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俊
很多人羨慕醫生,職業既高尚,還可以保家人健康,可是很少有人了解學醫的成本和付出究竟有多少。同事在一起的時候常常感慨自己學醫、行醫的不易。
以下只是簡單的學醫成本和醫生修煉的過程:
高中之前當然和大家一樣的。
高考填報志愿時選擇學醫,首先成績要好,因為醫學院校的錄取分數要比同類大學高幾十分。想想自己當初也是重點高中的頭幾名。累!
進入大學,面臨的是長達6年的醫學本科(那時候還沒有碩博連讀,5年制也是在后來才改的)。大學前兩年的基礎課和醫學沒多少關系,中間兩年是醫學基礎課,整天和標本為伴;后兩年轉到醫院的各個角落學習,根本沒有自己的時間。我畢業的時候,同學中學工科的已經快碩士畢業(本科4年+碩士2年半),有的同學早就掙錢養家,有的同學已經出國。那個差距真讓人“羨慕嫉妒恨”,但仍期待進入醫院的未來,畢竟學醫數年,放棄很難。煎熬!
好不容易畢業,發現畢業后的去向是個問題。在學校時自認為學了很多知識,可是醫生是個需要熟練和不斷再學習的職業,人滿為患的三甲醫院根本不要本科生,而心高氣傲的我們,也不會選擇去鄉村或者縣級醫院。想出國?意味著學醫的本行必須改,因為國外不認你這個文憑;想改行?可是自己什么都不會,因為學醫太專業了,也把自己學得很迂腐。郁悶!
找不到工作,只好考研讀研究生,選擇具體的專業科室,也意味著路越走越窄。最悲劇的是,如果畢業的時候這個科室正好不要人,那你學得再好也根本沒有機會。臨床醫學的研究生最難念,一邊當個一線小醫生一邊做研究,一個人要干幾個人的活。難啊!
于是又讀博士,等到博士畢業,年齡已經接近30!卻還是一個沒單位、沒工齡、沒人管的“三無人員”。如果是女生,而且還沒有交到對象,那就成了沒人愿意娶的“滅絕師太”了。悔啊!
好不容易進了單位,你要從住院醫師一年年地轉起,轉遍各個科室,發現主治醫師、主任醫師的職稱要花掉很多年才可以獲得,并且學醫要有經驗的成長和歷練,很難越級而上。再看看好些同學已經在各個單位混得有頭有臉、當了不大不小的官,而你仍然一無所有。那種心情……唉!

結婚后面臨生孩子,可是帶著孩子上臨床風險很大,畢竟在醫院天天要接觸到病毒和細菌污染,并且也不會給你特殊的假期。回想當年,我值班一直到懷孕6個月,生之前的最后一天還在上門診,幾乎診室的桌子上放的就是自己的肚子。慘!
再就是因為醫生是特殊職業,周周有值班,節假日有值班,想回家,只能低聲下氣和同事換班,連著值班就為能回老家一趟。平時上班都是一個蘿卜一個坑,請假十分困難。急!
遇到“非典”“奧運”“地震”“甲流”前線支援,責任心讓你不能退卻,學醫的本能讓你必須上,可是家呢?孩子呢?都管不上了。忽略了自我保護的同事還會將醫院的細菌病毒傳染給家人。記得兒科的同事下班后,一定會在馬路上先騎一陣自行車才敢回家,因為怕把病毒帶回給家里的孩子。苦啊!
算算這些成本吧!也難怪大家都感慨“堅決不讓后代學醫”“恨誰就讓誰的孩子學醫”……
雖然如此,可是心里對這個職業還是難以割舍,因為這是被需求的職業,被寄予最多期待和囑托的職業,也是我們付出了一生心血的職業。我們的青春、夢想都交付給了它,患者及家屬將信任和希望交付給了它。在他們眼里,我們就是生命和健康的守護神。也許正因為如此,不論現在環境如何,還會有那么多臨床醫生還在堅持。只有堅持下去,才有希望變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