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琴
摘 要: 我國的教育體制改革目前正處在關鍵時期,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中學政治教育教學也應該與時俱進,成為教育體制改革中的先行者,新的教育改革更加重視學生主體作用,更加注重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實現自我提升,這就要求教育者發揮“以人為本”的思想,更加重視學生個性,尊重學生發展,針對學生所長開發其潛能,使之更好地發展。
關鍵詞: 新時期 中學政治教育教學 以人為本
中學是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的重要時期,對學生一生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中學政治教育教學就是要指導學生形成社會主義的價值觀,使學生堅定馬克思主義信念,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道德,目前,中學政治教育教學要緊緊圍繞“以人為本”的精神,改變教育教學思路,使之更加契合教育改革,更加適合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一、“以人為本”教育教學理念內涵
“以人為本”的思想起源于先秦哲學,在中國哲學史中凸顯其獨特光芒,其中教育教學理念中的“以人為本”起源于孔子的教育“人本”思想,儒家哲學肯定人的價值作用,注重發揮個人潛能從而實現個性發展,有教無類,因材施教,通過“學”和“思”達到“困而學之”的目的。
在西方哲學中,馬斯洛和羅杰斯是人本主義思想的杰出代表人物,西方的人本主義主張教育就是要實現人的個性發展,要體現學生的個體價值,完成學生對個人價值的追求,培養學生的獨立人格個性,主張通過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和營造活躍的課堂氛圍滿足學生充分發現自己、個性發展的需要。
二、堅持“以人為本”教育教學理念的重要意義
(一)“以人為本”教育教學理念是教育的發展趨勢。傳統的教育教學理念導致學生過于同一性的發展,追求的是絕對的答案和結果,忽視對學生之所以為學生的培養精神,使得學生缺乏必要思考,過于按照統一的要求達到統一的目的,這種傳統的教育教學理念已經不適應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需要。因此,教育者更應該堅持“以人為本”教育教學理念,利用政治課堂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情操。
(二)堅持“以人為本”教育教學理念是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傳統的教育教學理念是培養一個個應試的機器,面對書山題海,學生會缺乏應有的活潑,單純的應試教育也不能提高學生身體素質,只是教學大綱中的知識的堆疊,并沒有針對學生開展適應其發展的個性化教育,應該讓學生在追求成功的過程中自己尋求達到目的的道路,無論曲折,無論平坦,教育者在這條道路上的角色應該是引路人,而不是路標,應該是親切的、人性化的,不應該只是冷冰冰的答案式教學。
(三)中學政治課的教育目標決定了必須堅持“以人為本”教育教學理念。中學階段的政治課程的教學目標主要是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對馬克思主義思想有基礎性認識,讓學生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個性,完成學生的重要轉變。初中階段,政治課程主要是心理教育、法律教育、嘗試教育和社會主義教育,要求學生能夠在此階段擁有健康的人格,知道基礎的法律常識,掌握能夠融入社會的基本社會常識,了解中國目前的基本國情。高中階段的政治課程,就較為理論政治性,涉及馬克思主義基本哲學、政治、經濟常識,要求學生在此階段樹立馬克思主義思想,堅定社會主義的前進方向,能夠積極投入社會主義建設中,積極進取。
三、中學政治教學教學貫徹“以人為本”教育教學理念的對策
(一)堅持情感教學。在中學政治教育教學上應該堅持情感教育,發揮情感力量,感化學生,從而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首先教師要引導學生喜歡政治這門課程,熱愛是最好的老師,讓學生有興趣投入政治教學中,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的作用只是引導其達到學習目的。其次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應用多種形式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應用教學中的知識,采取討論等方式,讓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通過學生的不同回答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從而更好地有針對性地學習。最后,教育者要利用一切資源讓政治課程豐富起來,聲情并茂的講述,社會案例的剖析等多種方式讓學生在理論上達到教育和時間相結合。在師生相處上,不要總是命令性地說教,更多的應該是真正貼近學生情感,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與學生平等對話,用朋友的方式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社會價值觀念。
(二)堅持引導教學。在中學政治教育教學中,不應該采取應試教育的填鴨式、題海式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應該是深入內心的教育,通過教育,要使理論成為學生武裝頭腦的知識,而不是使得知識只是片面的書本上的一個個知識點,或者一個個考點,那樣對學生的全面發展并沒有太大益處,有的學生學了幾個學期的政治課程,并不覺得政治對自己有什么用,這樣就失去了政治教學的基本教學理念,政治教學起初應該是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和人格,引導學生形成對國家、法律、社會的基本認識,引導學生進行自我約束,同時,政治教學應該是培養學生成為一個真正有良知的中國人,培養學生有思考社會的能力、積極向上的勇氣及愛國奮進的志氣,真正達到培養全面的人的目的。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引導學生發現自身的問題,利用情感式教學讓學生能夠自主解決存在的問題,從而能夠在社會上更好地生活。
(三)堅持實踐式教學。政治教育教學應該是最貼近生活和社會的,不應該是學生認為的不知所云的死板的理論,也不應該讓學生覺得政治是遠離生活的。政治教育教學應該是與實際相結合的,政治應該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作為一個社會人,應該融入政治生活中,每天的新聞就是政治教育的起步,報紙也是政治教育的很好素材,政治教育應該是學生一生的教育。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深入學生中,了解學生發展情況,根據學生目前的認知水平結合生活中的自身實踐和時事政治,深入淺出地講解理論,只有這樣,才能引導學生讓政治融入生活,同時在講解政治理論的時候應該與實際相結合,讓學生真正能夠獨立應用馬克思主義思想指導生活。
四、結語
中學政治教育教學是素質教育改革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最貼近生活的,是最能夠指導學生一生發展的,教育者應該在政治課堂中推進教育改革,為學生的全面發展貢獻自身力量。
參考文獻:
[1]劉傳祥.“以人為本”教育理念在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的貫徹與實施[D].山東師范大學,2015.
[2]徐巍,何賽雄.論我國中學政治課教學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J].文史博覽(理論),2011,07:85-87.
[3]常筱曄.高中思想政治教學中貫徹“以人為本”理念的現狀及對策[D].蘇州大學,2012.
[4]張萍.論我國中學政治課教學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J].時代教育,2012,1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