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巧玲(長江大學,湖北武漢430100)
橋口主體井網調整的主要研究對策
李巧玲(長江大學,湖北武漢430100)
橋口主體構造位于東濮凹陷中央隆起帶中部,屬于強非均質低滲油藏。隨著注采井網的不斷損壞,自然遞減逐年增大,產量下降快,開發形勢逐步變差。為了有效遏制油田產量進一步下滑趨勢,圍繞橋口主體井網恢復重點開展構造、儲層、剩余油等基礎地質研究和井網調整恢復經濟政策研究。
橋口油田;井網調整;井網優化
1.1強化基礎研究,評價落實潛力井損區
(1)構造及低級序斷層研究:綜合運用新增的鉆井、測井、HDT、RFT、動態及監測等資料、動靜結合,修改、落實、組合斷層30余條,22條老斷層在平面圖上局部位置有所變動,去掉塊內老斷層6條,新增8~20米小斷層18條,更正可疑斷點5個;新編制(1:5000)等深線間隔10米構造圖17層次。(2)沉積微相及儲層研究:勾繪出50個流動單元的沉積微相平面展布圖和相應的砂體平面分布圖各50層次。搞清了儲層的空間展布規律及其所處的微相帶,橋口老區主要為三角洲~湖泊沉積體系,淺水三角洲是其沉積主體,三角洲前緣沉積是其主要儲層。(3)剩余油分布規律研究:①注水井吸水剖面分析:根據橋29塊注水井吸水剖面統計,沙二下2、3、4砂組吸水厚度及吸水層數百分數均在45%以上,是主要吸水層位,說明沙二下2、3.、4砂組吸水性較強,水驅動用程度相對較高;沙二下1砂組水驅動用程度較低。②剩余油飽和度測井資料分析在注入和產出資料分析的基礎上,進一步利用剩余油飽和度測井資料分析剩余油的分布狀況。③新鉆井水淹狀況分析統計近幾年15口鉆遇沙二下油層新鉆井的油層和水淹層厚度,鉆遇沙二下油層厚度193.4m/85層,水淹層厚度122.7m/50層,水淹層厚度占總油層厚度63.4%,水淹層層數占總油層層數的58.8%。其中沙二下3、4砂組水淹較嚴重。分微相統計結果表明,河道水淹層厚度和層數百分比均較高,水淹程度相對較高;其他微相水淹層厚度和層數百分比較低,水淹程度相對較低。
1.2經濟技術政策研究
(1)井網恢復方式經濟界限:按照效益的原則,依據油藏工程設計和開發投資的預算進行井網恢復經濟效益預評價。一是初期產量界限研究:指在現有油田開發技術和財稅體制下,恢復后所獲得的收益能彌補全部投資、采油操作費并獲得最低收益率時應達到的最低產量,當初期產量大于這一值時,經濟上是可行的。二是恢復可采儲量界限研究:在采出其恢復剩余可采儲量的50~60%時能回收全部投資和操作成本,投資回收期為3~6年,收益率為12~15%,恢復剩余可采儲量必須高于經濟界限。(2)注采管理政策研究:注采井距:通過低滲油藏采收率與井網密度關系曲線以及注水實踐,橋口老區一類層合理注采井距為280m左右,二、三類層合理注采井距為180~200 m左右。注水強度及注采比:為了盡快彌補地下虧空,對未見效層注水強度保持在5.0~8.0m3/d·m;對見效初期注水強度在4.0~5.0m3/d·m,注采比在1.3~1.65,對見效中高含水期注水強度在3.0~4.0m3/d·m,注采比在1.15~1.30,對高含水期注水強度在2.7~3.3m3/d·m,注采比在1.0~1.20。
2.1潛力井網優化恢復成果部署
1、優化部署思路及原則:針對橋口油田老區井網損壞嚴重,以經濟效益為中心,利用更新、大修、換井底等技術手段,對橋口主體油田的二三類層和部分一類層開展井網調整工作。2、潛力井網優化恢復部署:根據低級序小斷層剩余油研究成果,方案共優化落實了25個潛力較大損壞注采井組,安排恢復工作量33井次,包括更新2井次,側鉆1井次,換井底16井次,大修12井次,老井利用2井次。
2.2井網優化恢復研究成果應用及效果
橋口主體整體恢復效果:(1)注采井網、可采儲量和水驅動用儲量得到有效恢復。總共恢復注采井網18個,實施工作量18井次,增加(恢復)水驅控制儲量46.4×104t,水驅動用儲量42.6×104t,可采儲量7.02×104t,恢復產能0.72×104t,累計增油6098.0t。(2)橋口主體整體開發水平有效提高。橋口主體油田油水井開井數增加、日產油水平由2012年底的85.4t上升2013年底的108.0t,上升22.6t,綜合含水下降1.4%,自然遞減控制在13.6%,綜合遞減控制在1.6%,與去年相比分別下降了1.5個百分點和8.1個百分點。(3)水驅采收率提高:水驅采收率明顯提高,目前橋口主體油藏采收率為37.0%,比不治理相比提高2.0%,水驅特征曲線明顯改善。
充分利用現有井網,針對油井采油堵水措施進行產液結構層間調整,挖潛二三類層剩余油;對水驅動用程度低的注采井網,主要通過調剖、酸化等手段進一步改善注采關系,提高水驅控制和動用程度;加大注水井分注力度,能分注的井盡量實施分注。
李巧玲,女,漢,安徽亳州人,2011級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