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超(遼寧財貿學院遼寧興城125105)
淺析太極拳的傳承
□于超(遼寧財貿學院遼寧興城125105)
太極拳是我國的傳統武術,更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它蘊含著虛實、對立等思想,號稱是武術界的“活化石”,是“哲拳”。它產生于冷兵器時代,主要用途在于技擊、健身,以門戶、師徒的形式傳承。到了現代化的今天,各種文化不斷沖擊融合,作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太極拳如何傳承,如何發展呢?筆者結合自身多年習練的體會,主要談談楊氏太極拳的傳承問題,并提出自己一點粗淺的看法。
太極拳傳承
太極拳,拳種之一。早期曾稱為“長拳”、“棉拳”、“十三勢”、“軟手”。清乾隆年間,山西人王宗岳著《太極拳論》,太極拳這個名字才確定下來。該拳以“掤、捋、擠、按、採、挒、肘、靠、進、退、顧、盼、定”等為基本動作,是一種靜心用意,以意導氣,氣帶動作,呼吸平穩深勻自然,動作中正柔和緩慢,動作弧形的一種拳法。太極拳有陳式、楊式、孫式、吳式、武式以及武當、趙堡等多種流派。
隨著全民健身活動的蓬勃開展,太極拳正成為當今社會的一種名副其實的“健身符號”。太極拳呼吸自然、細長、慢均、速度緩慢、動作柔和,改善身體內部的循環,對“三高”有一定的治療作用,因此,太極拳運動有很顯著的治病效果。
2.1、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成果根本的創造力,是民族歷史上道德傳承、各種文化思想、精神觀念形態的總體。中華傳統文化首先應該包括思想、文字、語言,之后是六藝,也就是:禮、樂、射、御、書、數,再后是書法、音樂、武術、曲藝、棋類、節日、民俗等。拿現代的語言來說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我國積極在世界各地建立孔子學院,也是推行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使中國文化成為主流文化,中國的對立統一、陰陽、剛柔等觀點為人接受,太極拳自然就被世人接受。
2.2、強化學校太極拳教學
(1)從娃娃抓起。
太極是中國傳統武術文化的重要部分,具有豐富的內涵。太極拳不僅能夠強身健體,而且在修心養性等方面的功能正在受到越來越多的人的關注,尤其對于少年兒童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的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娃娃時期不僅是語言從小學得快,太極拳也是一樣的,建議在小學、中學的體育課開設太極拳,使學生對太極拳會練、會講,入腦、入心。
少年兒童習練太極拳,會對小孩的增強體質、提高心理能力、陶冶情操、改善學習效果、培養文化底蘊等起到一定的積極效果。
(2)太極拳能夠促進兒童健康發育,增強體質。
少年兒童正處于快速發育的關鍵時期,身體的各方面素質都需要鍛煉,來促進骨骼、肌肉、韌帶的結構和功能的發育完善。所以可以適當學練太極拳,以此刺激骨膜外成骨細胞,從而增加骨皮質的厚度和密度。同時學練太極拳也可以使兒童的肌肉和韌帶拉長并具有彈性,并且隨著動作幅度的增大,骨小梁的排列能夠更加符合應力的作用方向。
除此之外,練習太極拳還能使少兒的反應更加靈敏,而且增強方位感和協調能力,使身體素質得到良好提升,促使其健康發育。
(3)太極拳能夠提高兒童的注意力和感知能力。
少年兒童大多數正處于活潑好動的時期,思想常常不集中,并且容易分散注意力。太極拳練習過程中需要集中注意力,所以兒童可以通過練習太極拳來提高注意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并且鍛煉感知能力。而且,長期堅持練習太極拳,還可以提高孩子的感知能力、思維能力、整合能力等。
(4)太極拳能夠使兒童穩定性情,培養性格。
太極拳具有一定的藝術性、觀賞性以及趣味性,而且練習太極拳可以使人靜心、沉著、內省。加上少年兒童本身就樂于了解外在事物,所以,少兒學習太極拳不但可以陶冶孩子的藝術情操,而且還能穩定孩子的性情,進而幫助改善孩子的任性、急躁等不良習慣。因為少年兒童正是性格形成的關鍵時期,所以如果在這個時候加以正確的引導,對培養孩子的性格很有幫助。
(5)太極拳能夠緩解兒童的學習壓力,改善其學習效果。
現在的中小學生在學習方面普遍有著較大的壓力,太極拳可以在課余時間緩解孩子的學習壓力,并且培養孩子的細心與耐心,甚至可以激發孩子對于學習的興趣,改善學習的效果。
少兒處于學習知識與養成習慣的最佳時期,在這時期學練太極拳,還有助于養成孩子良好的學習態度和自律的生活習慣。
(6)太極拳能夠讓孩子親身了解中國傳統文化。
太極拳是中華幾千年的文化瑰寶,綜合了道家陰陽學、古代哲學、中醫經絡學、兵法學、美學以及導引吐納術等諸多傳統學說為一體。在習練太極拳的過程中,少兒兒童可以切身地了解傳統文化的精髄,比如“中庸”、“陰陽平衡”、“上善若水”,“以修身立德為已任”等難以直接從書本中體會到的傳統文化知識。
總之,太極拳對少年兒童的好處非常多。兒童時期也是一生中發育成長的關鍵時期,習練太極拳,要“從娃娃抓起”。
(7)攻防轉化教學有利于民族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
大學生有青春、活潑、好動等特點,太極拳的攻防技擊,使其變為對抗性項目,簡化24式太極拳,技術難度低,按照“練打結合”的學習原則設計運動形式,每段技術內容的套路既可以單練,拆分后也可以進行對打套路練習,還能以拆招形式體現實戰技法,充分突出傳統武術“既可單練,又能對打,還能實戰”的技術要求,提高教學效果。
攻與防也是太極拳中的一對矛盾,太極拳中攻與防的關系,涵括了極為豐富的哲學思想,構成了太極拳中攻與防的矛盾運動。另外,虛與實、剛與柔、動與靜等多種矛盾的相互作用,都蘊含了太極拳的博大精深的內涵。
因此,練習太極拳,本身就是一個體驗中國武術文化和培養中華民族精神的過程。
?歐陽兆熊:《水窗春囈》卷下“維揚勝地”條,轉引自陳從周《中國園林》,廣東旅游出版社1996年版,第108頁。
2.3、政府的努力
(1)相關制度。
從國家的層面,建立相關的體育機制,明確大力支持傳統武術,包括太極拳在內的項目。包括運動員的訓練,不要拔苗助長式的挖掘訓練,要符合訓練的規律,循序漸進的進行,而且教練員的晉級、職稱評定不與輸送的隊員多少掛鉤。建立隊員成功“回饋”制度:即一隊員獲得成績,其各級別教練員都應該獲得獎勵,而不是其主教練一人。這樣,每個教練員就會從運動員的長遠利益出發,逐步挖掘其潛力,直至達到運動成績的頂峰。
(2)發揮職能部門的作用。
遼寧省葫蘆島興城市是這樣做的,體育局牽頭,組織并培訓健身指導員,2016年在全市范圍內開展了“六進”活動,即社會體育指導員進學校,機關,行政村,企事業單位,家庭,社區,指導相關人群進行健身,太極拳是必不可少的項目。旨在通過開展多種多樣的太極拳展示、競賽活動,在全市營造濃厚的太極文化氛圍。自從我市開展“六進”活動以來,全市各界群眾積極參與到活動中來,廣泛開展太極拳等健身活動,有力促進了太極拳在全市的普及和推廣。
2.4、專項資金
建議加強政府設立專項資金,用于支持太極拳的發展。將資金做好預案,這筆錢多少,怎么花,花在哪里。涉及的人員的培訓、場地設施等費用,要細致,做到專款專用。
當然民營資本也可以加入,在大力發展太極拳的同時,也可以:體育搭臺,經貿唱戲,適度加入市場運營。實際上就是太極拳的商業化,就像NBA一樣,以太極拳為載體,餐飲、娛樂等共同受益。
近年來,體育課上出現不少傷殘事故,甚至是死亡,使得教師不敢教,怕訴諸法庭,高難度的動作少教或者不教。同時體育課雖說與畢業有關,但沒有因為體育課不及格拿不到畢業證的。所以教師向學生灌輸終身體育思想,這很重要。
2.6、挖掘特色地區
新的發展時期,文化作為城市的標簽,作用更加顯著。蘭州因一碗拉面聲名遠播,洛陽因一朵牡丹而光彩奪目,登封因少林而聞名遐邇。
焦作市打造太極故里——世界城市名片。焦作市曾5萬多名太極拳習練者在15個分會場集中演練太極拳,成功挑戰了最大規模武術表演(多場地)的吉尼斯世界紀錄,為世界武術運動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打造城市名片,有條件的城市,可以申請太極城、太極故里、萬人太極拳等等,該地區的人群自然多多習練,技術和質量自然也更上一層樓。
2.7、大力發展農村、社區太極拳
農村人口文化素質偏低、學習起來可能要費些功夫,政府可以組織相關指導員下農村進行教學。可以在專用傳媒節目中,講授基本的知識。有條件的地方,可以開展太極拳的比賽。
社區太極拳相對于農村要好很多,可以一個社區組織學習太極拳,也可以幾個社區之間進行太極拳的交流。同時,可以成立太極拳的社團,給太極拳的愛好者打造一個平臺,成為太極拳健身的領頭羊。
2.8、出版相關的書籍、音像制品
在農村及其周邊地區,開設廉價的書店、音像店。普及太極拳的重要性,尤其是健康的作用,鼓勵大家積極學習,健康生活,可以作為民心工程加以推廣。
2.9、政府相關部門給與培訓
抓人才建設,就是政府的職能部門要培訓相關運動的健身指導員,讓群眾學拳有人教。太極拳經過數百年的傳承、發展,培養了一大批太極拳拳師和傳人,成為太極拳傳播、研究的寶貴人才資源。在此基礎上,興城市舉辦了機關、企業、鄉村等多個班次的太極拳輔導員骨干培訓班,打造了一支由“數量充足、結構合理、分布均勻、多行業、全覆蓋”的社會太極拳輔導員隊伍,有力地推進了太極拳在全市的普及。
太極拳協會和輔導站點是太極拳和愛好者之間聯系的紐帶。目前,在我市已建立陳式太極拳協會、楊式太極拳協會等多個太極拳協會組織和太極拳輔導站點。這些協會和輔導站點的建立為推廣普及太極拳發揮了重要作用,為廣大太極拳愛好者提供了一個鍛煉、展示、交流的平臺。
為了在全市營造濃厚的太極拳習練氛圍,體育主管部門等單位,結合行業特點,采取了多種措施來推動“六進”活動開展。太極拳作為興城市第六屆全民運動會的表演項目,加強對學生的太極拳教授工作,在學校課程中安排太極拳教育教學,高中將太極拳作為選修課內容,小學和初中也有課程的安排。
同時興城市的健身運動,不僅是太極拳,還有以太極武術為特征的太極劍、太極扇等等。這些活動的開展,使我市城鄉居民參與體育健身的意識進一步增強,帶動了更多的人喜愛太極拳、習練太極拳。
無論是城市、鄉村,還是工廠、學校,到處都能看到練拳的人群,青山綠水間,廣場花園里,五顏六色的太極服裝構成了最靚麗的風景。據統計,“用太極拳打造世界城市名片,任重道遠。”我們將繼續以‘六進’工作為抓手,不斷擴大普及面積,提升普及水平,扎實地做好基礎工作,不斷加大太極拳宣傳力度,把太極文化融入城市精神,不斷提升焦作的軟實力和影響力。
太極拳的傳承是一個系統龐大的工程,需要在各個方面加以用心。在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同時,大力強化學校的教育,在農村、社區等地也要加以普及。尤其是將攻防含義運用到教學中,有利于激發學生興趣,提高課堂效果,學生易于掌握太極拳項目的健身方法和原則,為終身體育的發展打下基礎,同時對民族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具有重要作用。總之,攻防含義教學能夠把握傳承傳統武術的精髓,對于促進太極拳普及和學生的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有利于太極拳的傳承。
[1]李金龍劉宗立.社會體育概論[M].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8.
[2]張照金.淺議技擊性技術在太極拳教學中的作用[J].銅陵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1).
[3]于超.對中國體育發展的思考[J].遼寧師專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2).
G852.1
A
1006-8902-(2016)-09-ZQ
于超(1974-),男,滿族,遼寧省朝陽人,碩士,講師,畢業于遼寧師范大學體育學院,研究生畢業于西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體育教育訓練學專業,研究方向:武術理論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