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曉軍
?
外傷后小腸攣縮性梗阻2例
蔡曉軍
腹部閉合性損傷;小腸壁攣縮;腸梗阻
病例1,男性,52歲。 間斷性腹痛、腹脹、嘔吐、肛門停止排便排氣反復發作10個月,再發10h,2010-07-10入院。10個月前在當地被機車撞傷腰腹部和下肢,傷后有7d腹痛,15d的一過性的血便,經非手術治療后癥狀消失。6個月前起,患者有間歇性的腹痛腹脹惡心嘔吐,肛門停止排便排氣現象,反復發作。在當地診斷為腸梗阻,經禁食胃腸減壓輸液后緩解。病程長則7d,短則1d,飲食量稍大容易誘發。查體:T:37 ℃,P:80次/min,R:22次/min,BP:100/70mmHg。消瘦,無貧血,心肺正常。腹部中度膨隆,見腸型并腸蠕動波,全腹軟,有輕壓痛,無反跳痛,未觸及腫塊,腸鳴音亢進,可聞及氣過水音。肛門指診空虛,未觸及腫物。血、尿常規及生化、肝腎功能正常。腹部超聲見腸管擴張,腹腔無積液,肝腎胰脾聲像圖正常,胸腹透視見心肺正常,腹部有階梯狀氣液平面。CT掃描腹腔內小腸擴張積氣積液,未見明確腫塊。入院診斷:急性腸梗阻。予以禁食胃腸減壓輸液治療。3d后癥狀緩解,進行全消化道鋇餐檢查,顯示回腸遠端不全性梗阻。入院后12d行剖腹探查,發現距回盲部60cm處回腸有長5cm的局限性狹窄,近段腸管中度擴張。狹窄段腸管外徑僅1cm,腸壁質韌,漿膜粗糙無光澤。腸系膜未見明顯異常。切除狹窄段和部分擴張段腸管,作腸管斷端的對端吻合。術后患者順利康復,痊愈出院,隨訪3年無腹痛腹脹發生,飲食排便正常。術后標本病理:腸段局限性狹窄伴潰瘍形成,腸壁各層均見炎性細胞浸潤。
病例2,男性,30歲,間斷性腹痛、腹脹、嘔吐、肛門停止排氣排便3個月,2015-03-12入院。患者2個月前車禍腹部受鈍性撞擊,初有輕度腹部不適,飲食排便基本正常。9d后飽餐后出現臍周脹痛,并惡心、嘔吐,肛門停止排氣排便,當地醫院診斷為胰腺炎、腸梗阻。經禁食胃腸減壓輸液治療后,血尿淀粉酶均正常,肛門有少量排氣排便,腹脹稍緩解。雖可停止胃腸減壓,但無法恢復進食,攝入即出現腹痛腹脹。體重有下降,無惡液質出現。既往健康。查體:T:36.7 ℃,P:80 次/min,R:14次/min,BP:130/80mmHg,營養一般,無貧血,心肺正常。腹部平坦,偶可見中上腹腸型及蠕動波,全腹軟,無明確無壓痛點,間或觸及腸形軟塊。腸鳴音正常或亢進。肛門指診直腸空虛。血、尿化驗正常。腹部超聲見有擴張腸管,腹腔無積液,肝腎胰脾聲像圖正常,胸腹X線檢查心肺正常,腹部有階梯狀氣液平面。CT掃描中上段小腸擴張積氣積液,鄰近系膜結構紊亂,不規則增厚,密度不均,可見略高密度影。遠端回腸和結腸空虛,未見明確腫塊。入院診斷:機械性不全腸梗阻。予以禁食胃腸減壓輸液治療。2周后癥狀無緩解,剖腹探查,見小腸中段有長3cm的局限性狹窄,近段腸管中度擴張肥厚,遠端腸管塌陷。相應的小腸系膜輕度增厚,中間部見多處白色瘢痕。狹窄段腸管外徑1.5cm,腸壁厚韌,漿膜粗糙無光,切開見腸腔顯著狹窄,約0.3cm,局部黏膜糜爛改變。切除狹窄段增厚腸壁,作腸管對端吻合。術后患者順利康復,痊愈出院,隨訪6個月無腹痛腹脹及腸梗阻發生,飲食排便正常。
2例患者臨床表現均為典型的機械性小腸梗阻,剖腹探查證實為局限性腸壁攣縮增厚、腸腔狹窄,經手術治療獲得痊愈。患者既往體健,無胃腸道慢性病史,腸梗阻的發生和腹部閉合性鈍挫傷有時間上的相承性。病例1腹部外傷后有一過性的腹痛血便史,提示有腸壁的挫傷、黏膜血腫形成的可能。病例2腹部傷后CT影像顯示有小腸及系膜損傷的病理異常。2例患者術中均發現環周性的局限性腸壁增厚瘢痕攣縮性病變,腸腔狹窄梗阻,其機制以繼發于腸系膜及腸壁挫傷,致局部缺血性攣縮、血腫機化等無菌性炎性反應過程來解釋,較為合理。
腹部閉合性損傷的診斷,主要以腹痛、發熱、腹腔游離氣體或炎性滲液、腹膜炎來判定胃腸道破裂。而腸壁的非破裂性損傷,倘無急性性組織缺血壞死,發生腹腔感染腹膜炎,由于臨床征象缺乏特異性,影像檢查判定較為困難,往往忽略不被重視。腹部閉合性損傷后的腸梗阻臨床報告相對較少。外傷后近期出現的腸梗阻和腸壁外的血腫壓迫、腸壁損傷致腸壁神經叢短暫麻痹、或腹腔炎性反應感染相關[1,2],而中長期發生的腸梗阻多和腹腔外傷后形成的腹腔粘連、腹內或腹外疝相關[3,4]。由腹外傷后的慢性腸管缺血攣縮瘢痕狹窄所致的小腸梗阻,臨床認識相對不足。國內和國外文獻類似的個案報告[5,6],分別為7歲女童和20歲男性青年,均和本組2例患者呈現相似的臨床和病理特點,分別在傷后9d和90d出現腸梗阻病癥,而文獻[5,6]所載的是傷后90d和30d發生腸梗阻。腹部閉合性損傷時若有腸壁和系膜的挫傷,可導致局部的腸壁發生慢性缺血性攣縮和瘢痕增生性修復,引發局限性的小腸狹窄梗阻,這一致病機制應引起重視。
腸管慢性瘢痕攣縮是個漸進的過程,和粘連性梗阻一樣,都可在腹部外傷后的數周時段起,引發機械性腸梗阻,初始多為不全性梗阻,非手術治療可獲緩解,但腸壁攣縮所致腸道狹窄,梗阻狀態呈進行性加重,可出現近端腸管的肥厚擴張等繼發性改變,手術切除狹窄腸段是唯一的治療手段。因此要克服粘連性腸梗阻的慣性思維,及時進行剖腹探查避免治療延誤。而粘連性梗阻表現更為多樣化,可發生絞窄等緊急狀況,緩解后多半不留下繼發性腸管病理改變。腹外傷后期出現的腸梗阻診療,臨床也要注意排查非外傷所致的病變,如和小腸克隆病鑒別。后者腸管常為多處病變,腸系膜常有增厚攣縮改變,病史過程也不吻合。
[1] 謝連昆.外傷性空腸血腫致腸梗阻1例[J].中華創傷雜志,1999,15(S1):42.
[2] 楊 克.腹部外傷3個月后致腸梗阻1例[J].法律與醫學雜志,1997,1(2):89-90.
[3] 吳在德,吳肇漢.外科學[M].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480.
[4] 馬秉錄. 外傷致遲發性膈疝漏誤診的教訓[J].臨床誤診誤治, 2007,20(11):25.
[5] 蘇 南,董 蒨.閉合性腹部外傷后腎萎縮及遲發性腸梗阻1例[J].青島大學醫學院學報,2011,47(5):428.
[6]MikloshB,AbrahamL,Eli, et al.IntestinalStenosisCausingSmallBowelObstructionafterNonoperativeManagementofBluntAbdominalTrauma[J].JTRAUMA,2007,62(6):1511-1513.
(2016-04-05收稿 2016-05-20修回)
(責任編輯 岳建華)
蔡曉軍,博士 ,副主任醫師。
100039 北京,武警總醫院普外科
R57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