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瑛

摘 要:“校企結合”的培養模式是景觀設計專業發展的需求和企業對學生實踐能力的要求。本文分析了校企結合教學模式在景觀設計專業實踐中應用的可能,希望以此推動“校企結合”教學模式在景觀設計專業的應用,貢獻自己的力量。
關鍵詞:校企結合;教學模式;景觀設計
學校和企業的“校企結合”的培養模式,是一種用學校、企業、政府部門不同的教育資源和教育環境,培養適合行業、企業需要的應用型人才為主要目的教學模式。隨著景觀設計專業的發展需求和企業對學生的實踐能力的要求,促使了“校企結合”教學模式的在景觀設計專業的應用和發展。
一、校企合作教學模式的發展和存在的問題
(一)國外的典型校企合作教學模式
1.美國“合作教育”模式
辦學以學校一方為主,學校根據所設置專業的需要與企業取得聯系,雙方簽訂合同,明確權利與義務。學校派老師到企業指導、監督學生勞動,溝通學校與企業合作雙方的需求。企業一方提供勞動崗位,一定的勞動報酬,并派管理人員輔導學生適應勞動崗位、安全操作,協助學校教師搞定學生應掌握的級技能。此種教學模式,學生一半在學校學習,一半在企業勞動,學習與勞動更換的方式靈活多樣。合作教育符合社會發展要求,貼近大宗的生活需求
2.德國的“雙元制”模式
學生在企業里接受企業技能培訓又有部分時間在職業學校里接受專業理論和普通文化知識,受訓者在企業接受培訓的時間約占整個學習時間的70%左右。主要是使受訓者掌握“怎么做”的問題。學校以理論教學為主,教學時間約占整個學習時間的30%左右,主要解決受訓者在實訓技能操作時“為什么這么做”的問題。理論教師和企業的實訓教師在“雙元制”中,起著非常關鍵、重要的作用。在德國,因為政府的高度重視和資金支持,再加上德國法律的保障,使得“雙元制”的教學模式,在德國能順利實施,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二)國內的校企合作教學模式現狀
1.政府政策支持力度不夠,國家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強調,三本院校需要積極推進教育教學改革,要實施校企合作、頂崗實習的人才培養模式,要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
2.共同目標驅動力不足。大型企業參與校企合作最大的動機是解決人力資源成本,物色滿意員工,學校最大動機是學生就業。但是在傳統行業中,現有勞動力市場人力資源供過于求,
3.合作關系松散,企業參與度低。校企合作之間缺乏直接利益的兼容,企業對職業教育的參與多為單項參與,缺乏深度,處于一種松散的合作狀態。
二、景觀設計專業的校企合作模式分析
景觀設計專業,根據其實踐性強的專業特點,結合校企合作的教學模式發展,我們可以從以下5方面著手專業的教學模式改革。
(一)建立專業校企合作教學課程體系
校企合作實行“訂單式”培養,要根據企業崗位職業能力的要求,進行課程體系的重新整合,經過將工作任務轉化為能力構成、將能力培養轉化為課程設計的“兩次轉換”,來設置開發課程,以職業能力培養為核心,根據工作過程順序,構建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體系。可將課程分為公共領域課程、專業領域課程和拓展領域課程三大類,按照公共學習領域課程服務于專業領域課程學習需要、專業領域課程定位于職業能力培養需要、拓展領域課程服務于素質培養和可持續發展需要的原則,科學設置課程,優化課程體系。
(二)改革課程內容和教學模式
根據工學結合的課程體系改革課程內容和教學模式,按照“學習的內容是工作,通過工作實現學習”的理念,對于公共領域課程,堅持“必須與夠用”的原則,進行課程內容的選擇與設置;對于專業領域課程,按照基于工作工程系統化的人才培養模式,進行課程內容的重組;對于拓展領域課程,按照職業素質要求和職業崗位發展需要的原則,進行課程內容的選擇和重組;增加實習、實訓課程內容的比例,按照單項職業技能訓練和綜合職業能力實訓“兩層設計”的方案,進行重新組合和重新設計;落實實習實訓場地、實習實訓設備、實習實訓課時及考核方式和學分記績,采用“技能、任務、項目、崗位”優化的教學方法,做到“做中學、做中教”,真正體現“工學結合”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三)建立校企合作的師資隊伍
校企合作訂單式培養,企業可派技術人員到校進行兼課,特別是對實踐課程進行指導,共同編寫實訓教材。實訓指導教師應當由企業中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理論知識扎實、表達能力強的骨干擔任,從而形成實訓基地中專職、兼職相結合的師資隊伍。
(四)建立學校和企業文化融合的交流體制
校企合作,可以借鑒企業的文化理念,使學生從思想上不斷提升自己的職業道德和對企業的歸宿感,從而實現“零距離”上崗,縮短從學校到工作的磨合期。
(五)根據職業崗位能力要求編寫實訓教材
在實訓教學過程中,通過對傳統實訓項目及教材的改進,結合企業崗位的工作程序編寫使用的實訓教材,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增強學生資助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工作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三、結語
“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是一種既能體現三本高校教育價值觀又能提高學生素質和社會適應能力的教育活動。這種模式重視學生的情操熏陶、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學生道德品質的養成,為學生提前熟悉社會工作、順利完成角色轉換創造條件,縮短了走上社會的適應時間,是三本高校實現教育價值的主要途徑。
參考文獻:
[1]張鍵,.鄧小平的教育思想研究[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12)
[2]李寶元,人力資源與經濟發展[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7),262~255
[3]高文,建構主義學習的特征.外國教育資料,1999(1)
[4]成有信主編,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問題新探索.河南教育出版社,19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