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 霞
(西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重慶 400700)
“十二五”以來,北碚區經濟保持較快增長,經濟實力大幅提升,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產業體系。其中工業發展基礎較好,工業經濟持續增長。截止2014年末北碚區規模以上企業223家,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715.77億元,同比增長15.3%。同時先進制造業發展態勢迅猛,傳統落后產業逐步淘汰。但在工業發展中仍然面臨著資源依賴程度高,生產要素稟賦受到制約,以及龍頭企業引領不足,產業集聚效應不明顯和競爭壓力長期存在等問題。因此,本文從北碚工業內部結構,工業的各行業的專業化水平、產業結構和競爭力方面進行分析,針對其工業結構特點和存在的問題,結合國家及重慶市的相關政策,提出工業結構調整和優化的對策和建議,對促進工業可持續發展具有參考意義。
區位熵,又稱專業化率,是反映某一產業部門的專業化程度。在產業結構研究中,主要分析區域主導專業化部門的狀況。其計算公式如下:
在公式中,LQij為研究區域i的j行業相對于上級區域的區位熵。xij表示區域i的j行業產值,xj表示上級區域j行業的產值。當區位熵的值大于1,表明該行業專業化水平較高,與其他產業相比具有比較優勢和競爭力,能夠向外輸出部門的產品與服務,同時區位熵越大,該產業的比較優勢越大,競爭越大。在選擇地區基礎產業或優勢產業時,只有區位熵大于1的產業才符合標準。當區位熵等于1時,表示該產業與上級區域的產業發展水平相當,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均不明顯。當區位熵小于1時,表示該產業專業化水平較低,競爭力不足,能成為基礎產業,同時其值越小表示該產業競爭優勢越弱。區位熵小于或等于1的產業僅夠供給該地區自身需求。
偏離—份額分析法是把區域經濟的變化看作為一個動態的過程,以區域所在的大區域的經濟發展為參照系,將區域自身經濟總量在某一時期的變動分解為3個分量:區域份額分量、產業結構偏離分量和競爭力分量,以此說明區域經濟發展和衰退的原因,評價區域經濟結構優劣和自身競爭力的強弱,找出區域具有相對競爭優勢的產業部門,進而確定區域未來經濟發展的合理方向和產業結構調整的原則。假設考察期為[0,t],bi,0、bi,t分別表示區域i(北碚區)即期、末期的經濟規模,bij,0、bij,t(j=1,2,…,n)分別表示區域i的j行業基期、末期的產值。B0、Bt表示上級區域與(重慶市)基期、末期的經濟規模,Bj,0、Bj,t表示上級區域的j行業基期、末期的產值。
數據來源于2011-2015年《重慶市統計年鑒》和《北碚區統計年鑒》,選取相應年份的25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分行業總產值,作為定量分析的原始數據。
本研究以2014年為基準,以重慶市為上級區域,選取北碚區和重慶市25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產值,工業總產值按當年價格計算,單位為億元。將數據帶入上述公式,計算得到各行業的區位熵。
表1 北碚區工業優劣勢分析
數據來源:2014年《重慶市統計年鑒》《北碚區統計年鑒》。
由表1可以看出,北碚區25個行業中有6個行業的專業化程度高于重慶市水平(LQij>1),其中,儀器儀表制造業,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3個行業的專業化水平較高,優勢較明顯,尤其儀器儀表制造業優勢最為突出。水的生產和供應業,燃氣的生產和供應業雖具有一定的優勢,但優勢不十分明顯。有11個行業的專業化程度略低于重慶市平均水平(0.5 整體來看,北碚區具有重慶市意義的優勢行業較少,工業優勢產業主要集中在資源型初級產業,產品附加值低,而高附加值產業如醫藥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緩慢,工業競爭力弱,是阻礙北碚區工業發展的主要因素。 偏離-份額分析以2010年為基期,2014年為末期,以重慶為上級區域,采用北碚區和重慶市2010年、2014年25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分行業總產值統計數據,計算得到的結果如表2。 表2 北碚區工業部門的偏離—份額分析 因2010年與2014年北碚區統計口徑不同,為方便計算,將北碚區2010年的橡膠和塑料制品業由橡膠制品業和塑料制品業合計得到;飲料制造業歸為食品制造業。將北碚區和重慶的汽車制造業和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設備制造業合及統稱為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 表3 北碚區工業結構偏離—份額總體分析 從工業總體情況分析,分析表3可知,北碚區工業總產值的競爭力份額為負值,表明工業結構競爭能力屬于劣勢狀態,其中區位因素正向推動明顯,有291.33億元的增長。 從各工業部門的產業特點分析,可知,區域份額分量Nij均大于0,說明北碚區的24個工業部門的增長率快于重慶市水平,產業具有較好的發展趨勢。同時產業結構偏離分量Pij均大于0,說明北碚區工業部門所占比重大于重慶市同期水平,產業結構對工業經濟增長具有較大影響。而競爭力分量Dij大于0的有9個工業部門,其余工業部門均小于0,說明北碚區總體區域競爭力較弱,競爭優勢不足。 綜合來看,(1)北碚區工業經濟的增長量較大,Gij=291.33,但是對于重慶的相對增長率L=0.81(L<1),說明北碚區工業經濟總量的增長較快,增長的速度仍然略低于重慶;(2)北碚區工業結構偏離分量較大,Pij=300.93,而工業結構效果指數w=1,說明北碚區工業中增長快的潛在優勢產業部門比重大,區域總體經濟結構安排比較合理,有利于促進經濟的增長;(3)北碚區競爭力分量較小,Dij=69.09,并且區域競爭效果指數u=0.81(u<1),說明北碚區工業部門總的增長力度較小,未來有下降的趨勢。 根據表2中的數據繪制Shift-Share圖。以行業優勢PDij為橫軸,以區域份額分量Nij為縱軸繪制部門優勢分析圖(圖1),以競爭力分量Dij為橫軸,以產業結構偏離分量Pij為縱軸繪制部門偏離分量分析圖(圖2)。 圖1 工業部門優勢分析圖 圖2 工業部門偏離份額分析圖 特征類型行業編號Nij>0,PDij>0優勢產業1,2,3,4,5,7,12,13,14,16,18,19,20,22,23,Nij>0,PDij<0一般產業,6,8,9,10,11,15,17,21,24Nij>0,Dij>0競爭性產業1,2,3,5,12,13,18,20,23Nij>0,Dij<0一般產業4,6,7,8,9,10,11,14,1,5,16,17,19,21,22,24 從產業部門優勢分析圖(圖1)可知,位于第一象限的工業部門是發展較好的部門,屬于優勢產業,產業基礎好,具有較大的發展前景,其結構對工業經濟增長具有較大的影響。北碚區有15個部門位于第一象限中。主要有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儀器儀表制造業等。位于第二象限的工業部門是一般部門,屬于一般產業,沒有發展優勢。北碚區有9個行業位于第二象限中,主要有通用設備制造業、紡織業、非金屬礦采選業等。 從產業部門偏離份額分析圖(圖2)可知,位于第一象限的工業部門屬于競爭性產業,對產業總量增長的貢獻較大。北碚區有9個部門位于此象限中,主要有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電器機械及器材制造業、儀器儀表制造業等,北碚區的主導工業部門應從這9個部門中進行選擇。位于第二象限的工業部門,缺乏競爭力優勢和持續發展的基礎,北碚區有15個工業部門位于此象限中,主要有通用設備制造業、金屬制品業、煤炭開采和洗選業等。 圖1與圖2中位于第三、四象限的工業部門屬于較差和最差部門,北碚區暫時沒有工業部門位于第三與第四象限中。 根據區位熵和偏離—份額的分析,主導工業部門應從區位熵>1,且具有較好的基礎和較強的競爭力即:區域份額分量Nij、產業結構偏離分量Pij、競爭力分量Dij均大于0,中進行選擇。從上述結果可知,主導工業部門分別為: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和儀器儀表制造業。上述3個產業部門專業化程度均高于重慶市,具有較強的競爭力優勢,產業基礎較好。 本文通過運用區位熵和偏離—份額分析法,分析了北碚區工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得出以下結論:(1)與重慶市相比,工業化總體水平偏低,大部分行業規模較小,競爭能力弱,具有全市意義的優勢行業較少,但潛在優勢工業部門較多,后發優勢較強。(2)通過分析,確定北碚區的主導工業部門為: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和儀器儀表制造業。除了上述三個產業外,醫藥制造業、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通信設備這四大行業也是北碚區近年來發展的重點行業。 “十三五”時期(2016-2020)是北碚區發展的關鍵歷史機遇期,是經濟社會發展轉型的時間節點。隨著“一帶一路”發展戰略的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的推出,五大功能區的劃分以及北碚區進一步提出的“五區四帶”發展戰略均為北碚區工業發展帶來了機遇。北碚區可以充分發揮其區位優勢,努力承接產業轉移,提高對外開放能力,優化產業結構,促進產業提檔升級。 3.2.1 重點發展優勢主導產業 鞏固和壯大主導產業,加快工業結構的調整,發揮主導產業在工業部門的帶頭作用,并在政策、人才引進、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形成合理的投入產出機制。在發展三大主導行業基礎上,著力發展醫藥制造業、電器機械設備制造業及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業等潛在優勢產業,打造形成制造產業集群。同時對于劣勢產業即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等進行整改,降低能耗,減少資源浪費。 3.2.2 突出發展戰略新興產業 依托兩江水土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和蔡家同興工業園區,支持區內大型企業加快技術創新和優化產品結構,重點發展高新技術和戰略新興產業,即:液晶面板產業、機器人及高端智能裝備產業、新能源及智能汽車產業等。同時結合北碚在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產業發展的優勢,打造新產業增長點,努力突破關鍵技術,構建自主創新體系,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有利環境,為業智能提供支撐,增強新的經濟的發展動力,促進國民經濟提質增效升級。 3.2.3 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 隨著全區工業化和城市化水平的加速推進,應著重發展信息技術服務業,加快軟件和信息服務載體建設。在信息服務基礎上大力發展電子商務產業,加快發展城市物流配送和工業品倉儲配送物流等生產性服務業。同時加大科研經費投入,根據北碚區內高校、科研機構和工業企業的分布,依托西南大學、重慶材料研究所等科研機構,加強“產學研”合作,打造現代制造業和新材料科技研發高地。 [1] 楊偉,凌起.基于SSM的泉州市工業結構研究[J].經濟地理,2003,(04):534-537,541. [2] 張軍以,蘇維詞.基于偏離-份額分析方法的主導產業選擇研究——以重慶市為例[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02):40-45. [3] 王國剛,楊德剛,喬旭寧,楊莉,唐宏.基于偏離份額法的新疆工業結構與競爭力研究[J].干旱區地理,2010,(05):817-824. [4] 李雙,那玉林.包頭市工業結構研究[J].陰山學刊(自然科學版),2016,(02):67-72. [5] 楊旺舟,董鎖成,武友德,席武俊.云南省工業結構及其調整和優化對策[J].經濟地理,2009,(09):1496-1501. [6] 崔功豪,魏清泉.區域分析與規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59-127. [7]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課題組,李平.“十二五”時期工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10,(01):5-23. [8] 周禮文.堅定不移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實現北碚工業跨越式發展[J].決策導刊,2012,(12):24-26. [9] 黃成萬.北碚區“十二五”重頭戲: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J].決策導刊,2011,(01):12-14. [10] 陶永國.寧曉.蔡家組團:發展生態工業 打造宜居新城[N].重慶日報,2010-01-20(B12). [11] 張彥濤.重慶市工業布局變遷及區位優化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09. [12] 楊金鋒.產業集群視角下重慶工業競爭力研究[D].重慶:重慶工商大學,2011.2.2 偏離—份額分析
2.3 主導工業部門的選擇
3 結論與建議
3.1 結論
3.2 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