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偉
隨著冬季的深入,各地都迎來了心腦血管病的高發期。據北京市120急救中心統計,每年冬季到來,尤其是西伯利亞寒流來襲,氣溫驟降時,120急救電話必然飆升,出車次數由平時每天三四百次增到每天五百次以上,其中心腦血管病常占最主要急救原因。另一項統計發現,當最低氣溫降到冰點(0℃)以下,心腦血管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比平時增加10%~15%左右。調查顯示,冬季心腦血管事件是夏天的2倍,氣溫每下降10℃,血壓會升高5mmHg,心臟病發病風險增加7%。由此可見,冬季尤其要做好心腦血管病的防治。

寒冷導致心血管病高發
為什么寒冬臘月寒冷天氣心腦血管病會明顯增加呢?雖然有關機制尚未完全闡明,但至少與下列因素有關:
第一,寒冷刺激血管收縮。眾所周知,夏天天氣炎熱,我們的手足往往是熱乎乎的,甚至滿身出汗,這與人體通過血管擴張來散熱有關;血管擴張,血壓自然也會低一些。冬天,尤其是寒流來襲,氣溫一下子降得很低,寒冷可激活交感神經系統,導致心率增快,剌激血管收縮、痙攣,手足就會發涼,血管收縮阻力增加可引起血壓升高,心臟負荷增加;與此同時,還會降低心臟和大腦的血液供應。一般來說,無論是否服用降壓藥,冬季要比夏天血壓升高5~10mmHg。須知,舒張壓每降低5mmHg(收縮壓降低10mmHg),可使腦卒中和缺血性心臟病風險分別降低35%和25%。
可見,冬天血壓升高對于已有高血壓、冠心病和腦血管病的患者更是雪上加霜。高血壓患者有可能誘發腦卒中(出血性或缺血性卒中);原有冠狀動脈(冠脈)粥樣硬化者,寒冷不僅使其血壓升高,加重心臟負荷,也可導致冠脈痙攣而加重狹窄,增加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出現粥樣斑塊破裂出血和/或血栓形成,誘發心絞痛、急性心肌梗死、嚴重心律失常甚至猝死。
第二,調查顯示,膽固醇水平呈季節性變化,常呈冬高夏低。冬天食欲往往比夏天好,人們常宅在家里吃火鍋打邊爐,容易攝入更多富含脂肪和膽固醇的食物,導致肥胖。血液中總膽固醇、低密度膽固醇和甘油三酯升高,不僅能促進動脈粥樣硬化進程,且可使血液黏稠度升高,易引起血栓形成和/或血管閉塞,從而誘發心腦血管事件發生。
第三,寒冬時節身體會消耗更多的熱量,也可增加心臟負荷;而戶外活動往往減少,寒冷時排汗少,喝水也少,老年人口渴感覺更差,喝水更少,這樣可引起血液濃縮、凝血活性增強和血液流動緩慢,易形成血栓,也可能誘發心腦血管病發作。
第四,寒冷季節也是呼吸道感染高發時期,而呼吸道感染也是誘發心腦血管病的罪魁禍首。此外,冬天空氣污染、霧霾等環境因素也起到幫兇作用。
4點注意保平安
冬天預防心腦血管病發生,關鍵要做到以下幾點:
1.日常監測。心腦血管病患者平時要經常測血壓、脈搏,一旦出現頭痛、頭暈、心慌、胸悶、氣短或肢體麻木、無力等癥狀,往往預示血壓波動、心功能異常和中風,應及時到醫院診治,以策安全。
2.保暖。有條件的話,冬天最好開暖氣,保持室溫在20~25℃(同時要注意保證室內通風和空氣流通),避免晝夜溫差大幅度波動,這對于老人和已有心腦血管病的患者尤為重要。因為他們機體代償和調節機制往往已不夠完善,對寒冷剌激可產生劇烈反應,血壓短期內可迅速飆升,那時中風、心梗、心力衰竭等心腦血管事件可隨時發生。由于室內外溫差大,老人或有心腦血管病的患者出門時,要多穿衣褲,最好將人體外露部位如頭面部、頸、手足等部位做足保暖措施,如戴帽、圍圍巾、戴手套、穿厚襪和帶口罩。如在嚴寒的北方,甚至可用繩子將袖子和褲筒扎實,減少和防止體溫丟失;洗澡要注意水溫適中,一般控制在30~35℃,過冷過熱均不合適。
3 .少食多餐。老人和心腦血管病患者應堅持少食多餐,每餐半飽,飲食清淡,多吃易消化、富含多種維生素和纖維素的食物,如水果、蔬菜,少吃肥膩油炸食物,保持大便通暢均十分重要。
4.充足睡眠。老人和心腦血管病患者保證充足睡眠和休息,不僅可減輕心、腦負荷,也有利于心腦功能的修復。但不少老人怕冷,常喜歡蒙頭睡覺,這種不良習慣應該摒棄,因為蒙頭大睡被窩內氧氣含量少,而二氧化碳含量和污穢氣體增加,不僅影響呼吸,易引起缺氧而誘發心腦血管事件發生。
此外,平時經常參加適當的體育運動,保持良好心態,注意勞逸結合。這些雖然是老生常談,但均十分重要。
我相信,只要做好以上幾點,老人和心腦血管病患者一定能安全度過冬天,迎來又一個春暖花開的美好時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