀、發展觀等,在進行技術創新過程中將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作為目標,將保護生態的意識貫穿整個創新過程,實現企業的生態化發展。
生態技術觀是繼傳統技術觀之后的一種新型的技術發展觀。它以“協調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為最高準則,以不斷解決人類發展與自然界發展之間的矛盾為宗旨,以實現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強調技術的應用不只為追求單一的經濟效益,而要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協調統一,努力避免技術的生態負效應,明確技術是推動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力量,技術應成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中介”〔5〕。這種生態化的技術觀是全面的、系統的、綜合的技術價值觀,它將技術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同生態效益統一起來,把生態效益納入技術評價標準,注重生態的價值,將實現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作為價值追求。因此,以生態技術觀引導企業的生產實踐活動,使企業自覺實現生態技術創新,生產生態技術產品,也是實現政府生態管理的重要途徑。
(三)擴大公眾參與,引導公眾行為方式的生態化
擴大公眾參與是構建生態政治,建設生態型政府的重要途徑。在西方綠色運動中,公眾發揮了不可忽視的作用,特別是1970年4月22日在美國舉行的游行活動,國際上將這一天確定為“地球日”,是歷史上規模最大、影響最廣的群眾運動。這足以看出,公眾參與對于生態建設的重要性。因此,我國新時期建設生態型政府,應當擴大公眾參與,在擴大民主,鼓勵群眾參與的同時建立相應的公眾參與機制,保障公眾參與的運行。具體應做到:環境信息生態化。即要保障公眾的環境信息知情權,推進信息公開化、透明化和法制化,通過公眾監督和輿論督促社會成員保護生態環境。公眾參與決策生態化。一方面要繼續推進決策民主化進程,政府對有可能造成生態問題的項目應當進行事前評估,要廣泛征求意見,建立預警機制,確保公眾參與保護生態的實踐。另一方面,公眾參與生態決策和監督的程序設計要進一步完善,確保公眾依照程序真正參與到具體的實踐工作中,確保其可操作性。政府與非政府環保組織關系生態化。社會中所成立的大多數非政府環保組織在保護生態安全工作中都作出了貢獻,作為積極參與環保的主體,政府應當加強同他們的聯系,對他們進行積極地引導和支持,給予必要的幫助,調動他們與政府共同維護公眾生態利益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公眾消費行為生態化。要建立和完善公眾消費引導政策,引導公眾綠色消費。綠色消費是一種可持續性消費,具有適度節制、崇尚節儉、保護生態等特征。倡導綠色消費,引導公眾消費觀念的轉變,有助于增強公眾自覺擔負保護環境責任的意識。
(四)建立健全生態制度,以制度生態推動政府生態
構建生態型政府,需要生態制度作保障。生態型政府的構建,應當建立、健全各種生態制度,以保證對政府及社會各主體的生態行為進行有效地激勵或規制。首先,要建立健全生態法律制度,完善生態法律體系,是構建生態型政府的法律保障。要繼續建立和完善環境保護的相關基本制度和法律法規。在原有生態制度的基礎上,進一步制定和出臺有利于生態環境保護的經濟、社會發展政策。要建立和完善產業政策、金融政策、價格政策等生態經濟制度體系,完善生態法律法規,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的協調共進。其次,要建設生態道德體系。生態道德是一個與生態法律制度相對應的范疇,生態法律制度是生態法律規范的體現,具有強制性和法律約束力。而生態道德體系則不同,它是生態道德規范的體現,生態道德體系不具有法律強制性,主要依賴于人們的自覺性及人們對于環保的理解、認同等內心信念,表現為對破壞環境的行為予以制止和譴責的道德行為。對于生態環境的保護,單單依靠法律的強制力也是難以解決的,關鍵是要引導人們形成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要幫助人們樹立正確的生態價值觀和生態倫理觀,引導人們自覺地、積極地去保護環境,共同維護生態安全。第三,要建立健全生態考核制度。要摒棄唯GDP的發展理念和發展方式,建立有利于生態安全的綠色GDP考核制度,將公眾對生態與政府行為的滿意度作為考核政府及相關人員的基本內容,建立健全有利于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考核評估體系。第四,要建立健全生態問責制度。長期以來對環境保護意識和生態責任的淡漠和缺失是造成生態問題的原因之一。在實現政府由傳統經濟增長型模式向生態型政府模式轉型的過程中,必須強化政府的生態責任,要建立剛性的生態問責制度,對于在經濟建設中損害生態環境的行為,以及政府與相關人員在履行其職責中由于生態“越位”“缺位”等行為所造成的有損生態環境的行為要給予行政、法律處罰,要追究其行政及法律責任。最后,要建立健全生態監督機制。要形成對生態主管行政部門的監督機制,一方面政府職能部門要加強對社會經濟活動的監督,對于危害生態環境的行為予以查處,保障所轄范圍生態安全;另一方面,加強對主管生態的職能部門進行監督,確保生態行政權力的有效運行及正確合理應用。
〔1〕財新網.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公報〔EB∕OL〕.(2015-10-29)〔2015-11-19〕.http:∕www.caixin.com∕2015-10-29∕100867990_all.htm l#page2.
〔2〕劉京西.生態政治新論〔J〕.政治學研究,1997(4):77.
〔3〕黃愛寶.生態型政府初探〔J〕.南京社會科學,2006(1):56.
〔4〕詹姆斯·奧康納.自然的理由: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研究〔M〕.唐正東,臧佩洪,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418.
〔5〕韓艷麗.從生態環境問題看生態技術觀的樹立〔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07.
〔Abstract〕Global ecology crisesmake human being aware of that ecology issue turns out to be amajor issue endangering humanity security.In theexploration ofmethods toalleviateecology crisisand protectecologicalenvironment,theworld has gradually shifted the view of using political means to solve the ecology problems,namely,proposing the ecological politics and ecological government. Realizing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human and nature,and insisting on ecological priority and sound governance are the basic value orientations of ecological politics in the context of ecology civilization,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ecological government is the practiceofecologicalpolitics.
〔Keywords〕ecologicalpolitics;ecologicalgovernment;ecologicalcivilization
(責任編輯賀曦)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Governmentunder the Perspectiveof EcologicalPolitics
Wang Xiaozheng
(ManzhouliBranch of InnerMongolia University,Manzhouli,InnerMongolia021400,China)
D035
A
1672-2345(2016)01-0049-05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5BKS122)
2015-11-26
王曉政,講師,主要從事生態哲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