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鳳蓮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生活越來越多地要求知識的不斷更新。沒有對知識的不斷渴求,就不可能有完滿的精神生活,即勞動的創造生活。因此,我們必須培養學生的發自內心的自學的需要。”只有尊重這種天然的需要,充分調動學生作為教學主體的參與度和積極性,才能使教學成為“以人為本”的人性化活動和科學實踐。
“四個全面”中的全面深化改革,不僅適用于國家經濟社會發展,而且適用于教師教育教學。改革教學方法,改革過分注重接受、記憶、模仿學習的傾向,倡導學生主動參與、交流、合作、探究等多種學習活動,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從而提高思想政治課教學有效性。這就對教師的教學思路和教學設計提出了新要求。下面就中學階段思想品德課如何提高思想政治課教學的有效性談幾點認識。
一、創造積極的課堂教學環境,讓思維“動”起來,讓思想“活”起來。同時,讓教學在民主、和諧的氣氛中行進。
思想品德課程教師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讓思想品德課學習成為自主、積極甚至是樂意的行為呢?“良好的人際關系有助于個體認知能力的發展,從而產生良好的情緒體驗和行為表現”。而有效的教學不僅取決于教師和學生主體在教學活動中的參與行為表現,而且取決于有效教學實施的環境因素。有關研究表明:當個體處在一個充滿尊重和關愛的學習環境中時,與他進行交往的其他學習者就會了解他的潛能,真正欣賞他的才能,并將他視為一個值得尊重的個體對待,這時學習個體及其他學習成員能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并提高其自尊心和自信心。當作為教學主體的學生有了自尊自信帶來的幸福感時,其內心潛在的學習欲望就被喚醒,教學中“學”的因素也就“活”起來了。思想品德課程具有很強的人文性、實踐性和綜合性,其內在的這些性質特征決定了教學活動中教師的主導性與學生的參與性二者缺一不可。思想品德教學要實現這一目標就需要通過設置參與性場景、進行感性的互動,如:小組討論、辯論、開放式設問等方法讓課堂成為所有教學參與者的舞臺,每個人都是主角。因為充分參與使得每一個思維都能融入教學,每一種思想都能得到展示與發展。
二、結合相關知識引導學生思考。
每一門學科都要把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放在教學的突出地位。在教學中,靈活運用教學方法,積極構建主動參與的課堂教學模式,營造寬松、民主、平等的教學氛圍。針對學生好動、好表現自己的心理特點,課堂上處處為學生的“動”和“表現”提供場所和機會。通過各種活動的開展,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教學主體身份。這樣不僅對學生的思維產生巨大的激發力,而且給學生“動”的機會,有效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
綜合各科知識,橫向結合,拓展學生思維。世上萬事萬物都具有普遍聯系,思想品德學科也不是孤立的,它與歷史、地理、語文甚至物理、化學都有密切聯系。因此,思想品德要從提高學生整體素質的全局著眼,在與各科教學的橫向結合中進行講授,以擴大學生的視野,溝通各科知識的內在聯系,拓展學生的思維。如,粵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級(下))珍愛生命一節中就涉及生物、地理、社會等多門學科內容,教師在組織教學時就可旁征博引引導學生發揮。
三、雙向、多向溝通地進行教學交流和反饋,讓思想和知識在多重交流網中碰撞、滲透、融匯。
新課程強調: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與參與者,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而傳統教學過于強調教師的“教”,輕視甚至忽視學生的“學”,是典型的填鴨式教學,即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直接給學生“灌輸知識”,講道理,而不管作為教學另一重要參與者的學生是否“愿意接收”,是否“能夠接受”。這種模式在整個中學思想品德課教學的歷史中曾占據了很長一段時間。其直接后果是導致學生對思想品德課形成了枯燥、乏味、甚至“假、大、空”的認識。有了這樣的“先天性”的認識,教學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新課程標準提出教學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學體。 這種教學方法,沒有特定模式,始終遵循“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原則,既可以是教師先提出一個主題,學生分組討論得出結論,又可以是學生提出與本堂課主題相關的一些問題。在這個環節中,學生始終都是主體,教師只起引導和指正作用,甚至僅僅是“穿針引線”,從而使得整個教學流暢進行。教師僅僅是問題討論的參與者,而非過去的主宰者。這就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思維優勢,讓他們在相互“切磋”中,相互學習,共同提高,讓教學目標的實現成為學生“不自覺”的行為結果。
四、思想品德課是一門理論性較強的抽象學科。
理論又是隱含于許多生動活潑的具體事例中。用好生活中的案例,“以生活感悟生活,用生活指導生活”。教學中運用的案例必須是真實的。但也可以根據事態發展的一般規律和教育教學需要,對之進行加工或改編,使它“為我所用”,為教學目的所用。
從另外一個角度講,案例也是隨著實踐的發展和教學的需要而產生與發展的。傳統的問答式教學法,即教師圍繞一定范圍的內容,根據學生所學知識,結合他們所了解的情況進行提問,由學生作出回答,主要目的是啟發學生思考問題,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通過分析,找出正確答案。教師根據教學內容提出問題,并且對案例有所暗示,啟發學生思路,如果學生回答得不正確,則教師也不要立即糾正,而是針對學生錯誤所在提出補充問題,使學生意識到自己錯在哪里,自覺地加以修正。
五、以優美感人的語言激發興趣。
“辭不可不修,說不可不善”。閃耀著智慧光輝的語言具有豐富的表現力。蘇霍姆林斯基曾深刻地指出: “如果你想使知識不變成僵死的靜止的學問,就要把語言變成一種最重要的創造工具。”思想品德課的說服力、感受召力、“戰斗力”還來自教師的語言力度、語言技巧、語言風采。如果一個教師富有嚴謹、簡潔、精煉、準確、抑揚頓挫的教學語言,就能撥動學生的心弦,促進記憶的持久,思維的活躍,想象的豐富,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思想品德課的實效都有積極作用。
六、尊重個體差異,尊重不同的聲音。
教學永遠都不會有“放之四海皆準”的唯一方法。如果有,那就是對學生的愛。教師應該秉承的是新課標“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的教育教學理念,從學生的個性特征出發,從學生的成長出發,為自己的教育教學創造一個更高的平臺,為學生的終生發展提供一個更堅實的基礎,也為教育事業注入新的活力。
參考文獻:
[1]肖川主編.教師:與新課標共成長[M].上海教育出版社.
[2]思想品德課程標準解讀[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3]思想政治教材教法[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4]教師的適應與發展[M].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
[5]新課程教學設計政治[M].遼寧師范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