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奇星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魯迅先生的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有如下片段:“于是大家放開喉嚨讀一陣書,真是人聲鼎沸。有念‘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齒缺曰狗竇大開的,有念‘上九潛龍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錯厥貢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書。后來,我們的聲音便低下去,靜下去了,只有他還大聲朗讀著:
‘鐵如意,指揮倜儻,一坐皆驚呢;金叵羅,顛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我疑心這是極好的文章,因為讀到這里,他總是微笑起來,而且將頭仰起,搖著,向后拗過去,拗過去。”
其中內容暫且不論,但文中私塾先生的深情朗誦著實感染了兒時的魯迅。雖是舊式的私塾教育,但足見朗誦在教學中的吸引力。放眼當下的中小學語文課堂,這一傳統的教學方式卻被摒棄或被忽略,長期以來,在中小學語文教學中一直存在一個突出的弊端,就是重“文”輕“語”。究其原因,或因教師咬字強調的不足,或用磁帶、多媒體設備替代,抑或讓學生自行朗讀了事,甚至是教師以講代替讀賞析文本。諸如此類,教師的示范性朗讀成了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環節。為何重提教師的示范性朗讀環節,筆者認為,這是語文課堂的助推器,是教師主導性的重要體現,也是師生互動的一個重要媒介。
語文新課標中明確了朗讀在教學中的重要任務: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各學段關于朗讀的目標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讀”,這是指要讓學生在朗讀中通過品味語言,體會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態度,學習用恰當的語氣語調朗讀,表現對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態度的理解。應加強對閱讀方法的指導,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有些詩文應要求學生誦讀,以利于豐富積累,增強體驗,培養語感。朗讀是將文字轉化為言語的最直觀的手段,是解讀文本的初始階段。絕非是停留識字的基礎上,應該使朗讀成為表情達意的作用。
表意性:文本經朗讀將文意直觀地表述出來,這如同人與人之間的對話,言語是最直接、最直觀的表現形式。如故事性較強的文本《一厘米》,說明介紹性的文本《蘇州園林》,其中較多的平鋪直敘。為避免文字的單調枯燥,用朗讀的方式能使其文意更直白地表達出來。
表情性:情感是文本的靈魂,需要讀者細細體味,言語是情感表白的外在載體。《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中初聞捷報的悲喜交加,而后攜帶家小的歸心似箭。《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屋破雨漏的無奈,推己及人的憂慮。喜怒哀樂、嬉笑怒罵,內在的情感可以通過朗讀者在輕重、緩急的語調中以外露的形式得到感知。
朗讀的作用毋庸置疑,朗讀這種教學手段的運用越來越被重視。朗讀不是機械的吐字發音,它不僅要求字正腔圓,而且要求朗讀者善于“披文入情”,具有“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在聲調里曲折傳達出來,讓學生耳與心謀,得到深切的了解”(葉圣陶語)的示范朗讀能力,具有指導學生讀出文章情味的能力。成功的朗讀,可以省去教師許多講解,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能培養學生的語感能力,提高他們的語感品位和素質。部分語文教師缺乏朗讀知識,在朗讀示范及指導學生朗讀時存在諸多問題,干脆放任學生自由朗讀,將自己置于身外。殊不知教師的示范性朗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具有以下特點:
一、示范性
學習是從模仿開始的,美的朗讀、美的語言是學生模仿的源泉。可是,有些語文教師的朗讀示范能力較弱,朗讀時存在許多問題。無法給學生提供好的模仿樣板,無法給學生良好的熏陶,并使其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高,導致課堂教學效率大打折扣。其實教師開口朗讀的實踐比起理論的指導要簡易方便多了。“師者,聞道在先”,教師在學識閱歷方面相對的優越能夠使朗讀具有示范作用。“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扁鵲見蔡桓公》,“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能求其千里也”《馬說》。以此為例,文中的節奏停頓、語氣把握等朗讀要求,并非學生所能駕馭的,特別是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朗讀的示范性作用尤為凸顯。
二、感染性
讀者與作者的情感交叉、交流、融合,引發共鳴,語文課堂的感染力將在教師的示范性朗讀中得以展現。以《將進酒》為例:“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激昂慷慨的語調引領學生進入一個廣闊的天地間,“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哀婉低沉的語調引領學生進入一個急促的歲月里。這一開一合,一漲一消,一喜一悲,從空間、時間悲嘆人生的短暫,以極強的感染力讓人為生命的易逝、歲月的無情而唏噓。“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放蕩不羈,任意放縱的語調作結,在戛然而止間卻給人以意猶未盡之感。全篇大起大落,詩情忽張忽翕,由悲轉樂,轉狂放,轉激憤,再到狂放。如此恣意縱橫的情感非朗誦不能表達,準確到位的示范性朗讀必將詩情得以觸發,必然會把課堂的氛圍推向高潮。
三、直觀性
想象的翅膀是閱讀的一把鑰匙,但直觀的再現卻是想象的最初始階段,示范性朗讀的直觀性再現表現為朗讀者將文本的情感溢于言表。人的語言、神態、動作,都是人的內心世界的最直觀外露。“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激昂處可揚眉吐氣,“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悲憤時可仰天長嘆,“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欣喜處可喜笑顏開,“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悲愴時可如噎在喉,“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哀怨處可掩面而泣。或捶胸頓足,或橫眉冷對,或奮袖出臂,或振臂高揮。這一笑一顰,舉手投足間,一切情感不僅在朗讀者借助音調、語氣的變化中體現出來,更從示范者的面部表情、肢體語言中得以充分展示,讓學生更直接更直觀地感受到其中的意味,將文本的情感一覽無余地展現在學生的面前。
新課程標準提倡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課堂模式,教師的示范性朗讀恰好彌補了當下教學中教師“引而不導”的不足。示范性朗讀不僅能起到指導學生參與閱讀的作用,還能培養“聽”的另一種語文能力,可謂一舉兩得。把示范性朗讀作為課堂的切入點,以聲情并茂的朗讀引領學生走進文本,聆聽作者的心聲,引發共鳴。多一分感知,少一些解讀,回歸朗朗書聲的語文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