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曉林(中石化江漢石油工程有限公司巴州塔里木測試分公司, 新疆 庫爾勒 841000)
油田井下作業大修施工技術的探討
許曉林(中石化江漢石油工程有限公司巴州塔里木測試分公司, 新疆 庫爾勒 841000)
油田井下作業的大修施工技術能夠解決石油勘探和開采上出現的問題,對我國石油勘探開采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鑒于此,本文對油田井下作業大修施工技術進行了分析探討,僅供參考。
井下作業;側鉆技術;打撈技術;修復技術
油田井下作業大修就是對井下作業事故的處理,對井下落物和套管的處理。工作主要作用在于排除在油田井下作業過程中出現的設備故障和解決井下作業當中的技術難點,保證井下作業的正常開展。工作的內容主要有打撈井下作業工作中意外掉落的物體、處理井下作業的突發故障、維修套管等方面。
2012年10月16日至2013年1月5日,用ZJ30修井機進行大修作業,針對井內落魚情況,分別采用合適的套銑打撈工具(撈筒、撈矛、母錐等)進行套銑打撈,共計進行28次套銑打撈,打撈出Φ120mm螺桿鉆上接頭+變絲+31/2"鉆鋌2根+變絲+31/2"JC油管8根75.22m+31/2"JC油管3.45m,打撈后魚頂位置5586.73m;因井內螺桿鉆靠邊,且中心軸不規則,經過多次套銑打撈,井內遺留大量的合金、鐵屑無法循環洗出,這些合金、鐵屑堆積在魚頂處,致使無法繼續處理剩余落魚,根據本井的打撈情況、地質構造及成本問題,擬定下一步處理方案是用ZJ30修井機在5550處開窗側鉆,利用新井眼生產。
3.1側鉆施工
(1)第一次側鉆。2013年1月5日-2月6日對該井實施第一次側鉆,2013年1月5-11日下打水泥塞管柱,采用高擠高注的方法打水泥塞,侯凝復探塞面5390.5m;1月11-19日組下Φ148mm刀翼磨鞋掃塞至5555m,起出掃塞管柱;1月21日-2月2日開窗鉆進,管柱組合(自下而上)Φ149.2mm三牙輪鉆頭+Φ120mm單彎螺桿(2°)+31/2"加重鉆桿4根+27/8"鉆桿+31/2"鉆桿,泥漿密度1.25g/cm3、粘度46s,鉆壓0.5-2t,開窗鉆進井段:5550.97-5565m,進尺:14.03m,循環無漏失,先返出水泥屑后返出地層巖屑,根據返出物判斷已開窗成功;2月2-6日常規鉆進,管柱組合(自下而上)Φ148mmPDC鉆頭+31/2"加重鉆桿4根+27/8"鉆桿+31/2"鉆桿,泥漿密度1.25g/ cm3,粘度46s,鉆壓2-3t,鉆進井段:5564.97-5580.66m,進尺15.69m,循環無漏失,返出大量水泥和少量地層巖屑。
通過返出物判斷,已打回老井眼。總結第一次側鉆失敗的原因,首先是某油田分公司利用修井機在超深井不定向側鉆的經驗不足,所制定的方案是以常規鉆水泥塞的方法進行,開窗較為困難;其次是所加鉆鋌較輕,附加在鉆頭上的鉆壓過小,通過討論后決定加大鉆鋌的重量,使得鉆進軌跡盡量偏移開原井眼,防止打回老井眼。
(2)第二次側鉆。2013年2月6日-25日對該井實施第二次側鉆,2013年2月6-11日下打水泥塞管柱,采用高擠高注的方法打水泥塞,侯凝復探塞面5482.77m;2月12-15日組下Φ149.2mm三牙輪鉆頭掃塞至5550m,起出掃塞管柱;2月16日-19日開窗鉆進,管柱組合(自下而上)Φ149.2mm三牙輪鉆頭+Φ120mm單彎螺桿(2°)+Φ120mm鉆鋌6根+27/8"鉆桿+31/2"鉆桿,泥漿密度1.25g/cm3、粘度46s,鉆壓0.5-2t,開窗鉆進井段:5549.85-5579.4m,進尺29.55m,循環無漏失,開始鉆進時返出少量水泥,后返出大量地層巖屑。根據返出物判斷試鉆成功,已打出新井眼,2月20-25日常規鉆進,管柱組合(自下而上)Φ148mmPDC鉆頭+Φ120mm鉆鋌6根+27/8"鉆桿+31/2"鉆桿,泥漿密度1.25g/cm3,粘度46s,初始鉆壓4t,最高鉆壓22t,井段:5579.4-5616m,進尺:36.6m,循環無漏失,返出地層巖屑。按照設計要求,鉆進至5616m達到施工目的,后酸化轉抽,該井一直生產至今。
3.2 打撈技術
打撈油井井下作業過程中的意外落物是井下大修的主要工作內容。受油井井下作業的環境影響,油井井下作業大修施工技術中的打撈技術具有復雜性。打撈工作不僅受到油田所在地理環境的影響,還要受到油井結構的影響。打撈的技術和打撈的方式因為油田的不同也不相同。在河南的油井井下打撈技術主要是通過設定套管破損的測定裝置,根據不同的掉落物品設置不同的打撈配件,有效的解決了打撈過程中存在的疑難問題。比如在打撈碎裂的油管的時候,按照要求使用反扣鉆桿就能夠在劃定的打撈位置打撈出油管的碎片。從油井打撈工作的整體來看,打撈工作都先根據油井的結構和特性,制定符合實際的打撈方案,根據打撈方案準備打撈設備,才開始進行和完成打撈工作。
3.3 修復技術
油井井下作業的大修施工的修復工作主要是修復在運行工作中損壞的管套。在油井井下作業中不同的管套有著不同的規格和修復技術,在管套的修復中經常按照管套的通徑對管套的修復技術做出劃分。在管套的修復中,給管套修復技術做的劃分管套通徑標準是90mm。對通徑小于90mm管套,依靠傳統的大修技術不能夠打開管套的通道,要完成對這種管套的修復就要在修復中引用新型技術。目前在這種管套的修復中,我國一般運用專業的防丟魚套銑鞋對管套直接進行套銑引入,之后再著手對管套實施修復。在這套技術中套銑鞋具有拔引的作用,能夠順利修復管套受損的部位。對于通徑大于90mm的管套,傳統的大修技術能夠打開管套通道,可以在管套的損壞部位安裝示蹤器,讓管套的運行保持在同一條軸線上,完成對管套的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