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榮 馬曉瑜(中國海洋大學基礎教學中心體育系山東青島266100)
關于濱州學院體育教育專業學生考研動機的調查分析
□李克榮馬曉瑜(中國海洋大學基礎教學中心體育系山東青島266100)
本文通過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訪談法、數理統計法,對濱州學院體育系體育教育專業學生的考研動機分別從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兩大方面進行統計分析。研究表明:就業壓力大、提升自身技術能力、家庭的期望以及教師鼓勵等因素是大學生考研的主要動機,通過本次調查,為學生正確對待考研動機提供了科學的依據。
體育教育專業考研動機因素分析
本文根據濱州學院體育系體育教育專業學生的特點,分析他們的考研動機,提前預測考研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積極的引導學生對自己的學業進行規劃,幫助學生充分的了解當前的考研現狀,分析自身的情況,明確自己的方向,以便做出正確的選擇。為解決體育教育專業學生在考研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更好的為學院發展提供更好的服務。
1.1、研究對象
以濱州學院體育系體育教育專業學生為研究對象,隨機抽取200名學生,其中男生158人,女生42人。就考研動機進行深入的調查研究。
1.2、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通過在中國知網查閱有關體育教育專業學生考研動機等相關文獻,并借助因特網及學校圖書館搜集大量的教育學、體育學、心理學等資料,為本課題的研究提供充實的理論依據。
(2)問卷調查法:共發放問卷200份,回收問卷193份,回收率是96.5%;有效問卷184份,有效率為95.3%,其中男生有效問卷145份,女生有效問卷39份。
(3)訪談法:對濱州學院體育系體育教育專業學生進行口頭訪談,以訪談的的形式初步了解他們對本研究的看法和建議。
(4)數理統計法:對回收問卷數據進行描述統計和分析。
濱州學院體育系體育教育專業學生報考研究生現狀:體育教育1班總人數40人,考研報名的人數是35人,所占比例為87.6%;體育教育2班總人數39人,考研報名人數33人,所占比例為84.6%;體育教育3班總人數36,考研報名人數25人,所占比例為69.4%;體育教育4班總人數39人,考研報名人數34人,所占比例為87.2%。
根據本研究的調查,體育教育專業學生選擇考研的人數在四個班中已經占到本班人數的一半以上,說明考研已經成為我系教育教學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重要舉措,學校鼓勵學生通過考研提升自己的能力。
濱州學院2012級體育教育專業學生中男生考研的比例占75.6%,女生占24.4%,男生考研的比例遠遠超過女生。
在學生的眼中找一份好的工作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這部分同學會認為他們在研究生畢業以后不僅自己的能力得到了提升,并且開闊了自己的眼界,更是有利于自己以后找工作。所以綜合權衡他們會覺得這是他們考研的最大動力。
其中認為自己是為了學術研究而去讀研究生的占到25.0%。這部分同學表現出他們對體育教育專業的熱愛。
在內部動機中自我提升占22.8%,這一部分學生認為自己不夠優秀,自己所學的知識仍然是九牛一毛,在當今社會如果你沒有一個好的家庭背景,那么只有通過自己的努力你才能在社會上占有一席之地。
另外還有從眾隨大流以及其他因素分別占14.1%、3.8%。因此,需要引導學生在校期間的學習目標。
(1)內部動機分析:自我認知,有些同學有強烈的求知欲望,十分熱愛自己的專業科目,他們注重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提升自己的專業水準。自我實現,考研能夠滿足自己成長中的需要;(2)外部動機分析:社會就業壓力最能體現這種需求。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使得當代大學生人數不斷增加,現在社會上的大學生已經變為常態化,尤其是體育生的就業問題面臨著更大的挑戰。另外,一部分大學生的考研動機是為了滿足父母的期望、隨大流、對自己的專業不滿意以及和愛情的需要選擇考研。
根據學生認為影響自己考研動機的因素依次排列下來:第一就業壓力、提升技術能力、家庭期望、老師鼓勵、受周圍同學的影響以及其他因素。通過調查研究顯示,當代的大學生就業壓力大,他們充分認識到本科文憑已經跟不上時代的發展,考取研究生才算是尋求理想工作的敲門磚。體育教育專業學生的專業技能是今后從事體育相關工作的必備之計,因而很多同學希望通過考取研究生來提高自身的競爭力,為自己爭取更多的機會去體育專業院校學習。
(1)經濟因素。在這個經濟時代,無論我們做什么都與錢離不開,不管是在考研的過程中還是讀研究生期間,都需要我們有較好的經濟基礎。我們在大學期間會看到有的同學為了不向父母要生活費而去勤工儉學,研究生期間這種現象更是普遍,他們會覺得自己年齡不適合再向父母伸手要錢了,所以有的同學干脆就放棄了讀研究生的想法,直接選擇了就業。
(2)社會因素。該專業學生本科畢業后找到對口的工作是一件難事,因此他們只好選擇考研這一條路為自己提高就業競爭力。在當代充滿競爭的社會,學歷已經成為一項重要的敲門磚,象征著自己的社會階層。在他們看來只有取得高學歷,才能讓自己在社會上取得一定的優勢,增加自己的競爭力。
(3)家庭因素。家庭是學生學習背后的重要支撐,家庭收入的不斷增加為子女提供了更加充實的物質保障。使得其子女接受教育的機會增加,因此更多的家庭開始不再干預子女考研的問題,甚至主動鼓勵他們去繼續求學。
(4)個人因素。部分同學意志力薄弱,每當身邊有不同意見出現時,總是難以跟隨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隨波逐流根據大多數人的意見去做決定,這種不理智的做法促使他們做出了自己的選擇。另外,還有國家政策等其他方面的一些因素制約著大學生考研。
3.1、考研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分析
(1)學校信息少。在考研困難的調查中發現有26.63%的學生認為學校信息少是他們遇到的困難之一。學校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學校考研信息更新慢將會直接導致學生對考研信息的準確掌握,甚至導致他們直接輸在考研的起跑線上。
(2)考研過程中堅持不住。調查發現,25.00%的學生認為考研過程是一個痛苦的過程。剛開始由于對考研的新奇,父母的鼓勵和同學的激勵,他們帶著對研究生的向往和期待,滿懷激情的去學習。
(3)學生基礎差。作為一名體育生,他們學習的內容大多數都是專項學習,對于文化課的學習有所忽略,尤其是英語基礎較差。英語學習是一個長期積累的學習,如果想在學習中突擊,是比較困難的,再加上英語在考研中又屬于一項重要的科目,這就對體育教育專業學生的考研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成為學生考研的一大困難。
(4)專業信息少。體育院系的學生人數比較少,考上研究生的人數也就變得相對較少,師哥師姐的幫助就變得很有限,對于專業以及導師的情況掌握不足。再加上每年考研信息的不斷更新,使得有的學生對于自己理想的學校的了解不夠,面對這種復雜的情況,他們并沒有信心。
(5)起步晚。8.15%的學生認為自己比別人準備的時間晚,當別人都背專業課的時候,自己剛剛開始學習英語單詞,這就說明我們已經輸在了起跑線上。當他們看到身邊的同學比自己準備的充分時,就會慢慢的喪失信心,覺得自己已經比別人慢了一步了。
(6)失去工作機會。調查顯示:6.52%的學生認為他們考研和工作相沖突,這部分人在實習期間就已經找好了工作,他們認為有一份合適的工作是最重要的。另外還有1.09%的同學認為怕考不上、規劃生活等造成他們考研困難。
3.2、對考研過程中困難的應對方式
(1)增加自己的運動量。其中有39.67%的學生會通過運動來應對考研過程中的困難。學生在考研過程中投入大量的精力,造成身體和精神層面的疲勞,在這時可以適當的進行體育鍛煉以緩解出現的身體狀況。
(2)找同學和老師談心。調查顯示:有36.96%的同學表示他們在考研遇到困難時會選擇找身邊的朋友談心,向朋友傾訴內心的想法,當然,大部分同學在遇到困難的時候都希望能有個朋友說說話,傾訴他們在學習中越到的問題。
(3)堅定考研的信念。有18.48%的學生覺得主要是靠自己的信念來支撐著自己堅持下去。當遇到困難時,對自己進行心理暗示,相信我能行,我一定可以戰勝困難,時刻堅定自己的信念。最后有4.89%的同學認為還可以通過聽音樂,不斷的復習等方式面對困難。
4.1、結論
(1)男生考研的比例要遠遠超過女生。男生主要是受生活的壓力,選擇讀研究生。女生主要是考慮到自己年齡的問題,她們選擇就業而主動放棄考研究生;
(2)在濱州學院體育教育專業學生考研動機的分析中得出:找一份好的工作所占比重最大;
(3)在影響大學生考研動機的因素中可以看出,當前就業壓力大是主要原因。在當代充滿競爭的社會,學歷已經成為一項重要的敲門磚,在他們看來只有取得高學歷,才能讓自己在社會上取得一定的優勢,增加自己的競爭力;
(4)學校考研信息少是大學生考研遇到的主要困難。學校既是大學生學習的地方又是他們生活的地方,因此學生會覺得這是使得他們考研困難的主要因素;
(5)對考研過程中的應對方式選擇運動的同學最多,適當的進行體育鍛煉可以緩解緊張的情緒,使身體得到充分的放松,因此通過運動來應對考研中遇到的困難的學生最多。
4.2、建議
(1)正確面對生活中出現的壓力,將壓力化作自己奮斗的動力,無論是考研還是選擇就業都要根據自己內心的想法,不要隨大流,對自己的人生負責;
(2)學校和系院積極創造條件,讓同學們積極參加各種英語比賽,英語辯論會等活動,為考研打下堅實的基礎;
(3)針對學校考研信息少的情況,學校可以增加考研信息交流平臺,其中包括每個院系之間的交流平臺,還有自己院系之間的交流平臺,為想考研的學生做好輔助工作;
(4)轉變教學模式。在原來薄弱的內容基礎上充實課程內容,提高教學質量,開設一些實際的有用的課程,幫助學生盡早樹立就業目標和正確的價值觀。
[1]王曉燕,鄒丹杰.大學生考研的動機分析及心理適應[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08(11).
[2]羅玲.當代大學生"考研熱"的社會心理探析[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2(6).
G807
A
1006-8902-(2016)-09-SY
李克榮(1959-),男,山東青島人,副教授,研究方向:體育教學與訓練理論、實踐。馬曉瑜(1992-),女,山東臨沂人,中國海洋大學基礎教學中心體育系在讀碩士,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與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