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文穎
(廣東科學技術職業學院機械與電子工程學院,廣東 珠海 519090)
目前,大多數教師依然使用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組織教學,傳統的教學模式主要教師講、學生聽,以教為主導的教學模式。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是美國的林地公園高中化學教師喬納森·伯爾曼和亞倫·薩姆斯在教學實踐中形成的,其主要模式為學生在課前通過教學視頻、教學課件等學習資源進行學習,教師在課堂時間主要用來解答學生學習反饋的問題、輔助學生探索新知識、促進學生知識內化并組織課堂評價和評價反饋。翻轉課談教學模式體現現代以學為主的教學理念,教師由傳統課堂的講授者變成了學習的設計者、組織者和促進者。基于工作過程是在企業里為完成一件工作過程并獲得工作成果而進行的一個完整的工作程序;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是根據企業工作崗位設置的相關課程,其學習過程包括資訊、決策、計劃、實施、檢查、評價;目前已經被普遍用于高等職業教育領域,基于工作過程的教學與翻轉課堂教學的結合是教育發展的趨勢,是實現以學為主教學模式改革的重要途徑。
基于工作過程的翻轉課堂教學設計主要包括學生能力目標設計、微課程設計、學習地圖設計、任務工單設計、課堂教學組織計劃。教學設計需要重點考慮學生的基礎狀況、之前學習知識掌握的情況、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的主動性等方面。
學生能力目標設計包括專業能力、社會能力和方法能力。專業能力是指從事職業活動所需要的技能與其相應的知識,要根據行業企業的需求和行業企業標準進行設計,包括理論知識部分和技能知識部分;社會能力是指具備從事職業活動所需要的行為能力,包含社交能力、表達能力、組織能力、溝通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等;方法能力是基本發展能力,它是勞動者在職業生涯中不斷獲取新的技能與知識、掌握新的方法的重要手段,具體主要包括:表達學習目標、設定工作目標、反饋行動目標、對結果負責等。
微課程設計是實現翻轉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好的微課可以提升學生課前學習的效果。微課程的評價標準包括:微課目標、微課命名、微課結構、微課內容、教學設計、制作品質等。微課的目標設計要明確,通俗易懂,能有效解決實際問題;微課命名要新穎有趣,富有創意,能夠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微課結構需要完整、清晰、有序,符合學生的學習認知規律;微課內容圍繞學習中的常見、典型、有代表的問題或內容進行針對性設計,有效解決重點、難點、疑點,內容短小精悍,密切聯系實踐,圍繞某個具體的點,而不是抽象、寬泛的面;微課教學設計需要構思新穎,教學方法富有創意,打破常規,不拘泥于傳統教學法,提供充足背景信息及支撐數據,案例選擇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符合微課四有標準:有情境、有問題、有對策、有總結;制作品質要求微課視頻時長一般不超過10分鐘,有片頭片尾,視頻畫質清晰、圖像穩定,聲音清楚(無雜音)、聲音與畫面同步;語言流利清晰、聲音洪亮、有節奏感,富有感染力,字幕引導合理,與畫面同步。
學習地圖是指基于崗位任務和業務問題而設計的學習規劃。學習地圖在翻轉課堂教學中主要起到學習引導的作用,學習地圖是學習的規劃工具,沒有科學的學習地圖,學生的自主學習活動很容易陷入混亂、無序的狀態。學習地圖的設計需要考慮能力培養目標、理論和實踐的結合、科學的學習流程等。學習地圖設計如圖1。
圖1 前照燈燈光調整學習地圖
學習任務工單是由企業真實的任務單轉化而來的,結合真實的工作任務,有利于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也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學習的成就感。在翻轉課堂教學中任務工單可以提前發給學生,讓學生根據任務工單參考微課視頻等學習資源進行提前學習,有了任務工單和學習地圖為導向,學生更容易明白學習的目的以及學習的方法,進而增加學習的興趣和學習的主動性。完整的學習任務工單主要包括工作任務、完成工作任務所需的基本理論知識、工作計劃的制定、學習思考等。
課堂教學組織計劃是實現基于工作過程的翻轉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是實現教學目標的執行計劃。課堂組織圍繞基于工作過程的六個模塊資訊、決策、計劃、實施、檢查、評價進行安排,其中資訊在課前以微課視頻、教學課件等提供給學生進行課前學習,課中主要采用小組討論教學的方式,根據任務復雜程度、實踐設備的數量確定小組的成員的人數,復雜的任務小組成員可以多點,實踐設備數量多小組成員可以少一些。課堂教學組織計劃如表1。
表1 課堂教學組織計劃表
基于工作過程的翻轉課堂教學設計適用于高等職業教育的專業課教學,重點培養學生的技術技能水平和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學生的理論和實踐基礎、學校的實訓教學條件、學生人數等因素。
[1] 劉健智,王丹.國內外關于翻轉課堂的研究與實踐評述[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4,(2):68-71.
[2] 張金磊,王穎,張寶輝.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J].遠程教育雜志,2012,(4):46-51.
[3] 陳怡,趙呈領.基于翻轉課堂模式的教學設計及應用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14,(2):49-54.
[4] 甘湘寧.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開發存在的問題和對策思考[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5,(12):173.
[5] 陳永燁.基于工作過程的高職課程開發[J].職教論壇2011,(8):5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