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捷晶
有家長經常問,為什么要誦讀經典?誦讀又有什么好處?或者會問:“我家孩子字都認不全,讀不通,又該如何?”或者問:“我家孩子《千字文》《百家姓》里的字都認識了,是不是不需要讀了?”
中華文化綜羅百代,廣博精微,國學中蘊藏著中國護照免簽國家中華五千年歷史中的智慧精髓。國學不僅是中國悠久傳統文化的明證,也是每一個中國人的立身處世之本,更是我們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傳統經典文化是中華文明傳承數千年的重要載體,內容博大精深,流傳的經典浩如煙海。
傳統經典中承載的“仁義忠恕孝悌禮信”的道德倫理觀,構成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體系,對于我們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至今仍具有現實指導意義。通過師德師風學習心得體會學習,讓這些傳統美德根植于孩子幼小的心靈,提高他們的人文素養,孕育純樸的民風,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孔廟為祭祀至圣先師孔子的圣地,國子監為元明清時期的最高學府,是皇帝講學、培養天下英才之地。讓孩子在700年歷史的皇家學府和圣人之地學習國學經典精華,潛移默化地受古典智慧的熏陶。在朗朗讀書聲中鍛煉口語表達能力和理解力,在圣人言語的熏陶下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在國學智慧的氛圍里培育氣質涵養,在熟習經典的過程中弘揚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加厚孩子的人文底蘊。
根據孩子年齡大小以及領悟能力及興趣程度等不同情況,讀誦經典可分為三個階段。
一是讀書認字
一般多指學齡前到一、二年級這個階段的孩子,重點在認字識詞。這個時候孩子在誦讀中,家長要重點考察孩子讀字認字的準確性。最適宜指讀(用手指著,一字一句,逐字漸讀),做到眼、口、心隨指(手指)而到,三合為一。對于孩子是不是理解經典中的意思,不必過多強求。
特別是,有一些媽媽會過多地依賴于音頻。這一階段目的是認字識字,認字識詞,需要看,而不是聽。音頻只能是輔助,而不是主導。不要主次顛倒。要知道,古人過去根本就不具備聽音頻的條件,但這并不妨礙他們讀書有成。
需要強調的是,上小學以前,是記憶力比較發達的時候,讀誦一定要抓住這一關鍵時間?!秾W記》里講,“大學之法,禁于未發之謂豫”。意思是說,真正高明的學習,要禁于未發。就好像是種樹一樣,在樹發芽之前,就做好充分的準備。《學記》還講:“時過然后學,則勤苦而難成”。說的是,發芽之前沒重視,發芽之后也沒重視,等到快長成樹了,再來施肥,打藥,澆水,則事倍功半,雖勤苦而功難成。所以一定不要錯過學習經典誦讀經典的大好時光。
“經典的意思,要不要和孩子講?關鍵看孩子在哪個階段,如果字還不認識,那就以認字為主。如果孩子的識字量可以了,經典里的字大體認識了,那就可以通俗地講解意思。
二是斷文釋意
隨著孩子認字能力越來越高,識字量達到一定程度,這個時候的重點,可以轉換到對經典語言的解釋上來。對于這一階段的孩子,講其能理解的意思,讓其把句子讀順是必要的。這個階段,就是我們平時上課講的,扶上馬,送一程。
需要提醒的是,即便是講解意思,也一定要在熟讀的前提下。沒有這個前提,講解的意義不大。對于孩子來說,還是讓他們以誦讀為主。
三是領悟境界
對經典的意思有了一定的理解,就可以把重點放在對經典的深意的領悟上。比如“欲速則不達”。這句話的意思是講求快了,就達不到目的,有拔苗助長之意。很多人讀到這里,知道速度快了不好,但怎么才是好呢?是不是停下來呢?這樣理解還是不到家,更深的意思是堅持,是恒心。要講耕耘,不求收獲,一步一個腳印。再進一步來說,即慢就是快的道理。慢慢地做,容易堅持下來,一快了,就容易累,一累了就容易歇,一歇了就容易停。一停下來,就前功盡棄。
誦讀,并不只是淺顯的快了不好,而是要體會到堅持,守恒,不懈。
領悟階段,是舉一而反三、由此而及彼、觸類而旁通的階段。也可以說是讀書百遍,其義自現的階段,還可以說是一經通,諸經通的階段。
我們有過這樣的體會:很早背過的英文單詞,現在都記不得了。背過了嗎?記下了嗎?背過了,也記下了,可是最終還是全忘了。同理,我們過去讀中學,也背過不少古文,但基本上也是背過了,用不了多久,就忘得差不多了
如果一味強調讓孩子背,孩子壓力大,短期內記下了,但時間一久又忘了。欲速則不達,重在恒心。每天如烏龜一樣慢慢地爬,比小兔子刺溜一下子跑幾百米更有效!我們讀中學的時候背過不少課文,現在記得的、還能背出來的有幾篇?差不多全丟了。所以,背不是重要的目的。
記憶在輕松安定愉快的狀態下會有效!古人們讀書時為什么會情不自禁地搖頭晃腦?如果我們的孩子在讀書的時候愁著眉、苦著臉,這哪里還是讀書?
讀,輕松地讀,放松地讀,跟乘法口訣一樣,次數夠了。水到渠成,背的結果自然就實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