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潘娜
摘 要:在一城兩館的大背景下,福州科技館秉持創新理念,揚長避短,利用“產學研”的橋梁開辟館校合作渠道,探索特色化科普活動,在“館校合作”辦科普的實踐中,打造了多個精品項目,實現了自身的價值,達到了多方共贏的目的。
關鍵詞:科技館;館校合作;科普活動;教育職能
中圖分類號:G32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5913/j.cnki.kjycx.2016.03.023
1 “館校合作”的探索實踐
福州科技館于1992年成立,是福州市重要的精神文明窗口,在建館之初就踏上了不斷創新的歷程,嘗試與高校合作開展科技培訓工作,例如與福州大學合作開展“自學考試”“計算機等級考試培訓”“高校遠程教育”和“工程技術人員繼續教育”等教育培訓活動。在高校的支持下,科技館的培訓工作贏得了社會各界的良好口碑。
福州市是福建省的省會城市,在城市中心,已建有一座省級科技館,其地理環境、投資規模、功能種類均大大優于市級科技館。此外,投資超過9億元的省級新科技館又在興建中。如果市級科技館不向差異化的方向發展,那么自身必將被邊緣化,造成資源浪費。2007年,福州科技館搬遷至遠離市區的橘園洲大橋公園內,因周邊基礎設施欠缺,市民來館參觀十分不便,科技館的人氣銳減。
福州科技館要生存,就必須秉持不斷創新的理念,挖掘可利用資源。近年來,我們在科學教育活動上下了足功夫,從提升“軟環境”入手,營造良好的合作氛圍,逐漸形成從小學到中學,再到大學,從農學到化學,再到工學,從志愿者服務到技術咨詢,再到科學傳播等多層次、多學科、多角度的“館校合作”模式,特別在與高校合作開展科學教育活動方面,出精品、創品牌,辦出了中小館的特色。福州市科協承擔著福州市“產學研”合作任務,與在榕高校聯系密切。福州科技館利用參與“產學研”合作工作這一契機走進高校校園,在與高校師生的互動中達成合作辦科普的共識。2010年以來,館校聯合辦科普活動如火如荼地展開,館校間實現資源互補、互惠雙贏。福州科技館給大學生們創造實踐機會,搭建展示自我的舞臺,成為他們認識社會、接觸社會的第一站,深受高校師生的歡迎;而高校完善的學科體系為科普展教活動提供了取之不盡的知識儲備——優秀的師資是科學傳播隊伍的“智囊團”,甚至教學裝備都能成為我們的科普展品,真正實現資源共享。青少年在與大學生互動的過程中,除了學習新知識外,還能了解大學校園生活。
福州科技館先后與福建農林大學、福建工程學院、福建中醫藥大學、福州教育學院、福州大學、福建師范大學、閩江學院部分院系等多所高等院校達成了共建“教學實踐基地”的合作協議。各院校結合自身專業特點開展科普教育活動,逐漸推出了“科普志愿者服務”“科普農場”“在榕大學生創新作品展演”等一系列深受大家歡迎的品牌活動。
福州科技館戶外“生態園”占地2 hm2,有楊桃樹、琵琶樹、榕樹等各類果木80多種200多科。在到處都充滿鋼筋水泥建筑的今天,福州科技館擁有這樣一片“綠洲”十分難得,這在國內科技館中為數不多。因此,我們利用“生態園”與福建農林大學嘗試“館校合作”,開展科學教育活動,為市民創造一個親近自然、感受自然的機會。福建農林大學的師生用他們的學科特長,給“生態園”帶來更加科學、專業的栽培技術,并面向市民開展植物辨識、觀賞和果木種植培訓等活動,同時,還舉辦了具有農林學科特色的蝴蝶展、鳴蟲展、寵物飼養、標本制作等主題科普活動,受到了廣大市民的好評。
2011年,福州科技館在戶外開辟出0.2 hm2土地,創辦現實版的“科普農場”,市民通過網站報名申請土地,按約進行種植體驗,由福建農林大學給予種植技能培訓和指導。3年內,農場粉絲隊伍不斷壯大,“開心農場俱樂部QQ群”接納2 000多個家庭新加入成為會員,粉絲超過1萬人。市民在“勞動”中了解了作物從播種到收獲整個過程,與大自然更加親近。“科普農場”已成為福州科技館的品牌活動,被中國科協評為“特色科普活動”。
福州科技館還分別與福建師范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閩江學院、福建工程學院共同舉辦了“化學魔術”“神奇印染”“智能機械展示”等主題活動。2011-11,我們把各高校的資源進行整合,為大學生們推出了更大的展示平臺,舉辦了“在榕大學生創新作品展演”。在活動中,各院校師生積極參與,曬出好作品,其中包括福州大學機械學院自行研發的方程式賽車,福建農林大學的動植物標本和先進的栽培技術,福建師范大學的“化學魔術”,福建工程學院自制的3D打印機,閩江學院的服裝表演、布藝制作、扎染技術等,讓市民大開眼界,贊不絕口。迄今為止,“在榕大學生創新作品展演”已舉辦三屆,展演內容逐漸豐富,人流量逐年遞增。在觀眾中,不少企業家現場看中人才,表達招募意愿,或挑中創新作品,商洽合作事宜。該展演已經超越了觀賞娛樂的范疇,成為大學生們帶著科技創新作品走出校門,向社會展示學習成果的平臺;也是社會各界了解高校學科特色,觀察大學生學習生活的窗口。無論是高校師生,還是市民,都喜歡創新作品展演,并積極參與活動。當然,我們也與小學、中學保持著長期的合作關系,開展的科學教育活動,例如“機器人競賽”“兩岸中學生自然探索夏令營”等已成為我們的傳統品牌項目。
2 “館校合作”的成功原因
在一城兩館的大背景下,福州科技館通過自己的努力,取得了較大的發展。其成功原因可歸納為以下三個方面:①從學校角度來看,無論是教學,還是科研,學校多在校際之間或校企之間交流,與社會的互動渠道較少,而學校必須得到社會的了解和認可。“館校合作”平臺無疑給學校提供了通向外界的橋梁——象牙塔內的師生在科技館的大舞臺上展現自我,有利于樹立學校的良好形象。②從科技館角度來看,無論是科普話題的選擇,還是科普內容的豐富,都希望有取之不盡的資源。高校參與科普,為科技館提供了多樣的展教內容和形式,也是科技館從服務中小學生延伸到大學生的良好契機,科技館的社會價值無疑得到很大提升。③對市民觀眾來說,在“館校合作”平臺上推出展示作品或互動活動更能提升他們的參與興趣,因為這些大學生設計的作品和策劃的活動更貼近年齡相仿的青少年,便于他們模仿或探究。因此,由館校聯合舉辦的“大學生創新作品展演”活動總是能吸引大量的中小學生,今天學長們的成就就是他們明天學習奮斗的目標。
3 深化“館校合作”的思路
福州科技館在探索特色化科普活動中感受到了“館校合作”的效果,并感覺有進一步深化的空間。下階段,福州科技館將繼續秉持創新理念,深入推進“館校合作”。具體會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①充分發揮教學實踐基地的作用。福州科技館已有與農林大學合作創建“科普農場”的成功經驗,可將此思路延伸到室內展廳,利用高校資源制作科普展品,師生共同參與,將高校中的科研成果轉化為淺顯易懂的科普展品,讓高校在科技館內有用武之地,能發揮一技之長。②發揮公共平臺的聚合效應,擴大館校合作面。福州科技館已有與多所高校合作舉辦“創新作品展演”的成功經驗,可將此經驗擴延,與更多的高校合作。不分學校類別,也不論學校層次,都可以在科技館找到展演的舞臺。科技館也將成為不限專業的學校、不設門檻的平臺。③引導社會各界共同參與,擴大館校合作的影響。福州科技館與高校合作多年,共辦科普活動,積攢了人氣,擴大了影響,已形成新的品牌。為保持館校合作較強的生命力,就應該讓這種活動受益多方,例如館校合作舉辦科普活動可以成為高校形象宣傳、招生的窗口,也可以成為大學生展現自我的舞臺,還可以成為企業招募人才、了解高校的渠道。這樣的科普活動就不再局限于娛樂與觀賞,而是要提升為交流互動活動,使多方受益。
4 結束語
“館校合作”模式有助于科技館與學校建立穩固而有意義的合作關系,科技館主導的“館校合作”教育實踐正逐漸成為科技館教育的一種潮流。根據科技館的特點和學校的需求,積極探索、策劃符合本館實際情況的“館校合作”模式,這是優化科技館教育職能、實現科技館互動式教育理念的有效手段之一。
參考文獻
[1]宋嫻.中國博物館與學校的合作機制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4.
[2]鄭奕.博物館教育活動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2012.
[3]張勇.科技博物館科學傳播模式研究[D].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1.
〔編輯:王霞〕