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國福+趙志禮
患者曾某因頭痛、惡心持續一周,入住當地縣醫院,被醫生診斷為頸椎病(椎動脈型)。住院期間,曾某接受了頸椎牽引。過程中,曾某出現心慌、無力、出汗、雙目脹痛、雙瞼結膜出血、肌力下降,繼之吞咽困難、左上肢肌力進一步下降等。幾日后,曾某轉入省城一家大醫院就診,被診斷為腦干梗死、高血壓。于是,醫療糾紛的戰火燒起來了……
頸椎牽引竟“牽”出腦干梗死?這對于我們這些常常在醫院或在家里行使頸椎牽引,甚至將頸椎牽引當成“小菜一碟”,天天“享受”的患者以及養生保健者,猶如注射了一副清醒劑:原來頸椎牽引也不是鬧著玩的,要講究科學,要注意牽引的度,因人而異,因病而異,切勿盲目地牽引呀!
腦干梗死,是腦血管病中較為嚴重的一種。腦干是人體的生命中樞,不僅含有大部分的腦神經核(除了嗅神經和視神經),全身感覺、運動傳導束皆通過腦干,呼吸循環中樞亦位于此,腦干網狀結構更是參與維持意識清醒的重要結構。所以腦干損傷后,除了有局部腦神經受損的表現,意識障礙、運動感覺障礙的表現往往較重,而且還可有呼吸循環功能的衰竭,危及生命。
頸椎牽引是臨床上常用的治療方法,但若牽引不當,如不是牽引的適應癥甚至是禁忌癥,或牽引力過大、時間過長,以及患者在牽引過程中猛然扭轉頭頸部等,均可能使椎動脈局部原有的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等栓子脫落,經血流到椎基底動脈、基底動脈、大腦中動脈、后動脈等的分支血管,從而造成栓塞,出現局部組織及腦干等梗死,引起頭暈、頭疼、心慌、胸悶、無力、出汗、雙目脹痛、雙瞼結膜出血、肌力下降、吞咽困難等癥狀,所以做頸椎牽引時要異常小心。特別是老年高血壓動脈硬化的患者(曾某即患有高血壓病),血管本身就有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容易脫落,更應注意。
角度、時間、重量——牽引三大要素
牽引是治療頸椎病的有效措施之一,早已被國內外廣泛應用。牽引的主要作用是調整和恢復已被破壞的頸椎內外平衡,恢復頸椎的正常生理功能。牽引的療效與牽引角度、牽引時間、牽引重量等因素關系密切。
一般來說,牽引的角度以輕度的前屈位,即頭前屈與軀干呈10°~20°角為宜。某些患者則應根據病情選擇牽引角度,例如頸椎間盤突(脫)出、椎體后緣骨刺形成的患者,不宜采用前屈位;早期癥狀較輕的患者,以頸椎自然仰伸位牽引較好;椎管狹窄及黃韌帶肥厚的患者,則應避免后伸位或仰傾位牽引。至于頸椎生理曲度明顯變直者,最好采取仰臥位睡姿牽引,再逐漸后伸牽引;亦可實行間歇式牽引,以恢復頸椎的正常生理曲度。否則,盲目地實行坐位牽引,使頸椎后縱韌帶附著點受力增大,不符合生理力學的要求,且易加快頸椎增生速度。

至于頸椎牽引的力量,應根據患者的體質狀況,因人而異,以患者的耐受力為度,牽引重量由小到大,逐漸增加,并適時調整。牽引重量多從4千克開始,逐步增加至10千克。牽引時間不宜太長,一般每日20~40分鐘,10次為1療程,根據病情可治療1~3個療程。
如果選擇“大重量牽引法”,最好在醫生指導及監督下采用。一般采用體重1/13~1/10的重量對患者頭頸部作短時間牽引,以恢復頸椎生理曲線及椎間隙寬度,有助于髓核還納,起到對脊髓、脊神經根及滋養血管的減壓作用。一般牽引力應在20千克以內,持續時間不宜超過1分半鐘,并隨時注意患者有無不良反應,間隔半分鐘到1分鐘后再次牽引,可重復3~5次。
值得注意的是,在牽引初期(3~7日內),有些患者可因頭低腳高位而產生頭昏、腹脹、大便秘結等現象,習慣后這些現象可逐漸消失,可不必中斷牽引。再堅持幾日治療,或改用較小重量,較短時間牽引,以后再逐漸增加牽引重量或延長牽引時間。若不適反應仍然存在,應請醫生提出進一步治療的意見。
頸椎牽引可治病也可診斷疾病
在頸椎病的綜合治療中,頸椎牽引為最常用而且公認為有效的療法。牽引能使椎間隙增寬,椎間孔增大,使頸背部痙攣的肌肉放松,椎關節紊亂得到矯正,并使局部血流改善,水腫吸收,粘連分解。這些綜合作用能緩解和消除對神經根的刺激和壓迫,從而使癥狀逐漸消失。這就是頸椎牽引的治療作用。但是,頸椎牽引的作用不止于此,它對診斷以及鑒別診斷也有幫助。
大家知道,頸椎疾病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即指發生在頸椎脊柱段上的任何疾病,包括結核、腫瘤以及風濕、類風濕以及化膿性炎癥等引起的疾病。狹義,即指頸椎病,又稱頸椎綜合征,是一種以退行性病理改變為基礎的疾患,表現為頸椎間盤退變本身及其繼發性的一系列病理改變,如椎節失穩、松動;髓核突出或脫出;骨刺形成;韌帶肥厚和繼發椎管狹窄等,刺激或壓迫了鄰近的神經根、脊髓、椎動脈及頸部交感神經等組織,并引起各種各樣癥狀和體征的綜合征,臨床上常可見到各型癥狀和體征彼此摻雜的混合型。頸椎牽引中出現無原因劇痛或原疼痛癥狀加劇,除了頸椎病可使脊神經根受到刺激或壓迫產生疼痛癥狀外,造成劇烈疼痛癥狀的還可能是椎管內腫瘤、頸椎骨折、脫位、結核以及化膿性炎癥等疾病。此時應立即停止牽引,進一步檢查以明確診斷。如果是神經根型頸椎病或頸椎間盤突出癥,頸椎牽引可使頸肩背痛以及上肢麻木等明顯緩解。
當然,這種依靠頸椎牽引來協助診斷或鑒別診斷的方法帶有一定的風險性,如椎管內腫瘤、頸椎骨折、脫位、結核以及化膿性炎癥等疾病,患者經過牽引很可能會發生嚴重的不良后果,甚至能造成癱瘓或死亡。所以,還是要先弄清楚診斷如體檢,包括化驗、攝X線片、CT、MRI(磁共振)等檢查,以免盲目牽引釀成大患。
可見,科學的頸椎牽引法應因人因病而異,切勿擅自加大力量,以免“牽”出事來。“亡羊補牢,為時未晚”,希望喜歡頸椎牽引的醫生以及患者引起注意,切勿重蹈覆轍!
>>小貼士
6類人不宜行頸椎牽引
(1)全身明顯衰弱的患者,如嚴重的心血管系統、呼吸系統疾病,心肺功能較差的患者。
(2)年齡較大,而且有明顯的骨質疏松的患者。
(3)雖然有頸椎病,但病因是結核或腫瘤所引起,頸椎有破壞性改變患者。
(4)頸椎外傷后仍處于急性期的患者。
(5)雖然明確診斷后確可進行牽引治療,但因牽引后癥狀加重的患者。
(6)脊髓型或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要慎重,最好別在家進行自我牽引。
總之,對年老體弱及有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骨質疏松癥的患者,牽引時最好有旁人監護,以免出現意外。如果牽引時出現頭昏、頭痛、心慌、胸悶等不適,應調整牽引方向、時間、重量,若仍不能消除,應立即停止牽引。另外要注意,身患急性病時不可牽引。對牽引后癥狀加重或擬行手術治療者均不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