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2015年,是國內國際醫學科技領域成績卓著的一年,多個成果在開拓創新、引領行業發展、填補相關領域空白、提高疾病臨床診治水平等方面表現十分搶眼。那么,2015年我國在醫學上取得了哪些顯著的進步?大洋彼岸的美國,號稱醫療水平最先進的國家,在醫學上又有哪些突破性進展?所有這些醫學上的進步,又將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哪些影響?請看本期特別策劃——
中國醫學9大突破
1.中國研發出安全且長期有效的戊肝疫苗。
2015年3月5日,《新英格蘭醫學雜志》發表的一項研究證實,由廈門大學生命科學院教授夏寧邵帶隊研發的戊型肝炎疫苗能夠提供至少4.5年的持久保護。該疫苗是國際上第一個完成臨床試驗的戊肝疫苗,是世界上第三個基因工程病毒疫苗,也是我國唯一一項原創性基因工程重組疫苗和世界首例獲得批準的戊肝疫苗。
【本刊點評】戊肝一般具有自限性,但可能發展成暴發性肝炎(急性肝衰竭)。戊肝病毒一般通過糞口途徑,主要是通過被污染的水傳播。所以戊肝雖然在全世界都有發現,但流行率最高的地區主要包括東亞和南亞(衛生條件不良的地區)。根據世界衛生組織2014年報道,全球每年大約有2000萬人感染戊型肝炎,300多萬急性戊肝病例,5.66萬例與戊肝有關的死亡。2011年中國生產和批準了全球第一個預防戊肝的疫苗,廈門大學研究人員從2011年疫苗批準后,便開始對接種疫苗的人員進行長期的隨訪,觀察疫苗的效果,最終證實該疫苗安全有效。
2.葛均波院士完成世界首例深低溫冷凍消融去腎動脈交感神經術。
2015年11月2日下午,中國科學院院士葛均波教授在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完成世界首例深低溫冷凍消融去腎動脈交感神經術,這標志著國內心血管器械創新取得又一重大進步,有望為眾多的頑固性高血壓患者帶來新的希望。
【本刊點評】深低溫冷凍消融去腎動脈交感神經系統是由中國人自主研發,具有獨立知識產權的,全球首個專門用于腎動脈冷凍消融的導管系統。該系統以-68℃以下低溫可造成細胞不可逆損傷為理論基礎,以液氮為制冷劑,通過冷凍球囊對腎交感神經進行消融,具有神經損傷完全,消融位置精確,血管內皮損傷小,不易導致血栓形成的特點。
近年來,我國心血管介入醫學領域不斷有新技術、新成果涌現,并逐步獲得國內外同行的認可,彰顯出我國心血管介入醫生創新實力不斷提升。比如,南京市第一醫院心內科陳紹良經過長期的臨床研究,發明了“雙對吻擠壓支架技術(簡稱DKCrush技術)”,解決了臨床困擾分叉病變介入治療領域的老大難問題。如今這項技術已代表中國成為心血管領域的標志性研究。2015年5月23日,陳紹良教授等人成功為兩名重癥冠心病患者實施手術,手術過程通過衛星向參加法國巴黎“歐洲經皮心血管介入學會年會”的12000名醫生現場直播。
3.我國研究表明,葉酸補充劑可減低高血壓患者腦卒中的危險性。
在2015年中國腦卒中大會上,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心內科及心臟中心主任、亞太介入心臟病學會秘書長霍勇發布了中國腦卒中一級預防研究(CSPPT)重大研究成果——在無心肌梗死及卒中病史的中國成人高血壓患者中,以依娜普利葉酸片為基礎的降壓治療顯著降低了21%的首次腦卒中風險,“即使是單純補充葉酸,也有利于減少腦卒中乃至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率。”
【本刊點評】腦卒中這種病在我國非常普遍,從2005年至今一直都是我國第一位死因,而且患病人群年輕化趨勢明顯。借用中國工程院院士、中華預防醫學會會長王隴德說的話,現在研究證明高血壓患者用依那普利治療時,增補葉酸可明顯降低腦卒中的發生風險,“這將為我國更加經濟、安全、有效地開展腦卒中預防提供了關鍵的科學證據”。可以說,這是我國科學家為腦卒中開出的“中國處方”。
4.柳葉刀首頁頭條刊發我國Hp(幽門螺桿菌)疫苗重要研究成果。
2015年7月,國際頂尖學術期刊《柳葉刀》刊發第三軍醫大學藥學系鄒全明教授研究團隊與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曾明研究員、江蘇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朱鳳才教授團隊合作完成的口服幽門螺桿菌疫苗Ⅲ期臨床研究成果。認為該疫苗的成功研制向預防幽門螺桿菌所致胃癌邁出了重要一步。
【本刊點評】胃炎、胃潰瘍、胃癌是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重大疾病,幽門螺桿菌(Hp)是胃病的最主要致病菌,世界衛生組織將其確定為胃癌第1級致癌因子。鄒全明研究團隊成功研發出的是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世界首個也是目前唯一獲批的Hp疫苗,該疫苗能有效降低由Hp感染引起的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及胃癌發病率,既能從源頭上控制其傳播與感染,又能大幅減少防治費用。
5.中國女科學家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羅琳醫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布,中國女科學家屠呦呦,以及來自愛爾蘭的科學家威廉·坎貝爾、來自日本的科學家大村敏分享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以表彰他們在寄生蟲疾病治療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屠呦呦也成為首位獲得該獎的中國人。
【本刊點評】這是中國科學家首次在中國本土研究獲得的諾貝爾科學類獎,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義。國家衛生計生委主任李斌評價稱,這一獎項不僅在于青蒿素偉大的科學價值,還在于它更加偉大的生命價值。她提出“要學習屠呦呦先生這種幾十年如一日,刻苦鉆研、致力于科技創新、勇攀高峰、無私奉獻的精神”。
6.我國首例人子宮移植手術成功。
2015年11月20日第四軍醫大學西京醫院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該院成功完成國內首例、世界第12例人類子宮移植手術。醫生將一位母親的子宮移入女兒體內,目前患者恢復良好,新移植子宮已經成活。
【本刊點評】子宮移植在國內一直是個空白,該手術的成功實施,標志著我國在該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為眾多先天性無子宮,或后天因腫瘤、產后出血等而被迫切除子宮而無法懷孕的患者帶來了希望。
7.原創抗癌藥西達本胺獲準全球上市。
2015年1月,微芯生物在深圳召開新聞發布會上宣布: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原創抗癌新藥西達本胺獲準全球上市。這意味著中國有了自己原創的抗癌新藥,中國藥物研發已從仿制、高仿,逐步走入與發達國家同水平甚至超前的獨立創新階段。
作為西達本胺臨床試驗的負責人和主要研究者,國家癌癥中心副主任、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副院長石遠凱表示,西達本胺顯示了良好的療效和安全性,是我國第一個批準上市的治療復發難治性外周T細胞淋巴瘤的新藥,也是我國第一個以罕見病種批準上市的抗腫瘤新藥。
【本刊點評】中國有世界上數量最多的制藥企業,達7000多家。中國藥企的制劑生產能力全球第一,原料藥生產能力全球第二,但是盈利水平非常低。究其原因,就在于更多的是模仿,缺乏創新。如今,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原創抗癌新藥西達本胺成功上市,打破了抗癌藥物被外國藥企一統天下的格局。而且,與另兩種美國產同類藥物相比,兩種美國產藥物每月治療費用分別為28萬元人民幣和14萬元人民幣。而相比之下,西達本胺每月費用僅為2萬多元人民幣。
8.3D打印髖關節進入“量產時代”
2015年9月,據媒體報道,我國首個3D打印人體植入物——人工髖關節產品獲得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注冊批準。該產品也是國際上首個通過臨床驗證后獲得注冊的3D打印人工髖關節假體,標志著我國3D打印植入物已邁進產品化階段。
【本刊點評】3D打印技術已經涉及醫療科技創新,顯示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此次3D打印人工髖關節臼產品注冊成功,為同類產品獲批開辟了先河。
據了解,目前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正在加快推進相關法律法規體系建設。而在醫學應用方面,“十三五”期間,在生物醫用材料與組織修復替代、增材制造與激光制造等重點專項中都包括了3D打印醫用產品研發的課題,這意味著未來3D打印醫用產品將會有更大發展。
9.P4實驗室補上傳染病防控關鍵一環。
2015年1月31日,國家衛生計生委、中國科學院在湖北省武漢市舉行中國科學院武漢國家生物安全實驗室(即武漢P4實驗室)竣工儀式。這是我國首個即將運行的生物安全等級最高的實驗室,標志著我國擁有了研究和利用埃博拉等烈性病原體的硬件條件,也標志著我國在新發傳染病研究領域和世界發達國家站在同一起跑線上。據介紹,目前除中國外,全球公開的僅有9個國家擁有P4實驗室。
【本刊點評】武漢P4實驗室的建成,對中國和全球都具有重大意義,不僅填補了國內生物安全領域的空白,為開展埃博拉病毒研究提供了條件,也有助于中國在幫助非洲防控疫情的同時,建立起國內防控埃博拉的有效屏障。
美國醫學9大里程碑事件
1.新型流感三價疫苗開始投放。
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指出,2014-2015年美國流感疫苗預防有效率大幅下降。原因在于流感病毒不斷變異。2015年,美國開始投放新型流感三價疫苗,可有效預防3種常見病毒引起的流感。
【點評】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預防控制所副所長、國家流感中心主任舒躍龍認為,疫苗有效率降低也是我國亟需攻克的難題。目前,我們正在進行相關研究工作,希望能研發出不受病毒變化影響的通用型流感疫苗,提高有效性。
2.加強常見止痛藥安全警告:會傷害心血管。
非甾體抗炎藥是目前世界上應用最廣泛的藥物之一,它們有退熱、鎮痛、消炎等作用,可緩解感冒癥狀,以及骨關節及軟組織的疼痛和炎癥表現。然而,這類藥通過阻斷前列腺素發揮作用來止痛的,而前列腺素能促進心腦血管健康。
2015年,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加強了對非甾體抗炎藥的警告,這些非甾體抗炎藥可以提高心臟病發作或卒中的風險,主要包括布洛芬和萘普生。
【點評】衛生部北京醫院藥學部主任藥師劉治軍認為,非甾體抗炎藥增加心臟病和腦卒中發作風險已是業內共識,只不過美國加強了警告。使用這類藥時,醫生一定要詢問患者是否正在服用阿司匹林,非甾體抗炎藥會削弱其藥性;患者服用前最好咨詢醫生,切忌亂吃。
3.膳食指南不再限制膽固醇攝入量。
美國最新發布的2015膳食指南去除了膽固醇攝入限制。與2010版指南相比,新指南的重點是:多吃水果、蔬菜和粗糧;少吃飽和脂肪酸、鹽和糖。
【點評】中國營養學會常務副理事長翟鳳英認為:一直以來,限制膳食膽固醇和脂肪的攝入,被認為是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措施,即使人們對膳食膽固醇的吸收,以及膽固醇對血脂的影響存在個體差異,但根據我國國情,依然不能放松對膳食膽固醇攝入量的要求,即每天300~500毫克。
4.快速搶救腦卒中的新型救護車。
腦卒中分為兩種,一種是血栓阻塞大腦動脈導致的缺血性卒中,另一種是出血性卒中。兩者搶救方法截然不同,前者需盡快注射溶栓藥,而這一方法如應用于后者,則會讓病情變得更糟。因此,及時判斷腦卒中類型是搶救的關鍵。目前,一種配備CT和傳輸功能的新型救護車在美國開始測試,能給患者做CT掃描,還能將掃描結果第一時間傳給專科醫生,以便即刻判斷并確定治療方案。
【點評】中日醫院急診科主任張國強表示,目前,我國在腦卒中搶救中,普遍存在救治滯后問題,表現為轉院過程中缺乏明確診斷。如能使用這種新型救護車,就可及時了解病因,以便第一時間進行溶栓或為后續院內搶救做好準備,最大程度提高搶救成功率。
5.預防艾滋病有了新突破。
不斷有證據表明,暴露前預防法利于預防艾滋病感染。暴露前預防法是指在服用“特魯瓦達”這種美國批準的暴露前預防藥物的同時,結合安全性行為,可使高危人群艾滋病感染率大大降低。2015年9月發表的一項研究指出,針對657例受試者進行超過兩年半的調查發現,使用暴露前預防法,可有效預防高危人群新發艾滋病感染,這項研究第一次驗證了暴露前預防法的效果。
【點評】北京地壇醫院皮膚性病科主任醫師劉彥春表示,目前,我國還沒有預防艾滋病的藥物,如有相關藥物問世,將是艾滋病領域一大奇跡。
6.2型糖尿病有了特定基因標記。
美國西奈山伊坎醫學院在分析超過1.1萬名2型糖尿病患者的電子病歷和基因數據后發現,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不同的特定基因標記,可分為3個不同的亞組:第一個亞組的患者更肥胖,易發腎臟、眼部并發癥;第二個亞組易發某些癌癥和心腦血管疾病;第三個亞組與過敏、神經系統疾病相關。研究人員認為,研究結果可能推動2型糖尿病的靶向診斷和治療,但仍需更多研究。另外,美國愛荷華大學研究發現,葡萄球菌可能引發2型糖尿病癥狀。
【點評】北京協和醫院內分泌科教授伍學焱表示,這些研究將給2型糖尿病臨床治療帶來很大借鑒意義。
7.類風濕關節炎預防疫苗問世。
美國昆士蘭大學研發出一種疫苗和免疫療法,疫苗專為攜帶類風濕關節炎基因和特定抗體的人群設計,可起到預防作用;免疫療法通過提取血液中特定類型的免疫細胞,個性化治療每位患者。早期臨床試驗發現,兩種方法具有一定效果,但過于昂貴和耗時,因此還不適合廣泛使用。
【點評】北京協和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曾小峰認為,這一研究思路值得探討,但目前并不能在臨床中廣泛應用,因此治療還應“本土化”:一方面,通過藥物緩解病情;一方面,依靠生物儀器輔助治療。
8.精準醫學改變癌癥治療。
喬安妮是一名戰勝乳腺癌的患者,為防止癌癥復發,研究人員將她的乳腺癌細胞在老鼠背上培育,老鼠作為她的“模型”接受各種治療,以便研究人員篩選出對喬安妮最有效的藥物。這種根據患者個體進行針對性治療的做法,被稱為精準醫療。
【點評】北京大學腫瘤醫院院長季加孚表示,我國也正在做相關研究,目前還停留在動物研究階段。
9.干細胞治療延緩“漸凍人”病情。
研究發現,干細胞治療可使健康細胞替代損傷細胞,治療疾病。作為一種神經退行性疾病,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癥(俗稱“漸凍人”)損傷大腦和脊髓神經細胞,目前尚無治愈方法。美國梅奧診所的研究發現,干細胞治療可減緩甚至阻止漸凍人病情惡化,為該病患者第一次帶來真正突破性的希望。
【點評】清華大學玉泉醫院神內科主任醫師耿同超表示,十幾年前,國內就已將干細胞治療應用于漸凍人的研究,但并未推廣起來。干細胞治療雖能暫時緩解病情(一般為半年左右),減少患者吞咽困難、沒有力氣等癥狀,但卻無法根治,一旦復發,治療效果等同于傳統治療,因此,不可奉為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