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寶新(西北大學體育教研部陜西西安710069)
跳高項目的演進特征
□黃寶新(西北大學體育教研部陜西西安710069)
梳理跳高技術的演進過程,認識項目發展規律,探究背越式技術的內在機制。現階段的背越式跳高技術表現出不同以往的特點,與快速助跑相適應的技術特征趨于最佳合理化,這將推動跳高項目的進一步發展。
跳高演進特征
跳高項目的演進先后經歷跨越式、剪式、滾式、俯臥式和背越式五種技術,總結跳高項目的發展特點,將跳高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跨越式到俯臥式,是尋找更趨于合理過桿技術,充分利用騰起高度階段。俯臥式是這一發展階段的終端,隨著俯臥式技術的日趨成熟,使用俯臥式技術的運動員先后多次刷新跳高世界紀錄,大幅度提高了人類的跳高極限(男子為2.35m、女子為2.0m),甚至有人認為:俯臥式是最為理想的跳高技術;第二階段:俯臥式與背越式共存時期,是利用助跑速度,提高起跳功率階段。由于背越式技術的出現,俯臥式技術的先天不足逐漸顯現,由于俯臥式的起跳技術限制了運動員助跑速度的發揮和利用,運動員更多的是在利用肌肉力量跳躍,盡管騰起角度很大,但能量源較小(助跑速度慢),騰起高度有限,盡管俯臥式技術后期也有加快助跑速度的趨勢,但這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俯臥式技術上的結癥,背越式取代俯臥式成為項目發展的必然結果;第三階段:背越式技術的發展完善階段。
1.1、早期背越式技術特點
福斯貝里是第一個在國際大賽中使用背越式技術的跳高運動員,福斯貝里的背越式技術表現出助跑重心高、跑跳銜接自然、起跳階段重心無明顯起伏、折疊擺腿等現代背越式技術特點,技術形式上和用力機制上都與俯臥式跳法大相徑庭。俯臥式和背越式技術共存的時期,使用這兩種技術的運動員多次交替打破世界記錄,關于俯臥式和背越式技術誰更合理的話題成為跳高界爭論的焦點。隨著背越式技術優勢的逐步顯現,使用背越式技術的運動員數量逐漸增多,很多使用俯臥式技術的運動員改用背越式技術,由于跳高理論研究的滯后,人們對背越式和俯臥式技術的技術原理和起跳機制認識模糊,這一階段的很多背越式技術表現出鮮明的俯臥式特點,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延緩了背越式取代俯臥式的速度,阻礙了跳高項目的發展。
由此可見,早期背越式的技術形式源于福斯貝里,但受到傳統跳高技術和理論的影響衍生出不同的特點。這一階段的背越式技術表現出兩種風格迥異技術類型。一種是繼承俯臥式特點的背越式技術;另一種是保留福斯貝里技術特點背越式技術。
繼承俯臥式特點的背越式技術表現出助跑后幾步重心相對較低、進入起跳前制動明顯、軀干后傾角大、擺動(擺臂、擺腿)幅度大的特點,這種技術充分利用俯臥式技術騰起角度大的特點,同時借鑒背越式技術動作形式,一定程度上發揮助跑速度的優勢,較俯臥式技術有了長足的進步,但由于用力機制上與俯臥式技術并無本質區別,因此,這種技術在利用速度因素上有一定局限性。隨著人們對背越式技術特點和內在力學機理認識的不斷深入,這種技術在傳承俯臥式技術優勢的基礎上也發生了較大變化,跑跳銜接技術和起跳技術逐漸趨于合理,發展成為現代背越式技術的力量型(幅度型)跳法。世界紀錄創造者索托馬約爾技術類型的代表。
福斯貝里使用的跳高技術是最早背越式技術典范,這種技術表現出很多現代背越式技術的先進元素,助跑與起跳銜接自然,擺動速度快、時機早,但由于速度的加快,導致起跳控制難度加大,很多運動員表現出跑得快,但騰起角度小,起跳效果不佳等現象,這也是背越式技術發展必然經歷的過程。由于對項目規律認識的模糊,技術上就會誤入歧途,這一階段的技術偏執于速度,忽略了起跳速度轉化的關鍵問題。
1.2、俯臥式技術的后期演化特點
1968年福斯貝里以2.24m的成績獲得奧運冠軍后,背越式技術開始被人們認同,隨著背越式技術的發展,70年代美國運動員斯通斯先后多次創造世界紀錄,大大促進了背越式技術的發展,有更多的跳高運動員使用背越式技術。與此同時,背越式技術的發展也促進了俯臥式技術的改進,一些使用俯臥式技術的運動員開始借鑒背越式技術優勢,改進傳統俯臥式技術。其中的代表人物是前蘇聯運動員雅辛科(最好成績2.35m)和美國運動員馬茨道夫(最好成績2.29m)。
雅辛科的助跑速度超過8m/s,為了適應快速助跑的需要,雅辛科的起跳技術較傳統俯臥式運動員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同前蘇聯跳高運動員布魯梅爾(六次打破世界記錄,最好成績2.28m)相比,雅辛科起跳腿著地時軀干后傾角減小了10°左右。軀干后傾角是速度轉化的必備條件,在不影響助跑速度的前提下,軀干后傾角越大,用力幅度就越大,速度轉化效果越好,傳統俯臥式技術對軀干后傾角的利用達到了極致。運動員通過較低重心助跑,倒二步壓緊膝、踝關節推動髖部積極前送,形成較大軀干后傾角,這利于加大起跳擺動、蹬伸幅度,但限制了速度的發揮。雅辛科適當減小軀干后傾角是為了適應快速助跑的需要,這是對傳統俯臥式技術的巨大突破。
由于助跑速度的加快,雅辛科擺動腿的擺動時機和起擺速度也發生了適應性變化。起跳開始時,布魯梅爾的擺動腿與起跳腿大腿間的夾角為-40°,雅欽科約-10°(擺動腿在起跳腿之后為負值);起跳腿緩沖階段膝關節角度為150°時,布魯梅爾約0°,雅欣科約+20°。從擺動腿與起跳腿大腿間的夾角變化可以看出,雅辛科的擺動時機提前、起擺速度加快,這樣就減輕了起跳開始階段起跳腿的負擔,為承受因助跑速度提高而增加的沖擊力提供了有利條件。
馬茨道夫在倒二步擺動腿著地技術上突破了傳統技術,他的擺動腿是前腳掌先著地,傳統俯臥式技術是腳跟地再滾動為全腳掌,著地點也較之更接近重心射影;同時,馬茨道夫的送髓動作明顯的小,最后一步騰空時間縮短,這有利于水平速度的保持,使得助跑與起跳銜接更加緊密;馬茨道夫采用的是屈腿擺動技術,較直腿擺動技術擺動半徑更短,擺動速度加快。從雅辛科和馬茨道夫俯臥式技術的特點不難看出,后期俯臥式技術的演進也是以速度為先導的,起跳技術的改進是為了匹配快速助跑的需要。雅辛科使用這種改進后的俯臥式技術三次打破世界記錄,把人類極限提高到2.35m的高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卻無法改變俯臥式被背越式逐步取代的命運。由此可見,速度是跳高發展的必然趨勢。
跳高項目的根本目的是通過起跳獲得盡可能大的垂直騰起初速度和適宜的角動量,并通過合理的身體姿態越過橫桿,跳高技術的演進也是以此為基準的。背越式跳高技術的最大的優勢在于其助跑與起跳銜接自然,運動員可以更快速助跑進入起跳,完成助跑水平速度向垂直速度的轉化,這是以往任何一種跳高技術難以完成的,因此速度成為現代背越式跳高技術的獨特屬性。背越式的技術特點適應快速助跑、快速起跳的發展趨勢,這是跳高項目發展完善的必然過程。
起跳是跳高技術的核心環節,是力、速度、能量轉化的過程,起跳效果決定運動員的騰起高度和角動量,騰起高度和角動量是運動員越過橫桿的前提,因此,通過起跳如何最大限度地獲得垂直騰起速度和適宜的角動量成為背越式跳高技術的核心課題和發展的內驅動力。起跳被認為是助跑水平速度向垂直速度轉化的過程,在快速助跑的前提下,起跳的能量主要來自于助跑獲得的水平動量,起跳的效果決定水平速度向垂直速度的轉化效率,因此決定騰起高度的因素主要有兩個,助跑速度和起跳效果(速度轉化率),這兩個因素將共同決定運動員能否越過一定高度。同時這兩個因素間存在共生和抑制關系,速度過慢起跳效果一定很差,因為以較慢的速度進入起跳不利于伸肌的反應式收縮,起跳速度慢,用力效果差;如果進入起跳階段的速度過快,運動員會因支撐器官負荷過大而無法完成起跳。
運動員達到一定水平后,助跑速度和起跳效果之間存在著相對穩定的匹配關系,運動員想要進一步提高成績就要打破這種平衡,通過加快助跑速度保持起跳速度轉化率、保持助跑速度提高起跳速度轉化率、加快助跑速度提高起跳速度轉化率等途徑來建立新的平衡關系。因此,背越式跳高項目的核心競技能力體現在:快速助跑的前提下,通過合理的技術實現助跑水平速度向垂直速度的高效轉化。
速度是背越式跳高的靈魂,背越式跳高技術的演進也是以速度為方向和動力。隨著人們對跳高項目規律認識的不斷深入,背越式跳高技術得以不斷的發展完善。現階段背越式跳高技術已經趨于最佳合理化,相關技術環節的特點表現出對快速助跑的高度適應,運動員快速助跑獲得的較大水平動能能夠通過起跳的合理技術高效的轉化為騰起高度,男子運動員之間、男女運動員之間的關鍵技術環節趨于相近,表現在:助跑速度快;擺動腿的擺動速度快、起擺時機早;全部的世界優秀女子運動員和絕大多數男子運動員采用折疊擺腿技術,采用屈腿擺動技術的男子運動員數量正逐步減少;世界優秀男子運動員使用單臂擺技術的人數開始明顯增加;男女運動員普遍采用持續下肩過桿技術。
現階段背越式跳高技術表現出來的特點是為了適應快速助跑和起跳高效速度轉化率的需要,是背越式跳高技術發展的必然結果;研究現階段背越式跳高的特點也是進一步揭示背越式跳高速度轉化機制、認識項目規律的必由之路。
[1]孫楠等.現代田徑訓練高級教程[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10,184.
[2][美]弗拉基米M·扎齊奧爾斯基.陸愛云譯.運動生物力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0.
[3]P·雷多,侯福臨.背越式跳高中不同類型跳法的特點[J].中國體育科技,1986,8.
[4][美]A·瑪吉爾.張忠秋等譯.動作技能學習與控制[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6,326.
[5]鄒順和.國外跳高強國的跳高訓練和技術[G].第二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集,1987,35.
[6]周成之.系統論觀點在跳躍技術中的應用[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1984,1.
[7]周成之,王保成.人體起跳機制和起跳效果之研究[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1985,4.
G823
1006-8902-(2016)-12-LX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