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樂宜(鄭州樹人中學2017屆7班, 河南 鄭州 450000)
新能源產業探析
郭樂宜(鄭州樹人中學2017屆7班, 河南 鄭州 450000)
本文通過對我國新能源產業的整體發展情況和發展勢頭等方面進行分析,對我國目前新能源產業存在的問題以及未來發展情況進行充分探索。
中國;新能源;產業;發展
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發展速度加快。中國太陽能熱水器利用居世界首位,熱水器保有量一直以來都占據世界總保有量的一半以上,2007年總保有量突破1億m2,占世界總保有量的63%以上。目前,中國太陽能熱水器已基本形成從產品的開發設計、真空集熱管等部件生產、整機制造、工程設計安裝到營銷服務的產業鏈和產業發展的布局。
(1)新能源產業未來發展的制約因素 我國新能源的發展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其自身仍然存在許多缺點,雖然我國近幾年的新能源發展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尤其是在開發利用和新能源法規上面,但是不足之處仍然不容忽視,比如管理措施,市場調研情況和新能源開發技術等方面仍然存在很大的不足之處。
①國家政策宏觀支持力度不足,缺乏與之相適應的激勵和懲罰機制。我國目前的競爭力大的新能源產品只有太陽能熱水器,它方便快捷,物美價廉,因其實用性和便捷性等迅速打開市場,尤其是小城市以及鄉鎮、農村等地區的太陽能熱水器使用率相當高,然而,除此之外,其他新能源產業商品并沒足以打開市場局面的能力。很多方面都制約著新能源的發展,如初期投入費用巨大、研發成功率低、事故率高、生產困難等,這些都是小企業難以承受的,因此新能源行業并非所有人員都能參與進來。再加上我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不論是政治、經濟還是文化等方面都處于起步階段,并不完善,因此關于新能源產業方面并沒有出臺切實有效的政策來支持。
②人們對新能源的市場需求量不高,難以提供持續有力的市場保障。我國經濟的發展速度飛快,人們的生活水平等有了提高,但是還遠遠沒有達到全民富裕的階段,因此對于商品的選擇仍然傾向于物美價廉的商品,而大部分新能源產品售價昂貴,很難得到人們的認可。雖然國家有心大力扶持新能源產業,但是固有的市場模式仍然存在,因此也就沒有形成長期穩定的市場需求。離開了市場需求的拉動,新能源發展市場仍舊活力不足。
③新能源行業特點難以改變,從業人員文化程度不足。由于新能源產業是新興產業,因此新能源產業方向人才嚴重不足,國家并沒有足夠的新能源人才儲備,同時我國現有的新能源技術水平也遠遠沒有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差距依舊很大。
(2)推動中國新能源產業發展的對策 ①政府出臺強制的市場政策和經濟激勵政策。從國際范圍內來看,新能源發展迅速的國家必定背后有政府的大力支持,如果脫離了政府的支持,新能源的發展則往往沒有顯著的效果。因為新能源是新型資源產業,只有以國家為首來提倡才能引發人們的共鳴,并且需要國家投入巨大的物力財力來進行深入研究,一般的小企業沒有那么大的實力進行新能源的研究。同時,企業所領頭的新能源研究也需要國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以及提供人才儲備等。
②出臺扶持新能源發展的法律法規。一般新能源發展的早期步驟是先對資源進行探測,隨后就是新能源技術研發,在這些工作完成之后就要力求對成本的降低,只有成本有足夠的優勢才能在市場上有立足之地,世界上新能源開發成功的國家大都有比較明確的立法,利用法律的強制性將新能源技術普及到壟斷性大企業,使其不得不采用新技術,無形中為新能源技術做了宣傳,吸引投資商的加入。
③依靠科技進步,提升行業整體素質。引進先進科學技術,是提高新能源利用率的必經之路,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只有新能源利用充分與科學技術相結合,才能使自身的核心競爭力變大,提高整個新能源行業的產業優化升級,從新能源產業根源上和技術上降低生產成本。
能源是中國崛起的動力,經濟社會發展對能源的依賴比發達國家大得多。2001年,全國終端用戶支出的能源費用達1125萬億元,占GDP的13%,而美國僅占7%。
(1)節能優先 實施“能源開發與節約并舉,把節約放在首位”的方針。要制訂《節約能源法》配套法規,以及促進節能的經濟激勵政策,建立終端用能設備能效標準和標識體系,推進政府機構(靠公共財政運作的政府機關、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 節能,推行需求側管理、能源服務公司、自愿協議、政府采購等節能新機制。
(2)環境友好 能源是環境問題的核心,環境是能源決策的關鍵因素。環境友好的能源戰略采取政府驅動、潔凈高效、總量控制、排污交易和公眾參與等政策措施加以落實。鑒于2020年煤炭仍將占一次能源消費的60%左右,發展潔凈煤技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發展潔凈煤發電技術,2000~2020 年可累計減排二氧化硫2218Mt,節煤15.17 %。最近,國家發改委決定全面推行以節能降耗、清潔生產、資源綜合利用為主要內容的循環經濟。
國家推行可持續發展戰略,力求從根源上保護環境,造福民生。新能源以其節能性和環保性的優點得到了環境愛好者的青睞,同時也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新能源產業有利于拉動民眾消費,吸引國內外商家投資,保持我國出口穩定等,這從根本上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提高了生產力水平,提高了綜合國力。
[1] 中國煤炭經濟研究會.中國煤炭資源保障分析與對策[J].中國煤炭,2004,(6):19-20.
[2]趙遵廉.中國電網的發展與展望[J].中國電力,2004,(1):1-7.
[3]王慶一.可再生能源的現狀、前景與政策[J].中國力,2002,(1):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