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艷娟
【摘 要】作為英語教學需要學生通過英語學習,形成初步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促進心智發展,提高綜合人文素養。達成這樣的目的,作為小學高年級學生首先必須努力在努力形成英語感知能力上下功夫,作為教師則必須在形成學生英語感知能力上多做思考。
【關鍵詞】學習英語;感知能力;策略思考
走上工作崗位,即肩負著小學高年級的英語教學工作,在近8個年頭的英語教學中,在思考小學英語與初中英語教學的銜接中,深深感到作為必須達成二級英語教學相關目標的要求,我們必須在學生學習英語的感知能力上多下功夫,多做思考,多做實做好這方面的文章。現將自己在平時的英語教學中相關形成學生感知能力的思考和實踐拙于筆端,權且拋磚引玉。
一、學生感知能力的提高需有活躍的課堂氛圍
英語教學我們經常看到或者就應當必須承認的現實是,小學低年級學生比高年級學生學習英語的課堂氛圍要濃許多。這是因為低年級學生剛接觸英語,興趣就是不一般。而到了高年級,英語學習的諸多困難促使學生學習興趣漸漸下降,課堂上顯得不是那么活躍。如果我們自己再不去思考學生學習氛圍活躍的相關問題,或者就不是比較理想地創設學生學習活躍氛圍,那對學生、對教育、對社會都是有愧的。所以學生感知能力的提高首當其沖的是需有活躍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在活躍的課堂氛圍內從事著學習活動,那將會是利益無窮。課堂教學活躍氛圍的營造,不能簡單理解為電子白板技術的運用,就是我們教師在課堂上的一顰一笑也是活躍課堂的有效酵母。就說個比較簡單的朗讀細節,一般我們都是應用音頻播放引領學生去讀的,其實完全這樣也是不好的,如果能夠老師去面對面地讀給學生聽,那老師所給學生的不僅僅是文本之語言的輕重緩急等方面的示范,更為主要的給予學生的是無聲之空間語言的傳遞。再說個對學生評價的問題,小學生是一個充滿生機,富有個性的群體;小學生是個表現欲被認可欲比較激烈的群體,如果我們在教學活動中不要那樣的吝嗇,對學生多給些激勵性的或者就是點贊性的評價,尤其是對那些學有困難的學生。那一個個學生在英語學習的課堂中其臉龐是極顯其陽光的。學生是那樣洋洋喜氣地學習,教師是那樣默契于學生,課堂教學的氛圍肯定會凸顯出活躍乃至就是相當活躍的氣氛,學生學習英語的感知能力也會完全意義上的陡增。
二、學生感知能力的提高需有拓展的英語知識
在相當多的英語教學中,人們多以為小學生只要能夠將教材文本之內容掌握即已足矣,教材文本所涉獵的英語知識已經能夠促使學生感知能力的有效形成了。殊不知,小學生的閱讀興趣是相當廣泛的,小學生求知欲望也是相當強烈的,小學生也是完全有可能將自己在學好教材文本的基礎上去逐漸地延伸自己的學習范圍的。反之,如果我們僅讓學生整天圍著教材文本,學生的學習興趣會驟然降低,學習英語之感知能力也會逐漸減弱。因此,學生感知能力的提高必須有比較廣泛的英語知識拓展。對小學生英語知識的拓展,應當說渠道是開闊而又流暢的,拓展學生延伸英語知識的形式也是多樣的,能夠提供拓展延伸的主人也不僅僅就完全是我們老師,更多的是我們所教學的一個個學生個體。當然首先需要我們教師去予以引領,去進行誘導。小學英語教材都是以一定的板塊去組合教學單元的,一個單元且有一個單元的主題。當我們結束一個板塊或者一個單元的教學時,作為教師可以去計劃一項任務,讓學生進行比較理想的拓展延伸性的閱讀,進而獲取更多英語知識的感知。譬如,英語教材中有介紹相關名勝古跡的板塊內容,像長城,那么教學這名勝古跡的內容后,讓學生去極力搜尋自己所游覽過的、自己所知曉的名勝古跡。這名勝古跡可以是中國的,也可以是外國的,當學生將自己的目光和思緒涉及自己所知曉的一切時,學生不僅僅對自己所學的知識有個比較深入的理解,更為主要的增進學生愛國主義情感的建立,得到更多的古今中外乃至相當優秀的英語國家文化的熏陶感染。
三、學生感知能力的提高需有支撐的課外活動
基礎教育的課程改革,新課程標準的實施,我們的教學不僅僅就是課程教學活動,也不僅僅就是實踐活動,更為主要的是綜合實踐活動。綜合實踐活動是新課程從課程和實踐活動內核出來的一種新課程形態,從平時的教學看,關注、科學而又有序地讓學生開展課外綜合實踐活動,有利于學生學習英語感知能力的提高。在平時的英語教學中,賴于課外活動的支撐,既調動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也磨練著一個個學生的學習意志,更為理想的是憑著學生的智慧和主動性開闊著一個個學生的視野。譬如,圍繞著完美教室的打造,利用班級那些小小的米黃板,在相關的墻壁上創設一個“英語角”,讓學生在那“英語角”上,用英語寫出自己想說的話,用英語寫出自己想做的事情,用英語寫出自己的所見所聞,用英語寫出自己所接受到的英語國家文化,用英語推薦自己所喜好或者就是已經閱讀過的課外讀物。一個個學生不但因此而勃發起自身表現的情感,更為主要的在平時做著自己表現的相關準備,學生所準備的過程就是自己開展理想課外活動的過程。小學生具有著強烈的成功欲望,開展活動一般都要讓學生去獲取成功,這就需要人們對學生所開展的活動做些比較精致的準備,譬如一年一度的圣誕節,學生所能夠開展的活動是豐富多彩的。但需要讓給學生以充分準備的時間,要不學生所唱的英文歌就不是那么體現齊心協力,起不到理想的渲染氣氛之效果。如讓學生去表演英語劇,沒有那十分精心的彩排,學生即不可能把《小紅帽》表演得那樣的淋漓盡致。
總而言之,小學英語教學一切都是在打著基礎,形成小學生英語感知能力其關鍵也應當就是基礎的逐漸形成。作為教師需要思考小學生這個學習英語的特殊群體之英語感知能力的形成過程和比較甚至就是相當理想的形成策略。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肖川.教育的使命與責任.岳麓書社,2007
[3]葉瀾.讓課堂煥發出生命活力——論中小學課程改革深化.教育研究,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