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語歌 董煒達(吉林大學 吉林 長春 130000)
普通高等院校大學生體質健康促進的思考
□ 國語歌 董煒達(吉林大學 吉林 長春 130000)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我國國民體質總體水平有所提升,但大學生身體素質繼續呈現下降趨勢,大學生身體素質逐年下降的現狀與我國教育、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卻不相適應。本文采用文獻資料法、專家訪談法探討了影響我國大學生體質健康的主要影響因素,針對高等院校提出一套切實可行的對策,為我國大學生體質健康促進提供有益參考。
普通高等院校 大學生 體質健康 促進
大學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國的未來,良好的體魄是當今大學生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的最大保障。但目前大學生身體素質逐年下降的現狀與我國教育、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卻不相適應。大學生體質健康問題已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提高大學生身體素質已迫在眉睫。大學生體質健康的促進涉及家庭、學校、社會等多個方面,其中高等院校作為專門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地方對大學生體質健康的提高起著重要的作用。然而高等院校在體育教學中對學生體質健康促進的認識還存在一定的偏差,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體質測試、課外鍛煉等方面實施情況參差不齊,造成大學生體質健康促進缺乏內涵,只是流于形式,學校體育所起到的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可見,在加強大學生體質健康教育的前提下,應充分利用影響大學生體質健康的內外在條件,合理激發大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需求,在整個學校教育中貫徹這一原則是促進我國大學生體質健康的必要途徑。為此,本文通過對影響大學生體質健康影響因素的探討,尋找出一套可行的途徑,為進一步豐富我國大學生體質健康的研究提供參考。
1.1、研究對象:普通高等院校大學生體質健康促進的思考
1.2、研究方法
1.2.1、文獻資料法 1)通過中國知網檢索出關于體質健康、大學生體質健康、普通高校教學改革等文獻30余篇。2)通過網絡搜索大學生體質健康的最新相關資訊。
1.2.2、專家訪談法 根據本研究方向,針對大學生體質健康出現的問題,訪問有關體育教學專家。確定大學生體質健康促進的具體措施。
1.2.3、邏輯分析法 對收集的文獻資料、專家建議等相關信息進行系統深入的研究。分析、對比、歸納、總結出相關結論和建議。
2.1、影響大學生體質健康的主要因素
大學生身體素質繼續呈下降趨勢,視力不良檢出率居高不下,繼續呈現低齡化傾向,各年齡段學生肥胖檢出率持續上升等。這不禁讓我們深思在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為何會出現這種現狀?與逐日下降的體質相比,我們作為教育者所做的工作似乎顯得更加薄弱,改善學生體質的首要任務就是找出病因,才能對癥下藥。影響大學生體質健康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幾個方面:
2.1.1、應試教育的影響
中國傳統教育思想的主要特征之一是“重文輕武”。在這種封建思想影響下產生了應試教育的前身。20世紀50年代教育改革正式拉開了應試教育的序幕。這種教育形式確保了最基本的公平競爭。隨著時代的發展,應試教育的弊端顯露出來,我國正在實現由“應試教育”“素質教育”的轉變,但傳統教育思想仍然會在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圍以不同的形式存在,并影響人們的教育觀念行為。【1】輔導班、補習班充斥著當代大學生的童年,應試教育的背景下,學生成長過程中學習負擔重、學習壓力大,無暇參與體育鍛煉,一周僅有的兩節體育課卻被霸占。在這樣的環境下,學生缺少鍛煉,睡眠時間不能保證,加之父母千方百計為學生創造最好的生活條件,為孩子提供最好的食物,不讓孩子做家務,學生長期處于一種高壓力少運動富營養的狀態,久而久之造成學生養成了懶惰的習慣,機體免疫力不斷下降,身體變得肥胖,視力也在不斷的下降。學生也不能很好的去排解壓力,也勢必會造成學生心理亞健康的狀態,更甚者出現焦慮、神經衰弱等現象。體育課的剝奪造成了學生不能很好的掌握科學的運動方法和技能,不正確的運動方法導致身體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傷,學生會產生一種挫敗感,從而逐漸失去對運動的興趣。這樣薄弱的身體素質將會帶給高等體育教育很多困難,高校體育老師也將面對巨大的挑戰。強健的體魄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養成,這就要求基礎教育應打好基礎,讓學生接受最科學正確的鍛煉方法是大學生體質健康促進的保證。
讓她如此糾結的情事,她希望那些糾結能像發絲一樣被剪去。半個小時后,她就變身成一個美貌的小男孩。看著鏡中的自己,她驚奇地發現,難過好像真的就那么少了一些。
2.1.2、社會變遷的影響
社會變遷主要指兩個方面:第一個是家庭結構的變化。計劃生育的實施使家庭規模變得越來越小,當代大學生多是獨生子女,都是在四個老人兩個父母的呵護下長大,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一個人的身上,家中獨苗被視若珍寶、寵愛有加。在傳統的養育觀念和營養知識缺乏的影響下,家長會給學生補充大量高脂肪、高糖類的食物。為給學習助力,有些家長甚至會給學生服用一些補品,市場上保健品魚龍混雜,反而起到了相反的效果。致使學生看似強壯,實則肥胖。第二是生活方式的變化。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很多新鮮事物應運而生,豐富多彩的世界吸引著學生們的目光,其觀念也在發生著改變。首先,網絡的出現帶給了我們很多的便利,也開拓了我們的視野,但萬事萬物都有其兩面性,在網絡高速發展的今天,越來越多的學生將有限的精力投入到虛擬世界中,致使他們沉迷于網絡,缺乏對體育運動的認識和實踐。在現在體育教學的過程中,很多老師都會遇到這樣一個困難:進入課堂,90%的同學都處于低頭看手機的狀態,課間休息學生也不會放過短暫的休息時間去刷微博、刷朋友圈。長期的低頭姿勢勢必造成學生頸椎有不同程度的損傷。長此以往,頸椎病將成為學生一大新的問題。其次,文化的交融使得我們的食物變得越來越豐富,但在各種利益鏈的誘惑下,食品安全也越來越難以得到保證,學生長期食用一些垃圾食品、激素雞等問題食品健康必然受到威脅。
2.1.3、學校體育的影響
體質健康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在外界環境難以改變的情況下,學校體育變得尤為重要,學生的運動意識需要去喚醒,運動興趣需要去激發,運動技能需要去指導,運動習慣需要去培養。大學生體質下降,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都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試問我們是否根據學生狀況設置課程,是否認真體測、嚴格把關?相信每個學校都難以做到面面俱到。學校體育中出現的教學內容單調、方式枯燥,使原本充滿生氣活力的體育課堂變得死氣沉沉,學生失去了對體育的興趣,由此出現“學生喜歡體育但不喜歡體育課”等現象也就不足為怪了。盡管,我們的學生經過了十多年的體育技術技能系統學習,但由于與青少年身心特點的背離,導致了學生體育興趣的缺乏,也錯過了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和實踐能力的絕佳時期。“授人以魚”和“授人以漁”的區別和道理便在于此,一字之差,失之千里。學生體質測量中更是亂象百出,例如學生對于測試項目不了解,缺乏練習,體測器械不統一,每個老師對體測動作標準解讀不一,體測監管不力等問題普建存在。不嚴格的測試只會造成學生態度不端、渾水摸魚,體質測試也就形同虛設,起不到客觀真實了解學生體質健康狀況的作用。
2.2、大學生體質健康促進途徑
2.2.1、加強政策引導,提高法律保障
體質健康的有效促進離不開政策的引導和法律的保障,需要真正實現體育由健身功能向健康促進的有效轉化。《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都對學校體育作出了明確的要求和規定。這些法律法規的頒布規范了學校體育的開展,保障了體育教師的權益。各級行政部門和學校應全面貫徹和落實相關法律、法規,加大監督和查處力度。落實“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將體育成績納入畢業高考和畢業標準中,才能引起足夠的重視,加大體育建設投入。逐步完善體育政策、法規,使其順應社會發展的新形式。首先,普通高校應經常規劃和實施的新的政策措施,以政策措施來約束和干預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行為。其次,學校要認真落實“新課程標準”,深化體育教學改革。
課程枯燥乏味不能激發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興趣,課程內容應合理安排,科學選擇教材,使課內課外一體化教學,課內豐富教學內容,多樣選擇教學方法,例如多開展有趣的體育游戲、組織學生參與戶外運動、觀看體育比賽;教學方法上采用比賽法、對比法、翻轉課堂等形式來提高學生的興奮性。平視應注意學生身體素質的訓練。課外鼓勵學生創辦和參加體育社團,開展各種各樣的比賽,例如健美操比賽、足球比賽,引導學生正確的成敗觀,提高學生成就動機。課內課外相結合的形式將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從而有效的提高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
2.2.3、規范體質測試
體質測試能夠正確反映出學生的身體機能和運動素質。每年的監測有助于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身體情況和教師教學計劃的制定,更有針對性的提高學生身體指標。但目前體質測試還存在很多的現實問題。例如:第一,學生對體質測試項目不了解,這就要求教師在體質測試前對學生進行必要的指導和練習,向學生告知每個項目需要注意的事項,以便學生能夠充分準備;第二,每個教師對于體測項目的標準解讀不一,應加強教師培訓,在體質測量前,部門所有老師應通氣統一測試標準;第三,體測器械應及時檢查和維修,確保體測時所有器械正常工作;第四,加強學生監管,避免出現替考、漏考等現象;
2.2.4、加強校園體育環境建設
環境包括水、土壤、植物、動物等物質因素,也包括以觀念、制度、行為準則等為內容的非物質因素。校園體育環境也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校園內建設的球場、跑道、體育器械等物質環境,還包括校園內體育文化、體育制度、體育準則等軟環境。在物質環境建設方面,學校領導應重視體育的發展,為體育提供充分的物質保障,改善體育教學環境和體育場地器械。提高體育場館利用率,實現體育資源最優配置。為學生參與體育鍛煉提供充足的資源,引進新的體育項目豐富學生運動內容。在校園體育軟環境上,首先體育教師應定期參加培訓,不斷更新自己的體育知識和理念,給學生帶去最前沿、最先進的運動項目和技能。第二,應加強體育鍛煉的宣傳和引導,讓學生“走出教室,走向操場”,向學生灌輸“每天鍛煉一小時,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輩子”的理念。第三,營造良好的體育氛圍,組織學生參加社團、參與校內外比賽,豐富比賽項目,增加比賽趣味性,發展體育特色項目,舉辦高水平運動隊等。
大學生身體素質逐年下降,其影響因素包括學校、家庭、社會等多個方面,主要在于長期的應試教育忽視了學生體質的發展,社會的變遷導致學生被過分溺愛,食品安全、科技發展都在影響著學生的體質健康及運動參與意識。學校體育作為學生體質健康促進的重要環節,起到了導向性的作用。為提高高等院校對學生體質健康促進的作用,高等院校體育改革應注重政策引導,提高法律保障,多樣化設置課程,規范體質測試,加強校園體育環境建設。從而利用影響大學生體質健康的內外在條件,合理激發大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需求。
[1]陳玉忠.關于我國青少年體質健康問題的若干社會學思考[J].中國體育科技,2007(6):83-89.
[2]肖林鵬.我國青少年體質健康服務體系構建的理論分析[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9(4):281-284.
[3]劉星亮.青少年體質健康教育模式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2(3):74-78.
[4]教育部.2014年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結果[R].北京:教育部,2015.
[5]嚴燕,陳建華.普通高校促進大學生體質健康的有效途徑探索[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3(11):97-98,102.
[6]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關于實施《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的通知》[Z].北京:教體藝[2007]8號.
[7]徐良.學生體質下降視域下學校體育健康促進干預策略[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1(11):1-2.
[8]李洋.體育鍛煉促進的研究進展[J].上海預防醫學雜志,2000,12(3):134-135.
[9]顏昶,徐麗平.導入“健康促進”理念之學校體育改革展望[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8,34(7):71-73.
[10]傅華,李楓.現代健康促進理論與實踐[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5-7.
[11]林清.學生參加課外體育鍛煉的現狀調查及其研究[J].北京體育人學學報,2007(11):371-372.
[12]尹博.影響大學生體育鍛煉習慣形成的因素[J].體育學刊,2005,12(1):139-141.
[13]陳莉,胡啟林.21世紀日本促進學生體質健康的舉措及其啟示[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3(10):2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