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郁紅
實現精準服務才是硬道理
文/郁紅
國內氮肥企業已連續第三年虧損,鉀肥僅有微利,復合肥也只有不到5%的平均利潤率。這是今年國內化肥行業面臨的殘酷現實;再加上遭遇政策的調整期,使得傳統的“傻大黑粗”的發展模式已經難以為繼。10月19-20日在貴陽召開的第六屆全國農化服務工作年會暨2016年化肥零增長(甕福)高層研討會上,不少企業都在積極尋求肥料產品結構的調整和發展模式的創新,真正接地氣的農化服務和智慧農業的理念正為化肥企業所推崇。
據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農化服務辦公室常務副主任李光介紹,目前我國化肥工業正遭遇雙重壓力。一方面是產能嚴重過剩,國內化肥年產能已達上億噸。另一方面,國家對化肥行業正在按市場化運作規律進行政策調整。其一,化肥企業的電價、水價和運費優惠政策已經全部取消。2014年2月,農用化肥鐵路運價全面上調;2015年4月20日取消化肥電價優惠,化肥生產用電執行相同用電類別的工商業用電價格。其目的是鼓勵去除過剩產能,但隨著近期原油和煤炭價格的走高,直接大幅提升了生產企業的生產成本;其二,環保要求已上升到立法階段,增加了企業的環保投入;其三,2015年9月國家恢復對化肥征收增值稅。稅費營改增在規范生產經營的同時,有利于低端企業的出局,達到降產能的目的,但由于支農產品從生產到應用全過程中不規范情況的實際存在,可能導致企業稅負的實際增加,甚至擴大了低端企業的生存空間。其四,國家對于化肥產品出口征收所得稅后再征收關稅,擺明了不鼓勵出口;但由于國內銷售低迷期,客觀上降低了肥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優勢。其五,農業部提出的2020年農藥化肥零增長,已使土地使用化肥的總量呈下降趨勢。其六,由于產能過剩,金融機構已經開始降低農化產品生產和流通企業的貨款額度,導致生產企業融資困難、融資成本提高;而淡儲政策的逐步取消,不僅繼續削弱了中間環節的存儲量,更加劇了金融機構的減貸力度。
“截至目前,國內氮肥企業已連續三年虧損,估計今年全行業虧損額將突破百億元,有的企業為保住市場份額,出廠價格甚至低于1000元/噸;磷肥行業已經從微利降至全行業盈虧平衡點,鉀肥由于50%依賴進口還有微利,表現最好的復合肥,也只有4.6%的行業平均利潤率。”李光強調。
上海化工研究院高級工程師、教授陳明良談到,中國化肥產業存在的問題主要是,新增產能持續增加,落后產能退出遲緩,致使目前氮肥、磷肥產能利用率僅約70%和72%;產品結構與農業需求不符,基礎肥料品種齊全,高效專用肥料發展滯后,不能滿足平衡施肥、測土配方施肥、機械化施肥、水肥一體化施肥等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產品利用率低,氮肥利用率35%,低于發達國家;農化服務不到位,未建立專業的農化服務體系,不能完全適應現代農業生產主體的變化。
“相關政策變動對行業影響較大,尤其是增值稅由免征調整為征收13%,不利于肥料進口,國內肥料企業應該抓住機會;優惠政策逐步減少,會使成本增加,市場化程度提高,競爭更加充分,落后產能被迫退出,將推進產業升級及技術進步。出口政策趨于寬松會提高企業的國際競爭力,促進行業發展。行業監管走向簡化,將會降低行政成本,提高生產效率,促進新產品研發應用。‘化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方案’也將推動新型肥料和測土配方施肥的發展。”陳明良說。
“調整觀念已經變得至關重要。化肥企業何去何從,不僅要看化肥品種如何向高效化、 差異化、功能化、多樣化方向發展,實現轉型升級,關鍵還要看農化服務如何適應上述變化。”李光強調。
甕福(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何光亮告訴認為:傳統的肥料企業要想有所突破,必須要轉變觀念,適當降低傳統肥料的產銷,提高新型肥料的產銷比例。
“甕福公司制訂了三個‘1/3’戰略,我們為什么要提出三個“1/3”呢。因為公司傳統的氮磷肥產能有200多萬噸/年,但如此之大的體量,已經難以給公司創造足夠大的邊際貢獻了,局部地區的加工基地甚至是生產越多虧損越多,失去了競爭力。再這樣下去,企業就要被搞垮了,經濟效益明顯支撐不了。所以我們就計劃把傳統肥料這部分的比例大幅降下來,降到原來20%~30%的水平。大概就是50萬~60萬噸/年的能力用于生產傳統的五氧化二磷肥料。不僅如此,我們還要對傳統肥料進行改進和優化,加入中微量元素;但還是以傳統肥料形態為主,因為基礎肥料有很多方面是其他新型肥料所替代不了的,還是需要的。”
何光亮指出,除了降低傳統肥料的比例,我還要增加新型肥料的生產能力,這就是另外一個的“1/3”,主要用于生產更符合未來生態、環保和新型施用工具需要的肥料。液體肥聚磷酸銨是其中之一,此外還包括硝酸鎂、差異化磷酸二銨、NPK+等。目前,我們完全液態的磷酸二氫鉀在四川達州已經有了十幾萬噸的規模,在其他省市也要根據需要適當布局。
還有一個“1/3”計劃要向化工領域發展,規模也可能要超過“1/3”的體量。目前甕福已經形成了65萬噸/年工業級、食品級凈化磷酸的能力,這部分要往化工和下游發展。他們還計劃用一年左右的時間將凈化磷酸的規模擴展到100萬噸/年,成為全球最大的凈化磷酸供應商,繼續鞏固其在全球的龍頭地位。
安徽省化肥工業協會名譽理事長夏英彪也強調,化肥產業轉型升級的重中之重在于營造化肥的去產能化,未來必須走質量代替數量的發展之路。一方面控制總量、去產能化。嚴格準入,原則不能新建;嚴格環保能耗不達標的退出機制。另一方面,調整產品結構,提高產品效率。產品向高效化、多樣化、功能化方向發展。測土配方肥、水溶肥、緩控釋肥(“控氮釋放、促磷增效、防鉀淋失”)、功能性肥料等值得關注。
“安徽的一些肥料企業,如中鹽紅四方、司爾特、六國、淮化、帝元公司、鳳陽金星、輝隆五禾、文勝肥業、科邦、安徽華沃生態、安徽金正大、中農化工、沃福、新天地、興隆、云峰肥業、六安金田、徽澳肥業等企業在新型肥料上均作了大量工作;近幾年研發出了一些新型的功能型肥料,如:新型易降解包膜緩釋肥、控失肥、抗旱肥、穩定肥、增效氮肥、復合氮肥、生態有機肥、有機無機三維全價肥、活化增效肥、高塔硝基肥、氨化穩定網控肥、茶葉專用肥,全水溶性復合肥、生態氮肥、速溶磷酸鉀銨、多態氮肥、磷包氮緩釋型配方肥、水溶肥、脲甲醛復合肥、硝基肥料、生物有機肥、驅蟲寶有機肥、生物炭基復合肥、有機磷銨鈣等,對實現化肥零增長起到了十分積極的作用。”夏英彪表示。
何光亮強調,現在有人把肥料“妖魔化”了,我認為這是錯誤的觀念。因為肥料提供的是動植物成長所必需的元素。比如磷元素,如果沒有它,動植物不可能生存。不僅光合作用無法完成,而且生物成長所需的血液、氧氣、營養的傳遞也無法進行。所以現在的問題是我們怎么把它的配方和施用變得更精準,讓作物吸收得更有效;而不是要不要肥料的問題。
何光亮提到了他們的“保姆式”服務。一方面,他們在每個目標鄉鎮都搞一個配肥站,根據測土的數據建立數據庫。農戶只要告訴公司要種植什么作物,公司就可以結合其土壤的養分情況,精準地配制出所需的配方肥。如果農戶的作物在生長中遇到問題,只要拍一張照片發送到公司,公司就可以利用其專家系統,幫助農戶解答問題。在東北等大的糧食主產區,甕福還可以通過自己的平臺幫助種植戶打開農產品的銷路。目前他們在東北已經有了幾百萬噸的糧食倉儲能力,會就近收購農戶的糧食,幫他們烘干,記錄下來存儲量并進行評級,設專人進行管理。如果國家收購,就把糧食賣給國家,然后把錢交給農戶。
甘肅金昌化學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的田玉虎表示,該公司農化服務中心將在提高化肥利用率,確定最適化肥施用量方面多做工作來實現化肥零增長。首先推廣測土配方施肥即測出土壤里主要元素的含量,然后根據農作物所需養分,進行科學合理的施肥,需要多少施多少,避免浪費。其次,確定最適化肥施用量合理施肥,達到農作物增產和減少污染的目的。
“目前農村的施肥量都是依據邊際效益原則,即達到最高產量時的施肥量為最佳施肥量。這種施肥方法只考慮產量而沒有考慮肥料的流失和對大氣環境的污染。因此,從效益最大化出發,必須考慮農產品產量、品質及對大氣污染等多重因素,針對不同土地給農民施肥給予科學指導。”田玉虎說。
北京綠得利工貿有限公司的石華(職務)表示,除了積極調整產品結構外,還要結合互聯網把握農資行業未來。
他指出,互聯網的迅速發展已經成為整個社會不可逆轉的發展趨勢,作為一種信息技術手段,互聯網讓信息打破時間和空間限制,實現無縫連接,使社會資源得到重新配置和布局,資源利用效率得到極大的提高。由于肥料行業的特殊性,肥料企業進入互聯網領域會遇到很多問題,一方面老一代農業生產者還占很大比例,他們對互聯網的認知還非常欠缺;另一方面互聯網監管還很不完善,發展互聯網缺乏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最后,發展互聯網可能會陷入一種投資大,長期無收益的窘境。因此,肥料企業進入互聯網領域需要量力而行,看準時機逐步推進,目前值得推廣的方式就是利用大數據建立互聯網服務系統,為農戶提供農業技術服務和咨詢,通過企業高水平的服務,樹立企業在互聯網領域的品牌形象,同時加強互聯網技術和人才儲備,適時加碼,擴展互聯網業務范圍。這樣可以更加高效的利用企業現有的寶貴資源,取得更好的效果。
中鹽安徽紅四方股份有限公司也談到了他們在肥料行業“互聯網+”上的思考。公司有關負責人胡超表示,以用戶為中心,通過提供多樣化的服務來實現價值會是未來農資銷售的核心。通過與“互聯網+”的結合,企業可以從銷售產品向服務用戶轉型,通過線上平臺和線下渠道提供立體的銷售服務網絡,在生產、流通、營銷等各方面改善傳統的銷售模式,實現廠家、商家、消費者更高效的連接。消費者選擇由被動變為主動,同時,企業啟動“定制化”的生產模式,將更有針對性、一對一地生產更有價值的肥料。肥料定制化的生產模式,使得消費者可以直接從工廠選購自己想要的化肥,更加節約了農民支出成本。
深圳市芭田生態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則致力于創新智慧農業,踐行化肥零增長。芭田公司的華建青提到,他們組建了芭田物聯網平臺和農產品檢測平臺,搭建智慧農業大數據綜合應用平臺,更好地為種植戶提供全方位農化服務和個性化的種植解決方案,通過“植物營養配置+農業機械化+種植標準化+服務產品經營+大數據經營”的解決方案,打造行業內領先的農業定制平臺。
芭田農業的大數據應用平臺,線上通過“農財APP”(芭田自主開發手機移動端種植應用平臺)為農戶提供病蟲害防治預警和防治方案及種植作物配方肥、私家定制肥等具體種植過程中的智能科學喂養種植解決方案,線下通過緊貼種植大戶、農業合作社的農業定制站為農戶提供相關病蟲害防治技術指導服務,以配肥機根據種植方案為農戶提供相應的精準化配方肥料。農業定制站及定制肥已經在廣西、海南、云南等地實踐,減量增效凸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