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雙琴

摘 要: 信息化教學模式明確以學生為中心,強調情境對信息化教學的重要作用,強調協作學習的關鍵作用,強調對學習環境的設計,強調利用各種信息資源支持“學”。教師只有充分認識到信息化教學模式的特點,才能更好地把握信息化教學的特點,才能勝任信息化教學。
關鍵詞: 微信 信息化 翻轉課堂 教學設計
實訓任務選自石小法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電子技能與實訓》第四章第二節內容,授課對象為中專二年級電工1班,學生通過前期學習,已經能夠識別簡單電路,掌握晶閘管和單結晶體管的工作特性,動手實際操作能力強,但對于電路的原理分析及故障排除困惑較多,自主探究能力較弱。以工作任務為引領,編寫學習工作頁,并整合相關資源作為輔助。針對上述特點,結合教學大綱,我確定了知識與技能、方法與過程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將教學難點設置為電路的安裝與調試,重點設置為電路故障的分析和排除。
教學方法上,堅持以學生為中心,以任務驅動為主線,過程中貫穿小組協作,自主探究,借助翻轉課堂模式、虛擬仿真、動畫等多種手段進行教學,從而實現做中教,做中學。
教學過程分為課前準備和課堂教學兩大塊。
課前準備,一方面是教師準備。首先,根據教學需要,準備實訓室和多媒體教室。其次,以制作調光燈電路為任務引領,以“心琴工作室”微信教學管理平臺為媒介。上傳任務書和事先錄制好的微課視頻,以便學生進行課前學習,達到翻轉課堂的目的(圖1)。另一方面,學生準備。智能手機已在學生中普及,學生可以通過手機微信客戶端下載閱讀任務書,了解本次實訓的主要任務(圖2)。同時不同基礎的學生可以選擇性地觀看微課視頻。比如觀看電路圖繪制視頻,學生了解本次實訓電路的基本機構及電路圖繪制方法;又如電路板焊接視頻,將焊接的操作規范,注意事項及重點加以標注,讓學生初步了解焊的基本步驟,為實際焊接奠定基礎。最后,為檢驗學生的預習效果,在平臺上提出討論題作業供學生思考回答,學生將討論結果通過微信教學平臺反饋給老師。
接下來進入教學課堂,將本次實訓教學內容劃分為如下五個階段。
階段一,任務來源。將調光燈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拍攝成照片和視頻,供學生觀看,吸引學生的眼球,激發學生興趣,從生活中引出實訓任務。
階段二,原理講解。在任務準備中,教師從電路的三個部分提出討論題。從學生反饋情況看,大部分學生對電路原理的理解存在較多困惑,因此我借助Flash動畫著重講解,將枯燥無味難理解的電路原理變得直觀易懂。
階段三,任務布置。通過一段視頻,學生清楚直觀地明確本次實訓的任務。班級學生以3人為一組并分配角色,教師向學生分發元器件,學生簽訂認領表。
階段四,任務實施。本階段由5個環節組成。
環節一,元件檢測。學生領取元器件以后,對照原理圖、PCB板及元件清單,逐一檢查元件的數目,檢測元件性能。從而培養學生焊接電路先檢測元器件的好習慣。
環節二:電路制作。作為本次實訓的重點,為避免錯焊、漏焊,我借助Flash動畫輔助解決這一教學重點。通過觀看元件布局、接線及調試動畫,讓學生明確元件的焊接安裝順序應為從小到大,從低到高。至此,學生對調光電路的制作焊接過程已經了然于心,躍躍欲試。隨后,由教師帶領進入實訓室,學生按照“7S”管理條例及相關步驟進行實物焊接。
環節三,電路調試。焊接完成后,學生組裝完整電路,觀察調試現象,并對調試現象進行自主探究,最終實現燈光可調的效果。
環節四,電路排故。本環節由仿真排故和實物排故兩部分組成。仿真部分利用Multisim軟件配合解決本實訓教學的難點,將設置好的故障的電路及相關視頻上傳到“心琴工作室”微信教學平臺。學生下載故障電路和相關視頻進行練習。以晶閘管電路故障為例,讓學生明確仿真排故的4個步驟。首先是看,看電路的故障現象,接著是測,然后是排,最后是驗。練習之后,學生填寫排故記錄表,并通過微信平臺反饋給老師,老師對其排故結果進行評價。通過學生的反饋結果,總結出調光燈電路常見故障及排故方法。經過多次仿真排故練習之后進入實物排故,聯系電路原理及仿真排故的四個步驟完成實物排故。
環節五,任務評價。通過自評、互評和老師評三維方評價方式。從多角度予以評價,從而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
階段五,教學反思。回顧我的教學過程,實現了教學過程中的五個融合。利用翻轉課堂模式,借助“心琴工作室”微信教學平臺等多種信心化手段,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通過數據分析,教學效果有所強化。
鑒于職校學生的學習習慣和特點,“心琴工作室”允許家長的加入,教師在發布消息時可以同時選擇發送給家長,所以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家長可以隨時了解學生的學習和教師的教學情況,從而取得與教師及學生的及時溝通,相信有了學生、教師和家長的三方參與,會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