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旭 王霞
轉型期構建新型醫患關系之我見
劉旭 王霞
“社會轉型期”是指社會形態轉換時社會各個方面發生重大變化的一個過渡時期。社會轉型期既是“黃金發展期”也是“矛盾凸現期”,醫患矛盾也不例外。本文從分析醫患矛盾的現狀及相關因素入手,提出構建新型醫患關系的相關建議。
轉型期;醫患關系;人文關懷
所謂“社會轉型期”是指社會形態轉換時社會各個方面發生重大變化的一個過渡時期。重點在以下三方面呈現轉型:一是指體制轉型;二是指社會結構變動,三是指社會形態變遷。由于體制變革、結構變動、利益調整和觀念轉變,人們的行為方式、生活方式、價值體系都會發生明顯的變化,社會轉型期既是“黃金發展期”也是“矛盾凸現期”[1]。近年來我國醫療糾紛處于上升態勢,傷害醫護人員的惡性事件時有發生。據統計,天津市每年醫療糾紛調解和鑒定有上百起,衛生部、公安部曾聯合印發“關于維護醫療機構秩序的通告”,要求各級衛生行政部門協調公安機關向二級以上醫院等重點醫療機構派駐警務室,醫患矛盾已經成為社會聚焦的熱點。造成醫患關系緊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醫患雙方的溝通、理解和信任是緩解醫患矛盾的重要前提。而醫務人員的醫學人文素養的作用十分關鍵。
近年來,各類醫療糾紛時有發生并屢屢見諸報端,有的甚至釀成嚴重的社會群體性事件和醫生被傷、被殺的血案,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和焦點。大量醫患糾紛的發生,嚴重損害了醫療機構在人民群眾中的形象,挫傷了醫生為疑難重癥患者承擔“探索”風險的積極性,影響了醫療機構的正常秩序和發展,已經成為構建和諧醫患關系的重要障礙。
醫患矛盾產生的根本原因是信息不對稱,呈現出一邊是社會各界對醫患溝通的強烈期待,一邊是醫生對醫患溝通態度的不積極,兩者之間形成明顯的落差,究其原因主要體現在以下4個方面。
2.1 人文培訓不足,醫患溝通不暢 在傳統的醫學教學模式下,對醫生培養的人文科學課程設置明顯不足,如社會學、心理學、醫學倫理學等教學內容偏少,調查顯示,通識教育課的學分在總學分中的比例從90年代中的四分之一左右增加到現在的三分之一以上,但人文通識課程的數量占總課程量的比例與發達國家相比明顯偏低。美國、德國人文課程所占比例高達20%~25%,英國、日本也占到了10%~15%,而我國醫學院校的人文通識課程的學識書才占道大約總學時的8%,遠遠低于發達國家[2]。對于與社會各界人員的溝通技巧,醫生并無把握,生怕言多語失,不敢有任何承諾;也沒有把患者的知情同意權提高到相當的高度來加以重視。因此醫方在溝通時不注意時效性、通俗性[3-4]。患者及家屬聽到一堆不能理解的專業名詞,認為是醫生在開脫責任,在糊弄患者,所以患者感覺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對醫生不信任,必然心生戒備。
2.2 醫療機構的經費補償機制問題與醫療糾紛防范心理并存 隨著醫保覆蓋面的日益普及,醫保補需方的格局已基本形成,醫院通過項目收費來進行經費補償,醫生對醫療糾紛存在防范心理[5],由于醫療糾紛舉證的需要,醫生在接診病患時難免出現加大處方和過度檢查現象,導致患者出現就醫被宰的誤解,導致醫患信任危機。
2.3 精神和心理疾病患者進入綜合醫院就診 據天津市心理衛生中心對天津市精神障礙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各類精神障礙診斷的社區患者中,70%疾病嚴重程度屬于中重度,罹患的精神障礙對患者的功能和生活質量影響較大,應該接受精神衛生服務;然而,目前僅有不足10%現患精神障礙患者曾到專業精神衛生機構就診,其中,中重度患者也僅有13%曾到專業精神衛生機構就診。而許多精神障礙患者在綜合醫院就診。這就造成,一方面,患者的心理疾患反映為軀體癥狀,患者自我感覺很多不適,但是醫院檢查卻沒有相應的體征支持,本身心理存在焦慮、抑郁的患者對醫院產生極大的不信任,認為花了很多錢,卻沒有明確的診斷,大夫是掙黑心錢,因此產生糾紛。另一方面,醫生面對患者如此多的不適訴求,不得不認真、逐項的檢查、排除,生怕漏診,因此在醫療費用和治療效果上雙方難免出現誤解,一旦溝通不及時,即導致糾紛[6]。
2.4 醫患糾紛溝通障礙與處理失當 首先,醫療糾紛無論是走司法程序、社會調解程序還是申請醫療事故鑒定,患方都難免懷疑有“醫醫相護”現象存在,患者感覺無助,一旦焦慮、抑郁情緒爆發[7],會產生過度維權的一系列過激行為(甚至擴大性自殺—抑郁癥的表現之一)。其次,社會上一些閑散人員以此為謀財之道,借題發揮,給醫院施壓。另外,面對眾多需要救治的病患,醫院往往出于息事寧人,為了維護正常的醫療秩序,給醫鬧一些經濟補償,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醫鬧現象的產生和擴大。
通過對每一例醫療糾紛的分析,均不同程度地與溝通有關,凸現醫者醫患溝通的短板效應。目前各地紛紛成立醫患糾紛調解機構,以望通過第三方調解,緩解醫患矛盾。但是,事后調解,不如事前控制,加強醫務人員人文素養的培養,提高醫務人員人文關懷的能力和水平,通過醫患雙方的有效溝通,對預防或化解醫患矛盾,勢必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提出如下建議。
3.1 加強規范化培訓 提高醫務人員人文素養,把人文科學知識納入醫學生教學計劃和在職醫務人員規范化培訓的公共必修課,強化醫務人員的法律意識、責任意識,使醫護人員熟練掌握溝通技巧,切實做到醫務人員主動維護患者的各項權利,充分做到知情同意。強化應對存在心理疾患患者的專項培訓,組織心理學、社會學、醫事法律、醫學倫理等4個模塊的培訓,并將氣納入繼續醫學教育課程。提高醫護人員對存在心理疾患患者的識別能力,通過有效心理疏導,使患者能接受相應的心理治療,緩解焦慮、抑郁狀態[8]。
3.2 盡快建設醫學人文素養培訓基地 天津市醫學會正在積極組建醫學人文分會,計劃舉辦面向醫護人員的人文關懷學習班,并同時開展醫護人員心理援助與支持項目,爭取在市內各級醫療機構建立醫學人文素養培訓基地,在提高水平,擴大規模的同時,爭取衛生行政部門和各級工會組織的大力支持。
3.3 加強精神衛生知識的科普宣傳 廣泛開展社區精神衛生科普,普及心理減壓的知識與方法。特別針對社區精神疾患患者,重點進行精神健康普及、健康咨詢和心理疏導。提高社會人群對情緒的自我管理能力,有效舒緩心境障礙和精神病性障礙的潛在負面社會影響。
3.4 綜合醫院門診引入心理篩查項目 對于預約門診和門診就醫等候的患者填寫心理評估表,對于高危患者邀請心理醫生共同會診,這樣一方面減少患者不必要的檢查費用,一方面使患者感受到醫生對他的重視和關懷,最重要的是免除了去心理門診就醫給患者帶來的心理壓力。同時還可以對門診就醫患者心理、精神障礙的發病率進行流行病學分析,可謂一舉四得。
3.5 加強對醫護人員的人文關懷 科協組織對護士從業狀況的調查顯示:80.1%護士認為臨床護士數量不足嚴重影響護理質量,54.2%的護士認為收入不能體現其勞動付出,41.8%的護士認為薪酬沒有向一線護士傾斜,49.1%的護士認為薪酬沒有體現崗位職責和績效的差別[9],加之相當比例的編外護士,還面臨同工不同酬等問題,這些都對醫護人員的工作熱情有很大影響。醫護人員需要對病患提供全方位的關懷,同時他們也需要得到各方面的關懷。因此,在提高經濟待遇的同時,改善醫護人員的從業環境。加強人文關懷,對于保證他們的權益,激發工作熱情,化解醫患矛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 傅江浩.轉型期的中國社會問題探析[J].社科縱橫,2010,2(25):15-16.
[2] 張翠萍,程樂森.醫學院校加強醫學人文通識教育的研究[J].中國醫學倫理學,2014,27(2):259-261.
[3] 張鵬,陳戚,李振江.醫療糾紛的起因及防范措施[J].醫學與社會,2005,18(4):41-44.
[4] 周云玲,楊永太.醫療糾紛的現狀與防范[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05,21(3):162-163.
[5] 史曉東,張瑩,沈惠,等.醫療事故行政處理對醫務人員心理的影響及干預探討[J].中國醫院管理,2005,25(9):28-30.
[6] 張濤.醫療糾紛的成因撂析[J].中華醫院管理,2005,21(8):537-539. [7] 李超平.醫護人員工作倦怠的調查[J].中國臨床心理學,2003,11(3): 170-172.
[8] 劉志敏,方興旺,易高林,等.醫療糾紛的原因分析與對策[J].中國醫院,2005,9(9):22-25.
[9] 張新慶.中國護士從業狀況調查報告[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196.
10.3969/j.issn.1009-4393.2016.22.004
天津 300040 天津市醫學會(劉旭 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