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穎(中國石油大港油田采油工藝研究院,天津300280)
信訪維穩工作的探索與實踐
郭穎(中國石油大港油田采油工藝研究院,天津300280)
穩定是政治,穩定是大局,穩定是第一責任,是企業快速發展的基礎和前提。本文以大港油田采油工藝研究院(以下簡稱采油院)的實踐為例,旨在探索信訪維穩工作的有效途徑。
信訪;維穩;采油工藝研究院
信訪工作作為維護穩定、維持社會和諧的基礎性工作,事關國計民生。做好信訪維穩工作是維護職工群眾合法權益、密切黨群干群關系的需要。
采油院建院于2005年4月8日,是油田勘探開發工藝技術支撐單位。多年以來,采油院信訪穩定工作始終堅持以防范群體性問題、解決信訪穩定的突出矛盾為重點,始終堅持把“事要解決”放在突出位置,以“凝心促和諧、聚力促發展”為主線,扎實有效地開展各項工作,確保了信訪穩定工作萬無一失,為穩定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1高度重視、落實責任
認識到位是做好信訪穩定工作的前提和基礎。各級領導干部高度關注職工群眾反映的問題,親自協調解決職工群眾的信訪問題。應以群眾滿意作為信訪穩定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耐心傾聽群眾的正當信訪訴求,了解情況、疏導情緒,變群眾上訪為干部下訪,變被動應付為主動預防,變單方工作為多方聯動。
1.2勇于探索、敢于實踐
有效的工作機制是做好信訪穩定工作途徑和保障。在新的形勢下,采油院結合自身實際,進一步建立健全并不斷完善新的工作機制,領導主抓、全院聯動、全員監督,實現了信訪穩定工作的良性運轉。
1.3豐富載體,搭建平臺
信訪問題的形成有原因,很多時候也是有征兆和規律的,采油院正確認識、多措并舉,及時化解不穩定因素,使工作擲地有聲、執行有力、落實到位。一是持續關注苗頭性和傾向性的問題,關注群眾的焦點熱點情況,搭建信訪預測、溝通、交流的平臺,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問題。二是堅持全方位、多渠道,搭建與群眾溝通的平臺。三是堅持情、理、法相結合,搭建解決群眾信訪問題的平臺。
2.1提高認識、轉變觀念,強化信訪穩定工作的頂層設計
一是轉變方式,整合力量,及時化解矛盾。維穩工作不單是維穩部門的事,需要相關職能部門的配合與協作。信訪維穩部門要充分發揮好協調作用,及時協調責任部門按照時限辦結信訪事項。要徹底解決信訪問題,必須統一步調、多方協調、上下聯動、齊抓共管,形成大格局,各級組織和每個部門各司其責、形成合力。同時要層層落實責任,層層細化措施,嚴肅維穩工作政治紀律和強化執行力,嚴格考核和責任追究。要堅決杜絕因工作不當引發新的不穩定問題,堅決杜絕重點時期重點場所發生敏感事件,為油田發展保駕護航。
二是換位思考,轉換思路,解決合理訴求。每個黨員干部都應站在維護穩定大局的高度,既要隨時轉換工作思維,更要注重工作方式方法的轉變,要盡量避免直來直去、硬碰硬的方式,要曉之以情動之以理,但在原則問題上要恪守盡責、依法辦事,逐步化解矛盾。對群眾反映的合理訴求,能馬上解決的立即解決;一時不能解決的限定日期解決,并及時通報給信訪人。對非正常訪人員中存在的“大鬧大解決、小鬧小解決”的錯誤認識,要堅決予以遏制,絕不手軟,絕不做無原則的退讓和妥協,要堅持批評和疏導教育,以“春風化雨”般的方式舒緩情緒,解決問題。對于惡性的無理上訪問題,要嚴肅懲處,如有違反法律的行為,一概依法追究責任,絕不姑息。
2.2源頭控制、轉變作風,強化信訪問題的預防措施
一是要加大宣傳力度。要持續深入地加強信訪舉報法規的普及和教育,讓群眾執法懂法,自覺用法制觀念指導言行,用合理的方式反映訴求,遵守秩序。要充分利用接待場所和各種宣傳工具,廣泛宣傳相關的法規等,擴大工作影響,增加信訪工作的透明度。
二是要夯實關鍵基礎。要盡可能地早發現苗頭,早疏導和解決,避免事件升級和惡化,要努力把問題和矛盾解決在萌芽狀態,把職工穩定在基層范圍,引導群眾通過各級組織逐級反映問題。要嚴把受理、跟蹤、督促、反饋等各個環節,增加透明度,提高工作效率,及時解決、及時答復。要嚴格落實、強化監管,切實維護社會穩定。
三是要以人為本。要切實維護群眾合理合法的訴求和意愿,想法設法的幫助解決和實現,要積極傾聽群眾呼聲,了解群眾所思所想,并把群眾需求作為工作的鞭策和動力,科學決策、民主決策、集體決策、依法決策,使各項政策的制定和執行既符合采油院發展需求,又順應民意,從而實現企業進步和職工發展的和諧與雙贏。
四是堅持廠務公開。要持續深入推進廠務公開工作,并不斷完善機制,做到“公開、公平、透明”,使群眾知曉政策、參與決策、監督執行,切實維護好職工利益。對群眾關心的熱點和焦點問題要及時跟進,并對落實情況,要定期檢查、認真考核、及時通報。同時還要不斷拓寬職工群眾參與監督的渠道,保證職工參與采油院的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的合法權益。
[1]劉波、張含海:油田企業改制中信訪工作的思考,才智2008年21期.
[2]王先江、張有梅、莫良元:信訪制度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價值探討,安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